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愛因斯坦——從計算中獲得快樂的5歲兒童

愛因斯坦(1879~1955),德國物理學家,生於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他是猶太人,26歲獲博士學位,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

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中,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了。

在他兩歲時,他們全家搬到了慕尼黑。他的父親靠幾個闊親戚資助開了一家小廠,但他喜歡看書,不善經營,導致小廠幾次破產。所以,他們一家的生活時常處於窘困之中。

轉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已經是3歲的“大孩子”了。滿頭又黑又亮、自然卷曲的頭發,寬闊的額頭,額頭下麵的一雙深陷的、異常明亮有神的棕色大眼睛,再配上略帶鷹鉤的鼻子,顯得十分活潑機靈。

可是,年滿3歲的小愛因斯坦不大會說話,這讓全家頗感憂慮。

無論父親和母親怎樣幫助和訓練,也不見效果。年輕的父親焦急萬分,難道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天生的癡呆?

看著孩子一雙充滿稚氣和靈性的大眼睛,他們怎麼也不能相信這一點。

在他們家附近,有一個小的花園,附近幾家鄰居的孩子經常來這裏和愛因斯坦兄妹一塊兒玩耍。

這些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就是學著軍人的樣子,列隊步行,然後,分作兩夥“打仗”玩。

一時間,花園變成了“戰場”,積木和水果、土塊變成了“炮彈”。孩子們你來我往,追逐著,嬉戲著,殺聲震天,孩子們非常投入,場麵非常熱鬧。

愛因斯坦從來都不參加這種遊戲。每當“戰鬥”即將開始時,他都會找一個角落,拿出他十分喜愛的紙板,一遍又一遍搭房子。慕尼黑城裏所有愛因斯坦能夠記住的主要建築物,幾乎都在他的手下“建成”了。

很快,孩子們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叛逃,覺得難以理解:這麼好玩的遊戲,他竟然毫無興趣,一個人在那兒擺弄那些破紙片。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愛因斯坦已經5歲了。一次,愛因斯坦病了,感冒發燒,醫生囑咐要多休息。一連3天,愛因斯坦把所有的書籍和玩具,都重新擺弄了好幾遍,直到膩煩為止。手裏邊沒有可供玩弄的東西,他在床上翻來覆去,似乎躺不住了。

父親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了一個指南針,送給兒子。

起初,愛因斯坦並沒有在意。他漫不經心地拿起指南針,隻見中間那根紅色的針在輕輕抖動,但總是指著一個方向。

愛因斯坦無意之中,把指南針調了一個方向,奇跡出現了:那根紅色的指針仍然指著北方!

他坐了起來,把指南針猛烈地調過來調過去。可是不管怎麼轉動,那根紅色的指針仍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

愛因斯坦大吃一驚,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針翻過來、調過去地細細查看,沒有特殊的東西,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說後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話,指南針無疑是喚醒他對科學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興趣的開始。這種平凡而又神聖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學家成長的必需的動力。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愛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成為愛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啟蒙老師之一。

叔叔對這個不愛說話但很聰穎的侄兒疼愛有加。同時,他本人是一個很好的電氣工程師,十分喜歡數學,而且頗有造詣。

每當閑暇之時,叔叔都要給愛因斯坦講數學原理,然後,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數學題目,讓小愛因斯坦計算。

有時,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遠遠超過一個5歲孩子在正常理解能力的難題,然後,眯著眼睛故意逗小愛因斯坦:“怎麼樣?想試一試嗎?”

每次,愛因斯坦都瞪著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滿稚氣的聲音回答:“當然!”

此後,就是愛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地計算。有時候,甚至已經上床睡覺了,忽然想起了什麼,也要起來在燈下計算一番。

別人看他這樣,很為他難受。可愛因斯坦從來都不把這看作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在計算過程中領略到了科學的奧秘和創造的快樂。這一點,在他每次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時,感受尤其強烈。

幾十年過去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憑著對科學的執著,成就了一番事業,成為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斯維德伯格

——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洗刷恥辱的學生時代

斯維德伯格,瑞典著名物理學家。他發明了超速離心機,並用於高分散膠體物質的研究,曾獲諾貝爾化學獎。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有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叫耶夫勒,這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學家斯維德伯格的故鄉。

在耶夫勒城裏,有一個普通的小造紙廠,這是斯維德伯格家祖傳的產業,父親任造紙廠的經理。

少年時代的斯維德伯格就在位於造紙廠附近的一所學校裏讀書,學校的校長是他們家的親戚,與斯維德伯格家的關係一直很好。

斯維德伯格的幾個哥哥都曾在這所學校讀書,他們十分貪玩,學習不用功,又仗著老校長是自己家的親戚,把老校長的勸告、批評統統當作耳旁風,結果學習成績一直很差。

斯維德伯格是家裏最小的一個男孩,長得英俊,天資聰穎,十分可愛。

斯維德伯格上學後,學習很認真,學習成績也可以,所以老校長很喜歡他,盼望著他能為自己挽回一些麵子。

然而,事與願違,第一學期期終考試結束時,斯維德伯格的各門功課幾乎都是勉強及格,學習成績甚至比他的幾個哥哥還要差。

老校長知道斯維德伯格的學習成績非常糟糕以後,感到很氣憤。他決定要批評斯維德伯格一頓,給他猛擊一掌,激勵他的學習積極性。

有一天課間休息時,老校長見到斯維德伯格後,他當著眾多同學的麵,嚴厲地訓斥了斯維德伯格一頓。

老校長用手指著斯維德伯格父親的造紙廠,毫不留情地對斯維德伯格大聲說:

“你看看這個造紙廠,20年後,他會在你的手裏倒閉!”

生來就有一股子強脾氣的斯維德伯格聽到老校長嚴厲的訓斥以後,低著頭,紅著臉,一言不發,氣憤極了。

當天晚上,斯維德伯格放學回家以後,就向父母央求要轉學,說再也不想見到老校長了。

第二天,斯維德伯格在父親的陪伴下,悄悄轉到了斯德哥爾摩去上學。

斯維德伯格決心發奮讀書,以優異的學習成績洗刷自己的恥辱。

有誌者事竟成,很快他的各門功課成績都名列前茅。

此後,他一直保持嚴謹的學習態度。在中學和高中的學習過程中,他的成績一直出類拔萃,他毫不費力地考上了名牌大學。

1926年,斯維德伯格走上了諾貝爾領獎台,他的精彩演說不是冠冕堂皇的道理,也不是高精尖的科學理論,而講的是老校長訓斥他,他決心發憤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洗刷恥辱的故事。他的故事感動了聽演講的每一個人,人們為他的精神而感動。玻爾

——以童趣童心探索科學

玻爾(1885~1962),丹麥著名物理學家。他一生致力於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造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富足。

1885年10月7日,丹麥傑出的物理學家尼耳·斯·玻爾出生在哥本哈根的外婆家。這是一個相當富裕的而有教養的家庭,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玻爾的父親是丹表傑出的生理學家克瑞斯先·玻爾他在肺髒呼吸功能的研究中頗有建樹,1886年被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的教授。他的興趣十分廣泛,在哲學、政治、文學、體育等方麵都有較高的修養。

母親艾倫·玻爾夫人是一位溫柔、賢良的家庭主婦。她的為人,她的操持,使這個家庭始終充滿著歡樂和幸福的氣氛。

玻爾有這麼好的雙親,是今生最大的幸事。父母親給予小玻爾的家庭教育是第一流的。

他們不僅注意給予他知識,還注意教給他實踐技術以及做人的道理。

玻爾的父親非常注意保護兒子的童趣童心,他認為孩子的童趣童心有利於他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

每到節假日,父親總喜歡帶玻爾到原野和森林中去度假。

玻爾跟父親在原野和森林中散步時,常常是不安分的:有時揀起石頭拋高或擲遠;有時又用石頭在水上玩打水漂。

可是父親從不幹涉他的行為,任憑兒子自由自在地玩耍。

當大人們在一起討論工作、探討學問時,父親總願意讓玻爾留在身邊,讓他在旁聽的過程中了解一些陌生的知識和工作方法。

玻爾性情內向,沉靜平和,但卻有著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當他決心完成某一件事情時,他便會廢寢忘食地去完成,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上小學時,玻爾愛上了木工和金工。父親為了支持他的這種愛好,便給他購買了一套木工工具和一台小車床。

有一次,他的自行車鏈條出了毛病,他竟把整部車拆開,自己動手來修理。可當他想把車子組裝起來的時候,卻又有些不知所措了。

當有人提議去找修車工人時,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

他說:“還是讓孩子自己去擺弄吧,我相信他會把車子裝好的。”

果然,玻爾憑著他那愛思考的腦袋和靈巧的雙手,終於弄清了各個部件之間的關係,重新把車子裝起來。

玻爾從小就有一種綜合概括能力。還是在他4歲的時候,有一次隨父親外出散步。

父親指著一棵小樹,向他描述這棵樹的特征:

“你看,它有樹幹,樹幹上長著枝杈,枝杈上又長著小枝條,小枝條上還有樹葉。”

玻爾竟然接口說:“是呀,不這樣就沒有樹了!”

玻爾作事非常認真細致,在他11歲那年,老師帶班上的同學去外麵寫生。他們所畫的是一所被籬笆包圍的小房子。

玻爾剛畫了一半就停下來了,跑到房子跟前去數那籬笆究竟有多少根木樁,因為他要把木樁畫得和實物一樣多。

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玻爾喜歡上了物理學,他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使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麵獲得了成功,曾經獲得世界物理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繆勒

——給醫生取綽號的頑皮孩子

繆勒,美國著名醫學家,遺傳學專家。他闡明了單個基因的作用,為實驗遺傳學開辟了新領域。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天姿聰穎的繆勒從小喜歡大自然,這是父親給他的影響。每年夏天,父親總要帶上全家去阿達朗克達山或者哈德遜河畔度假。

芬芳的泥土,寧靜的鄉村,一片片的綠色吸引著繆勒。他喜歡戶外活動。置身於大自然的無限生機中,繆勒格外歡愉。

羊腸小路彎彎曲曲,盤繞著巍峨的山峰,直通向遠方。小路時而清晰地顯露在腳下,時而隱於綠草和灌木叢中,小路的兩旁小草搖曳,野花綻放。

繆勒和父親時常沿著小路漫步,時不時地停下來捕捉昆蟲,采摘鮮花。

父親邊走邊講一些繆勒似懂非懂的知識,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什麼物質世界運轉的規律等等。

在哈德遜河邊,繆勒喜歡鬆軟的草地,充滿稻穀的田野和能聽到鳥兒叫聲的山坡樹林。

有一次,繆勒看到了一隻蚱蜢,便想捉住它。於是,他追著蚱蜢在山坡上跑,一不小心,從高高的山坡上摔了下來,還跌斷了腿。

這個喜歡大自然的孩子,在養傷期間,閑著無聊,就用動物的名字為給他看病的舅舅和他的同事們取綽號。

他稱披頭散發的萊昂斯醫生是“獅子醫生”;稱高大結實的布爾醫生為“公牛醫生”;稱長著長長的臉、一雙灰眼睛的沃爾夫為“狼醫生”。

其中的萊昂斯醫生,就是繆勒的親舅舅。

每當他們來為繆勒療傷的時候,這個淘氣的孩子就用動物的名稱呼喚他們。舅舅萊昂斯醫生則回答說:

“看來我不是人醫,而是獸醫了,正在給一隻受傷的小動物看病。”

繆勒聽後,愉快地說:

“您正給一隻虎崽看病。”

說完,舅舅和外甥互相看一眼對方,然後開心地大笑一陣。在笑聲中,繆勒忘記了腿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