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介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
普希金是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製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他的思想與詩作,曾幾度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因此被兩度流放。但他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7歲。
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還會當時上流社會崇尚的法語。並且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
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懷古》,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
泛的讚譽。
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使他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係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製、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
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
1824年至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裏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士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士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僅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