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5章 暗 戰(1 / 2)

一聽這話,沈如潮是老淚縱橫,斷斷續續地向黎叔兒他們講述了這一個月一來滄州城裏發生的巨變。

原來,那城外的太平軍統帥林鳳祥在起兵北犯之初,洪秀全和楊秀清指令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將領,要“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奪地糜時日”,其用意十分明確,就是要北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清軍心髒地區,而不是攻城奪地。即使為了軍隊的補給而攻城,也不能過多的消耗時間,更不能與清軍打陣地戰。而洪秀全和楊秀清之所以要林鳳祥急進速戰,目的就是要以進攻直接威脅京畿,迫使朝廷調圍困南京的江南、江北大營和各地清兵回京勤王,以有效緩解清軍對南京持續增加的軍事壓力。

正是有了洪秀全和楊秀清的命令,自發兵以來,林鳳祥、李開芳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餛各率一軍,時分時合,一路神出鬼沒地攻城掠地,卻不再一處停留做為根據地,為的就是防止分兵駐防,削弱實力,難以實現集中兵力進攻北京城的既定戰略。

可是,令林鳳祥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起兵以來,他們一路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過之處,清軍是望風披靡、不戰而降,原本以為挾百戰百勝之威,攻下軍力空虛的滄州城不過就是手到擒來,萬沒想到的是,在沈如潮的感召下,滄州城軍民一心,同仇敵愾,竟然在武器、兵力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頂住了太平軍一次次的進攻,並給太平軍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令林鳳祥是惱羞成怒,誓言不打下滄州城絕不罷手。

按說滄州城內守軍屢戰屢勝,作為指揮有方的知州沈如潮應該高興才是,然而,這種以弱勝強的戰爭就像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一樣,弱國雖然經過戰爭戰勝了強國,可因為國土小,資源的消耗和兵員的補充都無法與強國相比,因而雖然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卻是國力日漸衰微,這也是為什麼秦國最後能逐一戰勝其餘六國並一統天下的道理所在。

滄州守軍與天平軍就是弱國與強國間進行的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也正是基於此,滄州守軍雖然一次次打退了太平軍的進攻,可太平軍軍力雄厚,加之附近的流民、會黨等等均加入到太平軍的隊伍裏,使太平軍從銀錢、火藥等等軍事資源到人力資源,都獲得了極大的增強。反觀滄州城內,本就兵少地寡,武器裝備落後,先前戰事不緊的時候,還能從相鄰的天津縣和靜海縣獲得武器彈藥、糧食等方麵的補給,最近小股的撚子潛入靜海縣與滄州城之間的空曠地帶,專門襲擾運輸糧食、武器的車隊,直至掐斷了滄州城與外界的一切聯係渠道。

如今,滄州城三麵被太平軍圍得鐵桶一般,後方又因撚子軍的襲擾而無所作為,所以是四麵楚歌,坐困愁城。

現而今,滄州城內的八旗軍、綠營軍加上團練鄉勇,已不足三千人,而城外的太平軍,觀其營房,布不下三萬餘人,還有大小劈山炮上百門。那太平軍裏的統帥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餛都是久經沙場的悍將,知曉滄州城自古尚武,百姓自幼習武,精於技擊跟格鬥,加上之前也吃了不少的虧,遂專以每日架炮轟擊滄州城牆,隻待城破後以人海戰術一擁而入,拿下滄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