3.社會功能方麵。
(1)定向力訓練:定向力障礙是癡呆患者很常見的問題,護理措施應重點關注。包括不要突然改變原有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相對固定,以便記憶。經常幫助患者確認現實與環境,生活區內放置大型日曆、掛鍾、作息時間表,不要讓患者擅離安全環境,以防不測。在病床旁放置個人熟悉的所有物,如毛毯、家庭照片等,可以讓患者確認自己的病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夜間房間內的燈光不宜太亮但應開著,可以減少患者夜間的激動。如果患者不易入睡,可給予小量的鎮靜藥,幫助患者休息入眠。大指針的時鍾有助於患者對時間定向力的認識;以日期分頁的日曆也有助於患者的時間定向力;鼓勵患者讀報或收聽廣播、看電視,可保持或促進患者對新發事件的興趣。
定向力的指導範圍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指導時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是誘導產生正向的行為改變,因此經常幫助患者確認現實環境的地點、人物、時間,以維持對現實的辨識能力,如重複帶領患者熟悉環境,強化介紹1~2個場所,如廁所、洗臉室、床鋪等;接觸患者時,以姓名或頭銜稱呼患者,以增加其自我記憶。減少患者因定向力錯誤而引起恐慌、不安。例如,患者說你是他女兒,應及時更正,告訴他你是照顧他的護理人員;患者認為現在是住在兒子家,應告之這是醫院。另外現實感定向力指導的目標包括:讓患者了解他住院的必要性,須合作接受治療,維護自尊、建立自信,通過視、聽,觸覺感官的使用與環境保持聯係,大小便的控製,人際間的互動,正確的辨識他人,參與出院計劃的擬定等。
(2)溝通:近期記憶障礙是癡呆患者另一常見的問題。溝通時要尊重患者,和藹可親、細心耐心地傾聽患者訴說,如患者記憶減退,護士要不厭其煩,提供正確信息,切忌責怪;與患者談話時聲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辭簡短清晰,重複重點,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助聽器、書麵小卡片、實物等,以便更好地溝通。引導和幫助患者訴說引起焦慮、抑鬱、憤怒的原因和內心感受,觀察嚴重程度和言行,及時預測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主動滿足其各種需求。如同抑鬱者交談時,應鼓勵其回憶往日的經曆、成功的業績,並表示讚譽和敬重。
與癡呆患者溝通的原則包括:①主動地傾聽;②適當地引導;③個體化的交流技巧,如記下每個患者表達或溝通的特殊用語及非語言技巧,以提高下一次交流的質量;④及時地結束交談;⑤充分地尊重患者;⑥注意語言簡單、通俗,如使用名詞,不用代名詞,語速要慢,清晰,必要時重述;⑦利用合適的非語言姿態配合語言溝通來傳送信息,如臉上的表情、身體的姿態、動作等。
(3)康複護理:陪伴患者參加簡便工療、文娛、體育和老年康複活動。盡量滿足患者的興趣愛好和合理要求,適當安排活動,鼓勵患者參加集體活動和簡單有趣的工娛治療。適當讓患者外出,但必須有人陪同,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給患者佩戴身份識別卡(姓名、地址、聯係人、電話等),一旦走失方便尋找。對各種失語和認知障礙者,應盡早進行語言、認知功能和肢體活動的康複訓練。
根據患者的自理能力,關心、督促和幫助其進行日常生活和個人衛生料理,如洗臉、刷牙、洗腳、清洗會陰、進餐、飲水、飯前便後洗手、更衣、儀容修飾,適時沐浴、理發、剃須、修剪指甲等。對自理能力不足者,按嚴重程度分別進行生活料理操作訓練,由簡而繁,重複強化,幫助患者重新獲得和保持現有的自理能力。
4.家庭及社區的護理措施。有許多癡呆患者在社區中與家人同住,護理人員對這些照顧癡呆患者的家庭應給予幫助。因為患者住在熟悉的環境,由熟悉的人來照顧,對患者而言是相當有益的。針對患者的主要照顧者而設計的家屬心理教育指導計劃,能幫助家人對認知障礙的人有更深切的了解。若白天不放心讓患者留在家裏,可利用社區中成人日間照顧中心(adultdaycarecenter)或日間醫院(dayhospital),共同分擔照顧患者的責任。若癡呆的程度已相當嚴重,則需要住進老人之家(nursinghome),或住進特殊養護機構,由專業醫療人員照顧。癡呆患者家屬也可成立互助團體,彼此給予情緒上的支持,並可借團體力量從事有關癡呆症患者的種種福利運動。
5.健康教育。
(1)經常向患者及家屬宣傳,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性質,預防各種意外事件發生。
(2)預防血管性癡呆必須先預防原發性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症。應注意調章飲食,防止過度肥胖,戒酒戒煙,積極防治原發病,要定期檢査,按醫囑治療。
(3)飲食以清淡、低脂、低膽固醇、低鹽、低糖為宜,忌煙酒。
(4)有高血壓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將血壓控製在正常水平,避免情緒激動和不良刺激,不可突然用力過猛。
(三)預防
針對癡呆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對於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應盡早發現,及時治療,保持良好的生理功理。如預防血管性癡呆必須先預防原發性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症。應注意調章飲食,防止過度肥胖,戒酒戒煙,積極防治原發病,要定期檢査,按醫囑治療。如果出現短暫腦缺血發作症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複發。在青年期要不斷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和開朗性格。在老年期仍要堅持學習,堅持體力活動和社會活動,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對引起癡呆的藥物,在使用時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與智能變化。出現癡呆情況時,積極預防感染,防止出現譫妄。
【病例】
男,65歲,因冠心病治療。家人發現近3年來患者記憶力差,丟三落四,東西放下即忘,經常丟鑰匙,以前很熟悉的工作,如修理自行車技術也遺忘,夜間睡眠差。近1年來出門常迷路,回不了家,上廁所找不到自己的房間,經常認錯人,稱兒子為兄弟。在家反複東摸西摸,不會穿衣服,有時將衣服反穿,或將內衣紐扣和外衣紐扣扣在一起,不主動進食,不過問家務事,不關心家裏人,外出見到地上的廢物如煙頭、廢紙等均裝入口袋。兩次從家中走失被找回。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
〔羅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