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鬼軍屠城(1 / 2)

我點了點頭,他歎息一聲,說出了當年那個不堪回首的故事。

東漢王朝自漢桓帝黨錮之禍後走向衰落,民不聊生,法製鬆弛,到了漢靈帝時期,似乎已經注定了東漢王朝消亡的命運,正在這時,太平道開始了發展。

大賢良師張角,本為樵夫,上山砍柴時偶遇一老叟,將張角引入山洞中,傳張角三卷天書,名曰《太平要術》,張角叩首問其姓名,老仙回答道:“我乃南華仙人莊周,傳你天書,望你普救世人,傾覆漢朝破敗的江山。”說罷,仙人消失了,張角回家,日夜攻讀,終有所成,能以符紙醫病,能以法術驅鬼,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張角廣收教眾,太平道就此發展壯大。

太平道教眾以方為單位,一方少則數千,多則上萬,分散四方傳教,本來準備趁漢靈帝祭天之時起事,但因為有人告密,張角隻得飛鴿傳書到各方,提前發動起義,此時,巴蜀一帶由張修帶領的五鬥米道也響應太平道,開始起義。

由於張寶,張梁等人使用道術,起義軍勢如破竹,在巨鹿會師,張角在巨鹿擺下了四方青銅大鼎,昭告天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太平道術的威力讓官軍束手無策,每次一衝上黃巾軍的陣營,就飛沙走石,雷火齊下,官軍隻得被動地撤退,被動地防守。

這個時候,太平道的宿敵皇甫嵩卻想出了一個致勝的詭計:借鬼兵。

當時,人道不安定,鬼道也不安定,雖說張道陵天師降伏了八大鬼王,定下了人走陽間,鬼處幽冥的規矩,但當時這種平衡還沒有形成,許多鬼還是留在人間的,甚至當時的冥王子嬰,都是在昆侖山處理鬼界事物的,皇甫嵩找到了一個天生陰陽眼的方士,跟蹤鬼差找到了藏在山洞裏的冥王宮。

而恰巧,此時冥王去了青城山朝拜張道陵,冥王宮裏沒有任何駐軍,傳奇的鬼璽,就在洞中崖壁上的水晶匣裏。

正在這時,皇甫嵩在硯台上發現了一張殘破的布帛,上麵記載了這樣的事:

秦王政生性殘暴,長生未得,卻大造活人陶俑,培植厲鬼鬼軍,妄圖死後統一鬼道。可惜天道無常,嬴政死於南巡路上,而那些鬼軍則在驪山墓裏被封印著,始終無人問津。

那張布帛就是現在的冥王,也就是秦朝的末代秦王子嬰準備收回鬼軍的聖旨,皇甫嵩本來對借鬼兵毫無頭緒,這一下竟然茅塞頓開,他取下鬼璽,匆匆向驪山疾馳而去。

子嬰是第一代冥王,他的鬼璽肯定就是秦朝的傳國玉璽,隻要有了始皇帝的憑證,鬼軍就很好調度了。

皇甫嵩從當年項羽鑿開的盜洞進入秦始皇陵,他將鬼璽在陶俑麵前一舉,陵墓內的陶俑立刻閃爍著白光,白光消失後,軍容莊嚴的秦代鐵甲武士,鐵甲騎兵,戰車營在皇甫嵩麵前排成了一個大方陣,注視著皇甫嵩,準確地說,是注視著鬼璽。

良久,皇甫嵩從驚訝中緩過神來,說道:“吾奉始皇帝陛下令,調動陶俑鬼軍,發兵巨鹿和巴蜀,誅殺道教叛賊。”

鬼軍歡呼著,跟著皇甫嵩一路快馬加鞭,向巨鹿趕去,一路上老百姓都被此情景嚇得不輕,都說皇甫嵩是神仙,請來了天兵天將。

至於結果可想而知,張寶在穎川布下的法陣沒有攔截住鬼軍,被鬼軍殺得大敗,穎川失守。張角張梁二人在巨鹿與鬼軍殊死搏鬥,也遭慘敗,最終****而死,自此太平道絕滅,隻有張角之子張舴等幾人幸免於難,帶著太平道的殘書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