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募化,為無饑渴;
懶莊嚴,因乏皮毛。
萬裏尋聲救苦,當行則行;
一時懶動雀巢,要住即住。
塞旁門已非左道,由正路早到西天。
一腳踢倒泰山,全無罣礙;
雙手劈開金鎖,殊覺逍遙。
便寄尺紙之書,少達再生之好。
雖成新夢,猶是故人。
長嘯三聲,萬山黃葉落;
回頭一望,千派碧泉流。
尚有欲言,不能違反。
乞傳與南北兩山,常叫花紅柳綠;
為報東西諸寺,急須鼓打鍾敲。
情長難盡,紙短不宣。
又頌付沈萬法道:
看不著,錯認竹籬為木杓,
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天重睜醉眼看。
記得麵門當一箭,至今猶自骨皮寒。
隻因麵目無人識,又在天台走一番。
鬆長老看完,不勝歎羨道:”濟公生前遊戲,死後神通,如非自己顯靈,人誰能識?”
因將書、靴二物,傳示眾人,那兩個行腳僧,方知濟公已死,驚得呆了。 一時朝官太尉,以及相識朋友,曉得此事,無不稱奇,悔恨從前之失禮也。 正是:
鍾不敲不鳴,鼓不打不響;
菩薩顯神通,人才知景仰。
又過了些時,錢塘縣一個走卒,來見長老道:”小人在台州府公幹,偶過天台山,遇見上刹的濟師父,他原認得小人,有書一封,托小人,寄與長老,故小人特地送來,我還有些事,耽擱不得,先回去了。”長老接了拆開細看,是兩首七言絕句:
(一)
片帆飛過浙江東,回首樓台渺漠中;
傳與諸山詩酒客,休將有限恨無窮。
(二)
腳絆緊係恨無窮,竹杖挑雲入亂峰;
欲識老僧行屐處,天台南嶽舊家風。
長老看了又歎羨道:”濟公原從天台來,還從天台去,來去分明,真是羅漢轉世,故一靈不昧。”
走卒聽了,方驚道:”小人隻認是活的,原來死了。”吐舌而去。
又過了一、二十年,淨慈寺的山門傾倒,長老寫了緣簿,叫人四方去化,隻化得些零星磚瓦,細碎木頭,不得成功,長老正在煩惱,忽有一範村客人,送了一排大木來,要找濟師父收管,長老不知緣故,因問道:”這木頭是那位善士發心舍的?”那客人道:”就是小客施舍的。”長老道:”不知貴客為什發心舍這許多大木?”那客道:”這些大木,一向幹在山中,已經二、三十年不得出山,有一位濟師父來化緣,果蒙佛天保佑,一夜山水大發,一山的大木都衝了出來;故此小客不昧善緣特送此一排來,可請濟師父出來收明白了,好勾緣簿。”
長老聽了,忙叫人焚香點燭,拜謝濟公,然後留齋,對客人道:”濟公已作古成佛矣!”客人方知是顯聖,又驚又奇,齋罷而去,合寺僧人無不感佩敬仰。 沈萬法一味實修,升至監寺,年九十三歲而終。 自蓋好山門之後,濟公累累顯靈於朝官太尉之家,書難盡載,有詩為證:
黃金百煉費工夫,盡費功夫隻當無;
若是此中留得種,任君世世去耕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