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本序 (1)(1 / 3)

譯本序 (1)

《阿達拉/勒內/納契人》又稱《納契人紀事》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裏盎(Fran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的重要作品,在法國文學史中占一席地位。

《阿達拉/勒內/納契人》既可獨立成篇,又可看作是一個整體。作家動手創作它們的時候,它們原屬一個整體,幾乎結束於1799年初。1800年,作家從英國返回法國,沒有發表全部作品,他於1801年發表《阿達拉》,於1802年發表由《阿達拉》與《勒內》合並的《基督教真諦》一書,而《納契人紀事》的其餘部分,終於並入《全集》,於1826年才發表。

《阿達拉/勒內/納契人》的內容梗概如下:法國的破落貴族子弟勒內離家出國,隻身流落於北美洲,來到路易西安那的納契部落的一個村子裏,被德高望重的瞎眼老酋長夏克塔斯收為義子。夏克塔斯把自己年輕時與阿達拉相愛的曲折故事,講述給勒內聽。

美麗的阿達拉是北美摩斯科格部落一位酋長的繼女,她冒險救出年輕的戰俘夏克塔斯,兩人相愛,並逃進叢林深處,為法國修士奧布裏所救。阿達拉與夏克塔斯本來可以幸福結合,但因為阿達拉曾向去世的母親發過誓,要為聖母保持貞節,終身不嫁,在愛情與宗教發生劇烈的衝突下,阿達拉獻身宗教,並服毒身亡。這便是《阿達拉》的故事。

《勒內》這篇故事,則是勒內向夏克塔斯及索黑爾神父傾吐他本人的身世和隱衷。勒內這個大革命前的貴族子弟,自小與姐姐阿梅裏感情甚篤,情投意合。姐姐突然決定遁入空門,勒內在姐姐宣誓脫離塵世之際,才發現姐姐因為對他產生了亂倫的愛情才遁世的,他痛苦愧疚,便離開歐洲到了美洲。勒內多愁善感,憂鬱頹唐,孤僻古怪,終日無所事事,心事重重,患了他所處的時代的青年所共有的“世紀病”。

《納契人》這篇小說,則交代了夏克塔斯,勒內等人最後的悲劇結局。生動傳神,淋漓盡致地描寫了納契部落的風土人情。村裏的壞頭目翁杜列一方麵野心勃勃地搶奪政權,排擠夏克塔斯等正直的酋長,一方麵無恥地追求美麗的姑娘塞留塔,而塞留塔卻鍾情於勒內。翁杜列從此便視情敵勒內為眼中釘,百般陷害、詆毀,要置勒內於死地。塞留塔的兄弟烏杜加米茲勇敢正直,單純可愛,嫉惡如仇,他與勒內結為兄弟,曾把勒內從敵人的刑場中救出來。勒內出於感恩,與塞留塔成婚,並生下一女,但勒內對塞留塔並無愛情。村子裏另一位美麗活潑大膽的姑娘米拉,她先愛上勒內,後來愛情轉為友誼,她與烏杜加米茲產生愛情並成親。在翁杜列等人百般詆毀中傷勒內的時候,隻有米拉堅信勒內的人格,並勸告塞留塔兄妹不要受騙。

為了達到殺害勒內的目的,翁杜列煽動各部落的頭領,陰謀策劃大屠殺事件,他們商議把一束蘆葦藏於寺廟內,每天抽一根,抽完那天即為屠殺法國人的日子。塞留塔為破壞他們的計劃,扮作幽靈,竊去部分蘆葦,但此舉非但未能營救勒內,反而提早了野蠻部落暴動的日期。勒內被翁杜列所殺,塞留塔為翁杜列所奸(並懷孕)。烏杜加米茲怒不可遏,親手殺了這個十惡不赦、壞事幹盡的翁杜列,為朋友報了仇,而納契人與法國人互相屠殺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書中所有的人物幾乎都以死亡告終,釀成一出慘劇。

作家夏多布裏盎在《阿達拉》的“初版前言”中談到他的創作動機:“還很年輕時,我就想寫自然裏的人的史詩或描寫野人的風俗,把它們與熟悉的事件聯係起來。美洲被發現之後,我認為它是再有趣不過的主題。尤其對於法國人來說,1727年路易西安那的納契地區殖民地發生屠殺事件,所有的印第安部落經過兩個世紀的壓迫,為爭回新世界的自由而暴動。我認為這事件給我的筆提供了有意義的主題。”“我把這部作品的幾個片斷寫在紙上,很快便發現缺乏真實的色彩,如果我想創作荷馬式的畫麵,我必須采訪我要描寫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