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少年洞中讀《詩經》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充滿著政治熱情和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不朽典範。屈原滿腹經倫,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後人以“端午節”來祭祀他。
在長江三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裏就是屈原的故鄉。屈原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鄉裏的學堂學習時,表現得特別勤奮用功,他常常第一個到達學堂,每天一放學就回到家裏做功課,做完功課,他便一個人吟誦起古人留下的優美詩篇。
可是,有一段日子,學堂放學後,遲遲不見屈原回家,直到吃晚飯的時候他才回來。屈原的姐姐覺得非常奇怪,究竟怎麼回事呢?姐姐每次問屈原,屈原總是神秘地笑笑說:“我現在誰也不告訴。你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幹壞事。”
聽了屈原這樣的回答,姐姐心裏總不踏實,她決定要弄個水落石出。
這天,快要到放學的時候了,姐姐來到學堂門口,躲在校門對麵的一棵大樹背後。當屈原走出校門時,姐姐便悄悄地跟在後麵。屈原在前麵頭也不回,一個勁地向前走。姐姐氣喘籲籲地在後麵跟著,一直來到了後山坡的一個天然小山洞口。姐姐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便在洞口的一塊岩石上坐了下來。
可左等右等,好長的一段時間過去了,就是沒見屈原出來。姐姐這下可急了,該不會有什麼事吧?姐姐壯著膽子摸進了山洞。
姐姐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著,轉過一個彎,眼前豁然開朗。高高的洞頂有一個臉盆大小的圓孔,一束光線直射下來,底下的一塊青石上,坐著一位少年,這正是屈原。
隻見他聚精會神地端坐在泉邊的青石上,手裏拿著一卷竹簡,低聲吟詠著。
姐姐站在洞門口,她被洞裏的景色以及弟弟吟詠的詩歌迷住了。直到夜幕降臨,洞裏一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一聲:“弟弟!”
屈原被竹簡的內容深深地迷住了。聽到有人在喊,吃了一驚。當他看清站在洞門口的是自己的姐姐時,便笑著向姐姐迎了上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裏讀。再說,這裏的環境也和詩歌一樣美,所以……”
“你得向家裏說一聲啊!”姐姐輕輕地責備了一句,又說:“現在天色不早了,我們回家吧!”姐弟倆手拉手一塊走出了山洞。從那以後,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他都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就這樣,持之以恒,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並為其後來成為一代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長大以後的屈原,成為通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知識的人才。他看到楚國日趨衰落,主張對政治進行一番整頓革新。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張,也觸犯了那些舊貴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國舊貴族的忌恨。他們對楚懷王說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造謠說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裏。楚懷王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聽了讒言不禁怒火萬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職務,把他降為隻管王室祭祖事務的“三閭大夫”(三閭指楚國景、昭、屈三家貴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後屈原不斷遭到貶斥,最後竟被放逐到漢水北岸,永遠不許回到楚國首都郢。這兩件事給了屈原重大的打擊,他把滿腔悲憤寫成詩歌表達出來,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天問》和《離騷》。《天問》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向天控訴不平。《離騷》的“離”,是受離間的意思;“騷”,是憂憤和不滿。全詩三百七十三句,敘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國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貴族們禍國殃民的罪行。他在詩中表示堅決不和腐朽勢力妥協:“跡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還表示至死保留自己的節操,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伏清白以死直兮,同前聖之所厚。”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永遠是清白的,他三次到故鄉的條溪邊去洗濯他的帽纓,這個溪以後便被叫做“濯纓泉”。人們還在當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座橋,橋名“濯纓橋”。
郢都被秦軍占領後,屈原悲憤欲絕,決心以死來表達他的愛國愛民之情。終於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天,他懷沙抱石,投進了波濤滾滾的汩羅江。這年他六十二歲。
屈原是為國為民而死的,人民用種種方式追懷自己的詩人。汩羅江邊的人民,聽說屈原投江自殺了,劃著大大小小的船隻,爭先恐後地趕來搭救。他們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大家隻好劃著船隻,又歸回家鄉。從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競渡風俗。後來,一般的船隻又裝飾成龍舟,便又叫做“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遊戲在後來的江南地區十分盛行,場麵非常熱鬧。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每當端午佳節,南方大部分地區人民還興致勃勃地參加“龍舟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也是人民對屈原的追懷。據說在東漢時候就已開始了。南北朝時寫的《續齊諧記》裏說,這本是楚人對屈原的一種紀念方式,原來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屈原。後來,據說東漢有個人叫歐間的,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對他說,每年投放給他的筒米都被蛟龍偷吃,假如能用粽葉包上米,再以五色絲線捆上,投入水中:蚊龍就吃不著了,因為它們最怕五色絲線。此後便開始用這種方法祭祀屈原,而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也就由此相傳下來。
人民對屈原的追懷,還表現在為他修築墳墓和祠堂上。據說屈原死後,汩羅江一帶的人民,為了永久紀念他,在屈原經常吟詠的土筒山上,修建了他的衣冠塚。為了防止秦兵和奸臣們的破壞,屈原的衣冠塚共造了十二座。每一座墳前都有“三閭大夫墓”的石碑,使那些打算破壞的人混淆莫測。後人在屈原故裏還修了屈子祠。有一幢金碧輝煌的廟,還有十三幅追溯屈原生平事跡的素色泥雕圖像。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這些古跡進行了多次大修,如今成為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好場所。
屈原是一位偉人的詩人,他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同時,他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位教育家。屈原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諸家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熱愛祖國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培養優秀的品德是其長久的目標和內容,這種品德包含判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崇尚內美的情操、對自然社會的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而詩樂融合是其教學形式的方法。楚地獨特的文化也造成了屈原教學思想的特點,即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貴族色彩和傳授知識的地方特征。胸懷大誌萬人敵的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楚國貴族之後,名籍,字羽,又作子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西南)人。 少時學書學劍皆不成,喜讀兵法,也不求甚解。他力能扛鼎,勇武過人,且年少就有雄心大誌。後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人稱楚霸王。
項羽出身於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小,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著急,對他說:
“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能成就大事業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麼用?隻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習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隻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麵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說:“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隻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隻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胡須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說道:
“看來你胸有大誌,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來。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後,就懈怠了,像讀書一樣不願意鑽研下去。
有一次,秦始皇巡遊會稽,路過浙江,項梁和項羽一同去觀看。
項羽指著趾高氣揚的秦始皇說:
‘哪個皇帝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可以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