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既當父親又當母親。自己則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切身體會到父親的關愛,感受到父親的善良與偉大。她長大後,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動,便采納了這一建議,隻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鬆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目。目前,這個節日受到東西方世界許多國家百姓的認同。每到這一天,子女們總是向辛勞的父親致以敬意。教師節的由來
中國是個尊師重教的國家。在我國,從事教育的老師多達上千萬人,但一直沒有自己的節日。
1984年12月9日,《北京晚報》總編室一版編輯接到一條記者編寫的倡議書,文字不長,是當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院士倡議在全社會推動尊師重教之風,設計一個教師的節日。一版編輯很激動,便在總編室大聲讀給所有的編輯聽。大家都認為這是篇好文章,於是第二天,《北京晚報》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12月15日,北師大鍾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等著名學者積極響應,聯合提議設立單獨的教師節。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從此,教師節在我國正式實施。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造林,能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防風吸塵,防暑降溫,降低城市噪聲。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和保護者。
我國最早在1915年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後於1929年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這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生前一貫提倡植樹造林,定3月12日為植樹節,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懷念。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植樹造林十分重視,於1979年五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規定每人每年植樹3—5棵。
國外也有植樹節:古代猶太人把每年1月份後半月的一天作為植樹節;美國規定每年4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為全國性的植樹節;日本則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稱為“綠化周”;有些國家和地區還規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樹,稱為“新婚稱”、“添口林”等等。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個國家規定了植樹節。
目前,我國北方春季風沙肆虐,種樹防風沙已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啤酒節的由來
啤酒節起源於德國。
素有“啤酒城”之林的德國慕尼黑,每年都要歡慶別具一格的節日——啤酒節。
1810年10月之初,巴伐利亞國王的王子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禮,王子舉杯請大家痛飲啤酒來助興。就這樣,人們痛飲啤酒互相幹杯,載歌載舞,一直到婚禮結束。從此,傳統的民間節——啤酒節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啤酒節,是從每年的9月最後一周起到下個月最初一周止。在整個節日期間,人們要喝掉1 0 0萬公升的啤酒。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啤酒產量的增加,慶祝啤酒節的活動在我國越來越普及。“愛鳥周”的由來
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寶貴資源。因此,保護鳥類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對科研、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政府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一直很重視,1962年國務院發出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鳥類,同時摘去了麻雀的“四害之一”的“帽子”。1982年2月,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保護鳥類的通知,並同意林業部等八單位提出的關於每年各省市都要開展“愛鳥周”宣傳活動的建議。由此,各市、自治區都紛紛確定了本地區的“愛鳥周”或“愛鳥月”時間,廣泛開展愛鳥宣傳活動。現在,由於大量的捕殺和農藥危害,我國鳥類的數量大量減少,就連“文革”時期“害鳥”麻雀也被列為鳥類保護對象,成了珍稀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