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
【作者簡介】
楊巨源(755~?年),唐代詩人,字景山,後改名巨源,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複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年),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於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於長慶四年(824年),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
【注釋】
(1)詩家:詩人。清景:美景。
(2)上林:皇帝的禦花園。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賞析】
新春時節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淨。倘若在仲春時節,皇上禦花園裏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遊春的賞花人。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
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杆。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諡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注釋】
(1)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風削麵,尖刻刺骨。
【賞析】
夜已經深了,香爐裏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裏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隻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注釋】
天街:舊稱帝都的城市。穌: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脂肪,即酥油。
【賞析】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柔膩光滑,綠茸茸的細草,遠看似青,而近看似無。這種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勝過春末滿城佛動著的如煙如霧的楊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簡介】
王安石(參見本書第148頁“作者簡介”。)
【注釋】
(1)元日:陰曆正月初一。
(2)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3)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4)屠蘇:美酒名。
(5)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陽剛出的樣子。
(6)桃:桃符。古時習俗,元旦用桃木寫神茶、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壓邪。
【賞析】
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麵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
東風吹水綠參差。
【作者簡介】
張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南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為南宋“中興”賢相張浚之長子。以父蔭補右承郎,先後知嚴州(今屬浙江)、袁州(今屬江西)、靜江(今屬廣西)、江陵(今屬湖北)諸州府,在朝曾充侍講,後進直寶文閣。紹興三十一年(1167年)於碧泉書院從胡宏受業,胡得之甚喜,為湖湘學派主要傳人。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遊九功、遊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朱熹稱其“學之所就,足以名於一世”,並述他受其深刻影響說:“餘竊自悼其不敏,若窮人之無歸。聞張欽夫(即張栻)得衡山胡氏學,則往而從問焉。欽夫告予以聞,餘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寢食”。《宋元學案》作者黃宗象稱理學中“湖湘學最盛”。教育方麵寫有大量學記,提出辦學的主張,說“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豈特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反對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主張以儒家的政治倫理去教育和培養修齊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為之則有其序,教之則有方。故先使之從事於小學,習乎六藝之節,講乎為弟子之禮,而躬乎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侖之間,優遊於弦歌誦讀之際”。認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使學者知夫儒學之真,求之有道,進之有序,以免於異端之歸”。反對學習上的好高騖遠,在學與思的問題上,主張“學思並進”,在其主教嶽麓書院期間,以此躬行實踐,影響甚著。與朱熹、呂祖謙齊名,史稱“東南三賢”,卒諡宣公。著有《南軒易說》、《孟子說》、《論語解》、《南軒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