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物體所受壓強大小不同的緣故。

當我們用針或鈍頭釘子刺布塊或厚紙板的時候,雖然用的力相同,但是它們所受的壓強卻並不一樣。用針刺的時候,我們所用的力都集中在針的尖端上;而用鈍頭釘子刺的時候,它的力卻分散在麵積比針尖大得多的鈍頭上。這樣針尖所受的壓強,當然要比鈍頭釘子所受的壓強要大得多。因此,針能很容易刺進別的物體裏去。

可是,壓強過大也常找人麻煩。

比如,當你在疏鬆的雪地上行走的時候,雪地常常會因負擔不了體重而使你的兩腳陷下去。

然而,我們是有辦法可以對付的。你隻要隨身帶一副雪橇,就能在雪地上行走如飛,而不會陷下去了。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雪橇的麵積比你的腳大得多——它幾乎有腳的20倍大,它把你身體壓在腳上的力分散。這正跟鈍頭釘子不容易刺進物體的情形一樣。所以你能在雪地上滑行,而不會陷下去。

[我還想知道]

在拖拉機和坦克車上裝履帶,也正是同一原因。履帶使它們的重量,分散到比較大的麵積上。因此,笨重的拖拉機和坦克車,不但在疏鬆的泥地上不會陷下去,甚至在沼澤地帶和水田裏也能行駛。

銳利的刀子比鈍刀容易切割東西,也是由於力是集中在比較小的麵積上。河堤要下寬上窄是為適應

河水壓力的變化嗎?洶湧澎湃的浪潮日日夜夜不停的衝擊河堤,但是河堤它依然站立著。

不錯,浪潮正在用力推呀推的,它一心要把河堤推倒,讓它自由自在地泛濫。河水橫向的壓強,是和河水的深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說,河堤底部受到河水的壓力,要比上部大得多。把河堤築得下寬上窄,正是適應河水壓力的變化,而又節約了材料。由於河堤的重力是垂向的,它與浪潮橫向的推力會產生出斜向的合力。如果全力越出河堤的底部,河堤就要傾倒;把河堤築得下寬上窄,合力就不致越出河堤的底部,因此就可以使河堤站得更穩。

[我還想知道]

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淡水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4左右。洪水在我國淡水資源總量中,約占70%。

若把堤築成坡度,也能防止泥土倒塌下來。體積成下寬上窄,還有一個好處,使堤底地基單位麵積承載的重量比較小,減輕了堤底的負擔,使堤壩能站得更牢固。牆體的磚與磚的縫錯開

是為了使牆更牢固嗎?泥工在砌牆時,你一定看到他們不是把磚頭一塊一塊往上疊的,而是一塊左一塊右交錯著往上砌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磚牆承受重量的時候,磚縫(用沙漿粘接的地方)是最薄弱的環節,它總是不及磚塊那樣牢固。

假如磚頭一塊接一塊,不交錯的疊上去,使磚縫連成一條直線,如此砌牆的話,就是把壓力都集中到最薄弱的磚縫上去了,於是,很容易使牆受到破壞。如果磚塊交錯的砌上去,把上下的磚縫錯開,就不易使牆受到破壞,就能保證磚牆有均勻的強度,並使磚塊與磚塊搭起來,受到的壓力可以分散開來,每塊磚塊一起來承擔。這樣,磚牆就牢固了。

[我還想知道]

磚牆是由許許多多的磚塊用沙漿砌起來的。當沙漿硬了的時候,就把磚和磚緊密地聯接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牆。

起源於12世紀西歐的哥特式建築,就是這些瑰寶中的明珠,哥特式建築特點是:牆薄,尖拱,有許多精致的石刻和玻璃窗。哥特式風格主要用於建築天主教堂。風箏放飛得越高繩子越拉不直是

因為繩子本身的重量在不斷加大嗎?每當微風習習的日子裏,空闊的草地上都會有很多小朋友跟隨父母放風箏,成為空中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