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萬能杉木

杉木,屬杉科,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40米,胸徑3米多,樹冠尖塔形,樹幹通直圓滿。杉木在我國分布很廣,栽培區域達16個省區。

杉木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特有的主要用材樹種,也是最古老的孑遺樹之一。遠在周代就有記載,《爾雅·釋木》篇中稱杉木為“炎占”。我國栽培杉木,至少也有1600年的曆史。晉代鹹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任長沙太尉時,曾種杉於嶽麓山,人稱“杉庵”。直到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杉庵在戰火中被毀。照此推算,陶侃種植的杉樹存活了1500年。

杉木是速生豐產樹種和長壽巨大樹種,中心產區8年即可成材。20年生的杉樹,每年胸徑增加1厘米、增高1米。貴州省習水縣西南8千米的東皇鎮太平村下壩有株罕見的巨杉,樹高4466米,胸徑25米,胸圍785米,樹冠幅寬達2266米,主幹材積達48立方米。經國內專家多次觀察認定,習水太平巨杉是我國現存杉樹中最為高大的一棵,被認定為全國“巨杉之冠”,取名為“中國杉王”。

杉木的用途很廣,被譽為“萬能之木”。杉木多用作各種建築、造船和車輛材料。我國曆代帝王建造宮殿、陵寢等,都要用杉木作為棟梁之材。北京城內不少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都是采用杉木建造的。

杉木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翹不裂,內含“杉腦”,氣味芳香,防腐、抗蟲、耐水浸,早在漢代就被作為棺槨的上等用材。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棺槨板,用的就是杉木,曆經2000多年而不腐,並且有效地保護了屍體。

“虛心守節”的翠竹

我國乃物華天寶之國,在長城以南的大半壁疆土上,到處都有翠竹分布。竹類資源之豐富和使用竹子的曆史之悠久,均居世界首位。

全世界有竹類50屬,我國就占有30屬300多個品種。各類竹林麵積近330多萬公頃,其中產量多、經濟價值大的毛竹有230多萬公頃,占全部竹類總麵積的70%左右。毛竹是竹類中的“巨人”,一般高10~15米,胸徑10~16厘米,最高的可達20米以上,胸徑超過20厘米。

竹子是多屬性植物,它具有以下特性。

適應性強山地、平川、溝穀、河畔、庭院、公園都能夠“安家落戶”。

守節不變竹子出筍時多少節,長成大竹還是多少節。

生長快竹筍一經出土,拔地而起。在一般情況下,兩三個月可長成大竹,三四年即可成材。

繁殖力強竹子栽培後,子而孫,孫而子,幾年即形成大片竹林。

用途廣我國人民使用竹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從古至今,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裏,竹子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述嶺南人:“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音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形態優美,婀娜多姿,經霜雪而不凋,曆四時而常青翠,是森林中的閨秀,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古老的珍稀樹種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多米,是距今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樹種,為我國所特有。珙桐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的深山區,它同水杉、銀杏、銀杉等古老樹種一樣,被譽為植物“活化石”,列為我國一類保護樹種。

珙桐多生長在海拔1600~2000米左右的森林中,有散生的,也有成片分布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內,就有一片600~700公頃的珙桐原始林。珙桐樹形端正,樹幹通直,茂密的枝杈向上斜生,好似一個巨大的“鴿籠”。每年四五月間開白花,花由一簇簇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近似於球形的頭狀花序,花色紫紅,像鴿子頭;花序生長在嫩枝的頂端,花沒有花萼和花瓣。花序有總花梗,其上長有2~3枚大型乳白色的苞片,看上去整個花序被乳白色的苞片所遮蔽,像伸展著的鴿翅。當山風吹來時,“鴿籠”搖蕩,“群鴿”在“鴿籠”裏隨風搖擺,酷似翩翩欲飛的白鴿,故有“鴿子樹”之稱。

在湖北省秭歸(今興山縣)王昭君故裏,至今還流傳著鴿子傳書的動人故事。相傳王昭君和親出塞後,帶去了一群白鴿,她常懷思鄉之情,每逢年節都要朝南三拜,並派白鴿傳遞家書。有一年春天,一群白鴿銜著家書,搏風雨、穿雲霧,飛過九十九道河,翻越九十九座山,飛回昭君故裏萬朝山下。因山高路遠,群鴿極度疲乏,棲息於珙桐樹上,一瞬間,變成一朵朵大而美的鴿子花。從此,每年春末夏初,“鴿子樹”開花,代昭君向故裏的父老鄉親們問好。

我國已將珙桐列為一級保護植物,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林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經成功培育出新的珙桐樹苗,不但在國內種植,而且還像白鴿一樣,帶著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漂洋過海,飛到世界五大洲去安家落戶。

“綠色醫院”是怎麼回事

有病到醫院裏去求醫治療,這是人所皆知的事。可你知道綠色的森林也能治療某些疾病嗎?這就是目前在國外比較盛行的一種“綠色療法”。

森林中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滿足人類的需要,使大氣中的碳氧循環保持平衡,而且還能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氣體,殺死空氣中的細菌,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據科學家測定:1萬平方米的樹木每天可吸收1噸的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的氧氣。如果有10平方米的樹,就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樹木還可以吸收有毒氣體,每1萬平方米的垂柳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硫;1萬平方米刺槐,每天可吸收氯氣40千克;加拿大楊、桂香柳等樹還能吸收醛、酮、醇、醚和致癌物質安息毗琳等毒氣;鬆樹、榆樹、檜柏等樹木能分泌出一種揮發性的植物殺菌素,可以殺死空氣中的細菌。據研究,1萬平方米鬆柏林,1天能分泌出60千克殺菌素,故有“天然防疫站”之稱。

森林同時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帶電負離子。負離子具有調節神經係統和改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可以鎮咳、止痙、鎮痛、鎮靜、製汗和利尿,所以人們把它譽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如果有燒傷病人在做過手術後到林區裏呼吸負離子空氣,就可以加速傷口的愈合。患有氣喘病、流感、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炎等疾病的人,到林區裏進行療養,可以收到比吃藥、打針還要好的效果。

森林中的樹木分泌出的一種植物殺菌素,可以殺死結核、傷寒、痢疾、霍亂、白喉等病菌,所以,森林可以作為治療結核病和肺氣腫病的“醫院”。病人在這裏隻要每天清晨和傍晚到林中呼吸1~2個小時帶有殺菌素的空氣,就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堅持數月,病情會大有好轉以至痊愈。

這種“綠色醫院”具有不需要設備、成本低、療效好、沒有副作用等優點,所以這種療法在歐美和日本一些國家被采用後,很受人們的歡迎。

植物——“綠色吸塵器”

粉塵有害人體健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你知道社會發展到今天空氣中的粉塵之多,危害之大嗎?你又知道那神奇的“吸塵器”是什麼嗎?

在古代,空氣中的粉塵主要是來自地麵上的細小塵土。到了工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在空氣中的粉塵,除了塵土之外,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金屬和礦物質的微小顆粒。特別是工業使用煤和石油燃料在燃燒時放出的煙塵,卷入到空氣中的數量大得驚人。據測試,每燃燒1噸煤至少有3千克粉塵上天,多的可達11千克。這些粉塵中隻有10%比較大的顆粒沉降到地麵,而有3%的小顆粒在空中飄遊。如果發生一次大的火山爆發,就會有1億立方米的細小顆粒噴出。據載,全世界每年大約向空中排放1億多噸煙塵,1500萬噸二氧化硫。全世界每年因發生火災而使約667公頃的森林被燒毀。燃燒100千克幹柴,排入大氣中的粉塵約為2千克,那麼,約667公頃的森林火災,就有5億噸粉塵進入大氣中。

這些粉塵在空中分布也不均勻。一些工業集中的城市,空氣中的粉塵可多達30~40種,每年光是沉落地麵的粉塵,在每平方千米的麵積內就有500~1000噸,多的地方可達5000噸。如果把大氣中飄遊的粉塵平鋪在地球表麵上,厚度約達05厘米。飄遊在空氣中的這些粉塵,多是對人體有害的。如果空氣中飄遊的粉塵的濃度達到每立方米含100微克的時候,兒童呼吸道受感染的人數就會顯著增加;含200微克的時候,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就會顯著增高;含300微克時,呼吸道疾病和心髒病死亡者就會突增。這些粉塵同其他有毒氣體混合一起,在陽光照射下,能形成毒性很強的光化學煙霧,容易引起各種癌症,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如何控製這些有害人體健康的粉塵對環境的汙染,方法有很多,而大量植樹造林則是一種重要的措施。

據研究人員測試,約02公頃杉樹林,每年可阻留粉塵22噸;約02公頃鬆樹林,每年可以阻留粉塵26噸。在城市裏,綠化的地方比不栽樹的地方粉塵降落量要少23%~25%,空中飄塵量要少37%~60%。就連樹木在落葉的冬天,其枝幹也能使空中的粉塵降低18%以上。樹木和其他一切綠色植物所以有吸塵能力,主要在於它們有著龐大的表麵積。約02公頃正常生長的草地,它的葉片和莖表麵,可達占地麵積的22~38倍;一株生長多年的鬆樹,它的針葉連接起來,約有200千米長,加上樹的枝幹表麵,總麵積在900平方米以上;02公頃生長繁茂的闊葉樹林,僅葉麵積就有占地麵積的75~80倍。樹木等綠色植物同空間有著這樣大的接觸,就好像一張張的嘴巴,伸向空中,把粉塵吸了進去。

樹木吸收粉塵的第二個絕技是“抓俘虜”。粉塵在空中飄遊需要借助風的力量。粉塵顆粒的大小不同,所需要的風力也不一樣。如直徑003毫米的粉塵移動時,所需要的風速是每秒025米,而直徑1毫米以上的粉塵移動時,則需要每秒11米以上的風速。沒有相應的風力,粉塵是無法飄遊的。樹木有降低風速的“魔力”,當粉塵經過樹木時,突然失去飄遊的動力,隻好被迫降落,於是便成為了樹木的“俘虜”。

綠色植物吸收粉塵的第三個絕技是它有特殊的捕捉粉塵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它那葉麵上許許多多的絨毛和大量的黏液,多數樹葉的葉麵,每平方厘米的麵積長有絨毛約1000~2000根,分布的粘液有01~02毫克,隻要粉塵落上就別想逃走。它雖不能把粉塵吞下吃掉,但可以把大量粉塵收集起來,待下雨時借助雨水把粉塵送到地麵。粉塵落入林內,如同掉進了萬丈深淵,再也不能回到空中到處飄遊,汙染環境。

每時每刻,綠色植物都在默默地過濾著空氣中的粉塵,淨化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故被稱為“綠色吸塵器”。

樹中的“壽星”

公元19世紀,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曆山大·馮·洪德堡,來到了位於非洲西北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島。

在那裏,洪德堡看見了一棵被風刮倒的大樹。這棵大樹樹高約15米,主幹的直徑將近5米。大風將它從離地3米處吹折,吹折處的直徑超過了1米。

看到如此好的一棵大樹被風吹倒,洪德堡心中大呼可惜。不過,他又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何不乘此機會測量一下年輪的數目,看看它到底活了多少年。

可是,樹幹的內部已經被蛀空了,根本無法研究這棵大樹的準確年齡。他隻好數了一下樹幹外圈的年輪。嘿,還真不少!竟有2000多圈。加上蛀去部分的年輪,洪德堡估計,大樹的年輪約有8000多圈,換句話說,它已經活了8000多年!

這棵大樹就是赫赫有名的龍血樹,一種屬於單子葉百合科的常綠喬木。在一般情況下,龍血樹可長到20米高,它的主幹的直徑常超過1米。為什麼普通的單子葉植物,比如玉米、小麥等植物,莖幹不能無限製加粗,而龍血樹卻能不斷長粗呢?原來,這是因為龍血樹莖裏的薄壁細胞終生都能分裂,莖的直徑因此就逐年增加。

龍血樹的形體非常美觀,它樹形婀娜,呈“Y”型。葉略帶白色,似根根小劍倒插在枝條的頂端。全世界共有150多種龍血樹,它們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

龍血樹因能分泌紫紅色樹脂而得名,這種樹脂俗稱“血竭”,有異香,可止血,也可治療跌打損傷。正因為“血竭”有如此大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國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龍血樹。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我國植物學家終於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石灰岩上,發現了大片的野生龍血樹。從此,依賴進口“血竭”治病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龍血樹是樹中的“壽星”。因為在植物界中能活到8000多歲的除了龍血樹,實在找不出第二種樹。但最近有消息傳出,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山中,有人發現了已經生活了15000年的一種蘇鐵科植物。是真是假,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