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習慣教育故事5(1 / 3)

第二章習慣教育故事5

將相和

澠池之會,藺相如為趙王爭足了麵子,並且讓秦國簽了和約。回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

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眨眼間職位就比自己的高了,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不及閥相如,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機會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處處躲著廉頗,有時還稱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出去,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而來,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覺得憋氣,心裏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

藺相如和門客回到府上後,有一位門客對藺相如說:

“我是敬佩相國的才能和膽識,才在此做門客的。沒想到相國您卻如此膽小,害怕廉將軍。看來我是看走眼了,再不想在您門下為客了。”

藺相如聽後笑笑說:“你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

門客回答說:“當然秦王的勢力大。”

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懼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麵責備他,我怎麼會怕廉將軍?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如果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一定會趁機來侵犯,所以我情願忍讓廉將軍。”

那位門客聽了後,明白了是自己錯怪了藺相如,很是懊悔,說:“對不起,大人,我錯了,我願跟隨大人做門客。”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有個門客急匆匆地跑來說:“廉將軍找上門來了。”

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將軍為什麼突然上門,急忙出門迎接。

隻見廉頗裸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見到藺相如便雙膝跪倒,說道:

“我心胸狹窄,請相國責罰我吧!”

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藺相如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從此,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

宰相的心胸

大家都知道“宰相肚裏好撐船”這句俗語的意思,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曆。

原來在三國時期的蜀國,有一個氣量寬宏的大臣,他就是蔣琬。蔣碗,字公淡,湖南湘鄉人。他在年少的時候就因才能聞名一方。

劉備入蜀,任命他為縣令。蔣琬十分委屈,覺得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便終日酗酒,不理政事。有一次劉備出巡,正好發現蔣琬爛醉如泥,無法出來迎接。劉備不由得大怒,下令要處死蔣琬。幸好諸葛亮及時勸阻,他對劉備說:“蔣琬是做大事的,讓他做一個小小縣令實在是太屈才了。請求主公饒恕他,日後他定當奮力報國。”

劉備聽了,就赦免了蔣琬。從此之後蔣琬工作勤勤懇懇,再也不借酒澆愁了。不久,劉備將他調至京師,升為尚書郎。等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就直接把蔣琬提上來當自己的副手。諸葛亮對蔣琬十分信任,並在自己率軍出征時,將後方大事托付給蔣碗。

蔣碗一心想報答諸葛亮的恩德,加上自己確有非凡的治事才能,把後方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果然不負諸葛亮的期望。諸葛亮非常滿意,在臨死前,推薦蔣琬做了自己的繼承人,由此蔣琬開始主持朝政。

蔣琬雖然受到諸葛亮的極力推崇,但畢竟資曆淺,加上諸葛亮功績顯著,難免會有人不服。朝中有個楊敏,平時高傲自大、目中無人,對蔣琬十分不服氣。

有一次,幾個官員在一起閑聊,說起了蔣琬。其中一個人說道:“蔣大人真是治國有方,大小政事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難怪諸葛丞相那麼器重他。”

另一個人附和道:“是呀!蔣大人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過也多虧諸葛丞相慧眼識人。若不是諸葛丞相以前極力勸阻先帝,蔣大人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諸葛丞相和蔣大人真是國家的棟梁呀!現在諸葛丞相仙逝了,蜀國就靠蔣大人來治理和興旺了。”

這時,一直坐在角落,半天不說話的楊敏突然冒出一句:“誰能比得過諸葛丞相英明呢?我看這蔣大人,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過如此,哪能與諸葛丞相相提並論呢?”

眾人聽了,都覺得楊敏目中無人,太過自大了。

有一個與楊敏不和的人,悄悄地把這事告訴了蔣琬,並說:“這楊敏也太目中無人了,竟然敢誹謗蔣大人您。對這種人應該給予懲戒,以示大人您的威嚴。”

沒想到蔣琬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十分坦然地承認說:“論才能,論德行,我都與諸葛丞相相差甚遠,楊敏說得一點兒都沒錯。”然後又對這個告密的人說:“大家在一起聊天,難免會議論別人。以後這些事情,就不要來報告我了。”這人不但沒告成密,反而被委婉地批評了一通,覺得十分無趣。不過他並不認為蔣琬對楊敏的話是一點兒都沒在意,隻不過是為了在別人麵前裝大度,擺擺樣子而已。

後來,楊敏不知做了什麼錯事,被捕下獄了。人們認為楊敏曾經得罪過蔣琬,這次是必死無疑了。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蔣琬一點兒都沒有記仇,他秉公執法,並沒有借機處死楊敏。

後來,這件事漸漸地傳了出去,人們都說蔣琬是“宰相肚裏好撐船”。

學會諒解

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兒子要去拜訪她的一個朋友。在公共汽車上,一個背著大包的青年擠進了車廂,媽媽被大包撞到了一邊。

兒子關切地問:“媽媽,你沒事吧?”同時,他非常生氣地看了那個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幾天以後,媽媽早早下了班,她騎著自行車來到學校,準備接兒子回家,結果發現兒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媽媽心疼極了,趕快找來一些紗布,將他的傷口包好,然後就去問老師是怎麼回事。老師也很納悶,因為她既沒有看到他來報告,也沒有聽到他哭。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呢?”

他笑著說道:“媽媽,小朋友不是有意弄傷我的!為這事,他已經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訴老師,他會更加自責的。”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摸著兒子的頭說:“好孩子,你已經學會了諒解別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如果逮著別人無意間的過失不放,事情勢必會越來越嚴重。而相互間的諒解則會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矛盾,使得人們能夠和睦相處。

遺失的公文包

一個富有卻很吝嗇的人不幸將自己裝有50萬元現金的公文包丟失了。他怎麼找也不見,著急得要命,於是隻好報警,並聲稱誰要拾到公文包並交還給他,他將獎給這個人5萬元現金。

不久,便有人將公文包送到警察局。富人見到自己的公文包失而複得,心中又生悔意,不想付酬金給拾到公文包的人。因此他便對警察謊稱:“包內應有55萬元現金,而現在隻有50萬了!”

警察見包外密碼鎖並沒有被開啟的現象,其他地方也沒有被破壞的痕跡。便對失主說:“你真的確定你的包內是55萬元現金?”

吝嗇的富人毫不猶豫地答道:“的確是的。”

警察於是說道:“如此說來,這個包原來不是你的,因為這裏麵隻有50萬元。你還是先回去等消息吧。按照規定,如果6個月內,這個包無人認領的話,它就將歸屬於撿到它的那個人。

人生需要原諒

有個十幾歲的男孩從家裏偷了一筆錢離家出走了,父母找了幾個月都沒找到他。

在外麵鬼混了半年後,這個孩子把錢全花光了,又冷又餓,這才想起家的好處。

猶豫了好久,他才給家裏寫信,信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知道我錯了,隻有出門在外,才能想起家的溫暖。這些日子,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你們。由於對你們懷著深深的內疚,我無顏見人,準備在某一個黑暗的夜晚回家。假如你們還肯原諒我,那麼就請在門口為我掛起一盞燈籠吧!

你們的兒子

信發出後,這個男孩就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經過長途跋涉,他終於走到了村外的一道山梁後麵。他躲在這兒吃了些幹糧。等到夜色降臨,他才悄悄爬上那道山梁。當他登上山含著眼淚往村裏看的時候,不由得目瞪口呆——整個村莊都亮成了一片,所有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個燈籠!

淡交

宋朝王讜的《唐語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叫崔樞的人去汴梁趕考,同一南方商人住在一起達半年之久,兩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這位商人不幸得了重病,臨終前對崔樞說:“看來,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按我們家鄉的風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幫我這個忙。”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

商人接著又說:“我有一顆寶珠,價值萬貫,願奉送給你。”崔樞懷著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寶珠。可事後他仔細一想,覺得不妥,怎麼能夠接受朋友這麼貴重的禮物呢?商人死後,崔樞在安葬他時,不露聲色地把寶珠也一同放進了棺材,葬入了墳墓。

一年後,商人的妻子從南方千裏迢迢來尋夫,並追查寶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樞,他卻坦坦蕩蕩、毫無懼色。他心平氣和、胸有成竹地說:“如果他的墓沒有被盜的話,寶珠一定還在棺材裏。”於是,官府派人挖墓開棺,寶珠果然還在棺材裏。由於崔樞的品質出類拔萃,官府極力地挽留他做幕僚,但他不肯。第二年,崔樞考中進士,後來出任主考官,一直享有清廉的美譽。

不難想象,假如崔樞帶走了寶珠,商人的妻子又不知實情,告他“謀財害命”,恐怕他有口也難辯了。官府追查下去,他和商人的友誼就可能另當別論,史書中也就不會留下葬寶珠的美談了。

與崔樞葬寶珠的故事相比,李勉葬黃金的故事也毫不遜色。

天寶年間,有一書生旅途中暫住宋州。當時李勉年輕貧苦,與這書生同住在一家旅店。然而不到十天,書生急病發作,很快就生命垂危了。書生臨終前對李勉說:“我家住洪州,準備到京城去求職,可才到這裏就病得不行了,這大概是天命吧!”隨後,他拿出黃金百兩,遞給李勉,說:“我的仆從沒人知道我帶了這麼多金子。先生為我辦完後事,餘下的金子就贈送給你了。”等到辦完喪禮,李勉把剩下的黃金一同葬進墓中,一點兒也沒留。

幾年後,李勉在開封為官,那書生的弟弟沿路尋找書生的下落。到了宋州,得知當時是李勉主辦的喪事,就專門到開封府拜訪李勉,順便打聽黃金的下落。李勉請了假,到書生的墓地取出黃金,交給了書生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