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篇①第二十(1 / 1)

堯曰篇①第二十

因民之利而利之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①而不費②,勞③而不怨,欲④而不貪⑤,泰⑥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⑦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⑧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⑨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注釋】

①惠:指給百姓以恩惠。

②不費:指君子自己無所耗費。

③勞:勞動百姓。

④欲:這裏指追求仁義。

⑤貪:貪圖財利。

⑥泰:安適舒泰。

⑦因:順應。

⑧可勞:指可以勞作的時間、事情,可以勞作的人等。

⑨儼然:莊重嚴肅的樣子。

【心得】

子張說:“五種美德有哪些呢?”

孔子說:“君子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勞動百姓,而使他們不怨恨;追求仁義卻不貪圖財利;安適舒泰卻不驕傲;威嚴而不凶猛。”

子張說:“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該怎麼做到呢?”

孔子說:“順應百姓的利益而使他們得利,這不是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夠勞動的時候去勞役他們,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了仁德,還貪圖什麼呢?無論多少人,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們,這不就是安適舒泰而又不驕傲了嗎?君子衣冠整齊,目光所及之處,都能令人尊敬,這不就是威嚴而又不凶猛了嗎?”

【故事鏈接】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國家。這同魏文侯(魏斯)的賢明是分不開的。他最大的長處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幹的人,他廣泛搜羅人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因此,許多賢士能人都到魏國來了。

魏文侯采納了李悝的建議,對“世卿世祿”製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剝奪了腐朽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增加了新興地主階級參與政治的機會,為鞏固魏國的封建政權創造了條件。

接著,魏文侯又采納了李悝的建議,在經濟上進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筆細賬: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一百畝地,每年收獲的糧食,除去交租納稅和自己的口糧以外,就剩不下什麼了,如果遇到生病辦喪事,或者國家增加苛捐雜稅,日子就更難過了。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就必須增加糧食產量。當時魏國大約有幾百萬畝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隻有六百萬畝。如果農民精耕細作,每畝可增產三鬥糧食;否則,就要減產三鬥糧食。這樣一增一減,全國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所以,他建議實行“盡地力”的政策,就是積極興建水利,改進耕作方法,以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同時,李悝還創立了“平糴”法(糴音):豐收年景,市麵上糧價便宜,為了不使農民吃虧,國家把糧食照平價買進;遇到荒年,市麵上糧價昂貴,國家仍照平價把糧食賣出。這樣,不管年成好壞,糧價一直是平穩的,人民生活比過去安定,國家的賦稅收入也得到了保證。

李悝一係列的改革建議,被采納、實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魏國更加強大起來,人們都安居樂業,對國君也更加擁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