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之最

狗魚——最長壽的魚

智商最高——人

最小的鳥——蜂鳥

最危險的毒蜘蛛——雪梨漏鬥網蜘蛛

最大的壁虎——大壁虎

咬力最強的動物——袋獅、袋獾

世界上最危險的——蛇眼鏡王蛇

壽命最短脊椎動物—蝦虎魚

最小的動物——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

世界上最小的熊——馬來熊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棕熊

鼻子最長的動物—亞洲象

珊瑚是最長命的動物

世界上最懶的動物——樹懶

最大的蠍子——熱帶蠍王(幾內亞)

最大的千足蟲——赤馬陸

最大的蜘蛛——蜢蜘(圭亞那)

最大的陸龜——象龜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

最長壽的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

跑得最快的動物

跑得最快的動物當數獵豹,它追捕獵物時每小時,能跑一百一十公裏。獵豹是肉食目貓科動物,以鹿類,羚羊為獵物。鹿類,羚羊等動物拚命跑時,每小時不超過七十公裏,因此很快就會被捉住。但是,如果距離不是很短,獵豹就堅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盡力捕捉近處的獵物。

最強悍的動物

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但它不去襲擊大象。不過,少數襲擊象崽的獅子也沒聽說被母象踩死過。但在印度襲擊大象的老虎,卻有被大象踩傷的,看來,最強悍的動物還是大象。

最聰明的動物

哺乳動物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和人類相近的有類人猿,還有動物學中屬類人猿科的大猩猩,波羅州等地產的猩猩,長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其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腦的大小雖然隻有400毫升,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腦功能卻特別顯著。

最短命的動物

除了昆蟲以外,最短命的是一種生在北海道蝦夷沼澤地的老鼠,春天生下來,東天就死去,壽命隻有八到十個月。然而將它放到室內喂養,可活到兩三年。

最重的動物

最重的動物當然是鯨了,它相當於五六頭象。大象分印度象和非洲象,前者較小,體重約為四千到五千公斤,公象最重的有八千公斤。非洲象體重有六千到七千公斤,最高記錄達一萬二千公斤。

最小的海蟹

生活在日本相模灣的豆蟹,甲38~42毫米,隻有一個米粒那麼大。

最重的海蟹

產於澳大利亞巴斯海峽,重達14公斤。最大的龍蝦是深海拖網船“赫斯勃”號於1934年捕到的。從尾端到鉗尖12米,重19公斤多。這個大龍蝦陳列在美國波士頓科學館裏。最長的水母於1965年被海水衝到馬薩諸塞州海灘上,傘部直徑23米,觸手3658米,若把觸手展平,竟長達74米。

最小的龍蝦

是南非的角龍蝦,總長隻有10厘米左右。

最大的蝸牛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近海發現的一種海兔蝸牛,平均重量32~36公斤,最重68公斤。

最大的法螺

一般殼高20餘厘米,最大可達40厘米。

最名貴的海貝

貝類專家認為,生活在菲律賓海外的白齒瑪瑙貝稀少名貴,至今一共找到3隻。1975年11月,在菲律賓海外馬克裏島捕獲1隻,以7000美元售給日本人。

水中屏氣最長的動物

用肺呼吸的海洋動物中,在水下屏氣時間最長的海龜。它吸入一口氣,可在水下潛遊幾個晝夜。

最具破壞力的昆蟲

最具破壞力的昆蟲是分布於非洲和亞洲西部的荒地蚱蜢。某些天氣狀況可導致成群的蚱蜢將飛行途中遇到的幾乎所有植物吞噬一空。5000萬隻蚱蜢一天內所吃掉的作物可供500人生活一年。

最凶猛的鳥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

“吃肉的馬”

許多媒體都曾刊載了一篇介紹“馬虎”一詞的來曆的文章。該文的前半部分講述了關於“馬虎”一詞的來曆的一個傳說故事,十分有趣。不過,該文的後半部分卻說:“在動物王國中裏確有名叫‘馬虎’的動物。它生長在四川省川東與貴州交界的白馬山上,山民稱它為‘馬老虎’。這種珍稀動物體大如馬,形亦似馬,體表長有似虎的條狀花紋,其凶猛程度勝過老虎,且行動詭秘、迅猛,前爪鋒利,專以捕食野生動物和山民豢養的牛、羊為生。傳說,白馬山上的老虎曾被馬虎吃掉過。”這段文字聽起來神乎其神,但事實上,這種名叫“馬虎”的動物同“野人”等一樣,都不過是民間傳說或科幻故事中的動物,在現實世界中根本不會存在。

目前世界上生存的所有動物物種都是千百萬年來漫長進化的產物,都有其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蹤跡。讓我們首先來看看馬的演化曆史。馬屬於奇蹄類動物,至今仍然生存在地球上的同類有馬、驢、貘和犀牛等,都是大型的食草有蹄類動物,全世界共有大約6屬、17種。它們雖然形態各異,但均有一個大的中趾支撐著身體,即使有小的側趾出現,也並不支撐體重。後足距骨的上部形成滑車,所以隻有一個方向可以彎曲,在奔跑能力上不如同樣食草的偶蹄類動物。除了貘類的前足外,趾的數目均為奇數。趾端上均有蹄,幫助行走。它們棲息於草原上或森林中,但都以植物為食,不吃肉。與此相適應,它們均有一個簡單的胃和特別發達的盲腸,但不能反芻,因此不利於消化纖維多的稻草類。奇蹄類動物最突出的特征還有前臼齒的臼齒化,這種臼齒化在原始的類型中還不明顯,但在進化程度較高的類型中,前臼齒除第一枚以外完全變成了臼齒型。這種演變大大地增加了牙齒研磨的麵積,也就提高了牙齒研磨堅硬植物的效能。

奇蹄類動物最早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初期出現,可能是由踝節類等古老的有蹄類進化而來的,並且在第三紀中期時達到了其進化史的頂點,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盛極一時,以後便開始逐漸衰退,成為哺乳動物中走向衰亡的一個類群。

奇蹄類動物從類似始祖馬的原始祖先類型開始,主要向著三個不同的方向進化。一支是馬形動物為主幹的進化路線,包括絕滅了的古獸類、雷獸類和一直到現代生存的馬類;另一支是向著有角的方向發展,包括貘類和犀牛類等;此外還有一支是向有爪的方向發展,包括已經絕滅的爪蹄獸類等。

爪蹄獸類到更新世時便全部絕滅了。它們是奇蹄類動物中唯一腳上具有爪而不是蹄子的類群,因此它們並不是成群地奔馳在草原上吃草,而是靠挖掘植物根為食。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在廣西、雲南和山西等地發掘出8種爪蹄獸類,如方齒始爪獸、那板裂爪獸和河套裂爪獸等。

馬類的進化主幹是從始新世的始祖馬一直到現代的馬,它們在漫長的進化曆程中的發展趨勢是體型逐漸從小到大,腿和腳變得越來越長,側趾逐漸退化,中趾不斷加強,齒冠越來越高,前臼齒由簡單到複雜並且逐漸臼齒化。這個發展趨勢也反映了從適應於森林生活到逐漸適應草原生活的過程,即從跳躍到奔跑、從吃樹木的嫩葉到吃粗糙的草類的過程。

因此,從馬的演化曆程來看,所謂“吃肉的馬”是不可能存在的。

動物血液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