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奉行勤儉與艱苦奮鬥(2 / 3)

這充分顯示了雷鋒同誌衣著儉樸,不亂花一分錢的革命戰士的可愛形象。雷鋒以“勤”字對待工作,以“儉”字對待生活,他的言行為人們樹立了勤勞節儉的好榜樣。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們的生活水平較過去有很大改善,但是物質財富仍然不夠富足。

新世紀,黨和國家描繪了新的宏偉發展藍圖,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向雷鋒同誌學習,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勤儉自強,艱苦奮鬥,愛護國家和集體財產,珍惜社會共同的勞動果實,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樹立時代新風,努力成為勤勞節儉的模範。

2.以奉獻為樂,以吃苦為樂

苦樂觀是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所體驗到的肉體和精神苦樂與否的基本感受和根本看法。雷鋒苦樂觀是雷鋒所譜寫的一曲優美高尚的人生樂章。

人們常常站在一個用破舊木板釘成的節約箱和一雙補丁連補丁的舊襪子麵前,久久不願離去。也許有人對此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雷鋒也有錢,有條件享受,“雷鋒這樣苦熬自己,難道他不懂得享樂嗎?”

雷鋒在日記中這樣回答:“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隻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

雷鋒還說:“多為國家著想,生活艱苦點,但心裏快樂。”雷鋒這種艱苦奮鬥的思想正是無產階級苦樂觀在新中國青年一代身上的具體體現。

雷鋒一生談“苦”談得最多。他說:“苦中有樂,樂在苦中”“有理想有出息的革命者必定是樂於吃苦的人。”為此,他還經常告誡自己:“不能隻享受現成的幸福生活。”要以大多數群眾的苦為自己“最大的苦”,竭盡全力為國分憂,使人民群眾早日過上好日子。

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雷鋒生命征途上留下了一行行閃光的足跡。為減輕人民負擔,他不領兩套而隻領一套單軍服,不領兩雙而隻領一雙新膠鞋。以前使用過的東西,他都修補好,繼續使用。當他學著補舊衣服時,心裏有著說不出的愉快。部隊每月發6元的津貼費,他隻留5角錢零用,其餘的都攢起來支援集體和災區。

下班時,他發現工地車上撒落了一些水泥,便不顧勞累,天天到各個車上去打掃。不到兩個月,他就積掃了1700多斤。

在雷鋒短暫的一生中,他“自找苦吃”的“傻事”不知幹了多少。為此,他也不知吃過多少苦,挨過多少累。可是在雷鋒看來,個人吃點苦、受點累,卻能換來人民的樂。因此,雷鋒“樂”在“苦”中,其樂無窮。其實,“苦”與“樂”總是不可分離的。沒有“苦”,哪能有“樂”,“樂”是靠“苦”創造出來的。

在艱難困苦的井岡山鬥爭歲月裏,紅軍中流行著一首歌謠:“深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的床,紅薯葛根是我的糧,我一心跟著共產黨。哪怕敵人再‘圍剿’,頭斷血流不投降,隻要堅持幹到底,總有一天見太陽。”

紅軍戰士為什麼能在艱難困苦的鬥爭中感受到特有的樂趣呢?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今天吃苦,孕育著明天的幸福,特別是自己吃苦,為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無數革命先烈爬雪山、過草地,吃樹皮,啃草根,可以說吃盡了人間之苦。但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吃苦,才給社會主義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甘甜。

艱苦奮鬥是我們黨、我們軍隊的政治本色,是我們的傳家寶。雷鋒同誌正是發揚了我黨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偉大貢獻。對於當代青少年來說,要奮鬥就不要怕艱苦,就要有那麼一股艱苦奮鬥的精神。

那麼,如何像雷鋒那樣,培養艱苦奮鬥的作風呢?

首先,要提高思想覺悟,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全用在學習上。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果一個人的頭腦中想的主要是學習,為建設國家多學點本領,那麼,他對自己個人私事就不會想得太多,就不會用很多時間和很大興趣去講究吃穿,貪圖享受。雷鋒一生之所以能夠艱苦樸素,就是因為他有高度的思想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