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通常采取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同時還用短小精悍的話語把十分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得讀者喜聞樂見,容易接受。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最早是由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采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
在漢魏以後,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曆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我國古代寓言,按照思想內容,可以概括成三類:
第一類,是以生動活潑的比喻講出深刻哲理,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智慧。我國自先秦開始,就出現許多哲理性很強的寓言,形成中國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許多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或辯證法的思想光輝。還有更多的寓言從反麵辛辣諷刺了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種種表現,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些死死抱住形而上學不放的各種醜態。《揠苗助長》告訴人們違反客觀規律作出的愚蠢行動,是多麼荒唐可笑;《穿井得一人》說明要進行調查研究,隻憑道聽途說和主觀推想,就難免不出差錯;至於《鄭人買鞋》裏的鄭人,更是教條主義典型。
第二類,是具有“勸善懲惡”性質的,其中也有許多給人以積極啟示。《齧鏃法》說明心術不正,為一己私利不惜傷害恩人是很卑鄙的;《何待來年》、《猩猩嗜酒》勸人有錯就改,不要借故推托,明知故犯;《蜈蚣自大》、《恃勝失備》教育人們不要驕傲自滿,盲目輕敵。
第三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具有諷刺性的。其中有些是針對時政、痛斥惡俗陋習的,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強取人衣》、《高昕嗜殺》揭示出世上惡人的巧取豪奪和極端殘忍;《更渡一遭》、《貓祝鼠壽》嘲諷了偽善者的虛情假意;《爭雁》斥責了那種崇尚空談,進行毫無意義的爭辯風氣;《黠揉媚虎》、《山魅漆鏡》指明了喜歡逢承、厭惡批評都會自食惡果;《迂儒救火》、《傅顯》表現出拘守封建禮教的迂腐可笑。
本套圖書包括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主要寓言故事,因此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