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鬆長老又買酒來請濟顛吃得醉了,十分快活,便提起筆來寫道:
伏以大千世界,不聞盡變於滄桑;
無量佛田,到底尚存於天地。
雖祝融不道,肆一時之惡;
風伯無知,助三昧之威。
掃法相,還太虛;毀金碧,成焦土。
遂令東土凡愚,不知西來微妙。
斷絕皈依路,豈獨減湖上之十方?
不開方便門,實乃缺域中之一教。
即人心有佛,不礙真修;
恐俗眼無珠,必須見像。
是以重思積累,造寶塔於九層;
再想修為,塑金身於丈六。
幸遺基尚在,非比開創之難;
大眾猶存,不費招尋之力。
倘邀天之幸,自不日而成。
然工興土木,非布施金錢不可;
力在布施,必如大檀越方成。
故今下求眾姓,益思感動人心;
上叩九閽,直欲叫通天耳。
希一人發心,冀萬民效力。
財聚如恒河之沙,功成如法輪之轉。
則鍾鼓複震於虛空,香火重光於先帝。
自此億萬千年,莊嚴不朽如金剛,
天人神鬼,功德長銘於鐵塔。
——謹榜。
長老看見濟顛做的榜文,精深微妙,大有感通,不勝之喜,答應作為淨慈寺住持,並隨即叫人端端莊莊寫了募緣榜文,高掛於山門之上,過往之人看了,無不讚美。
不多時,哄動了合城的富貴人家,都來看榜,多有發心樂助,也有銀錢,也有米,也有布的,日日有人送來。 長老歡喜道:”人情如此,大概本寺有可興之機矣!”
濟顛道:”這些小布施,隻可熱鬧山門,幹得什事?過兩日少不得有上千萬的大施主,方好動工。”
長老道:”勸人布施,隻好聚少成多,怎說上千上萬的?”
濟顛笑道:”小施主的自然聚少成多,若遇著大施主,非上千上萬,他也自開不得口,自出不得手,少不得有的來。”
長老道:”若能如此更好。”
又過兩日,濟顛忽走入方丈室,對長老道:”可將山門前的榜文,叫人用上好的錦箋,端端楷楷的寫下一張來。”長老道: “榜文掛在山門前,人人看見,又抄寫它何用?”濟顛道:”隻怕有不肯親自出門之人,要來討看,快叫人去寫,遲了恐寫不及!”長老見濟顛說話有因,隻得叫人取出一幅錦箋去寫,剛才寫完,隻見管山門的香火,急忙忙的進來報道:”山門外有一位李太尉,騎著馬要請長老出來說話!”長老聽了,慌忙走出山門,躬身迎接道:”不知大人降臨,有失遠迎,請到裏麵用茶。”
那太尉見了長老,方跳下馬來答禮道:”茶倒也不消用,但請問你山門前這榜文,是幾時掛起的?”
長老道:”是初三掛起,今已七日了。”
太尉道:”當今皇爺昨夜三更時分,夢見身遊西湖之上,親眼見諸佛菩薩,俱露處於淨慈寺中,看見山門前一道榜文,字字放光,又見榜文內有上叩九閽之句,醒來記憶不清,不知果是有無?故特差下官來看,不道山門前果有此榜文,果有此叩閽之句,大是奇事,下官空手不便回音,煩長老可將榜文另錄一道,以便歸呈聖覽。”
長老隨命侍者,將預寫下的錦箋,雙手獻上道:”貧僧已錄成在此伺候久矣!”
太尉喜道:”原來老師有前知之妙,下官奏知皇爺,定有好音!”說罷就匆匆上馬而去。 長老見內臣來抄榜文,說出天子夢中之事,知道濟顛不是凡人,正待進來謝他,不知他瘋瘋顛顛,又往何處去了。
次日隻見李太尉帶領多人,押著三萬貫到寺來說:”皇爺看了榜文,卻是與夢中所見一樣,甚稱我佛靈感,又見有叫通天耳之句,十分歡喜。故慨然布施三萬貫,完成勝事,叫下官押送前來,你們可點明收了,我好回旨。”長老見了不勝大喜,因率合寺五百僧人,焚香點燭,望闕謝了聖恩,查收了寶鈔。 然後請李太尉獻齋,齋罷,李太尉自去覆旨,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