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畫(四)(1 / 2)

十畫(四)

談言微中

【釋義】微中:有意無意中說到問題的要害。表示言語隱晦,但切中要害。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的開頭,引用了孔子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禮》、《樂》、《書》、《詩》、《易》、《春秋》這六部經書,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質、內容,但在政治方麵的目的是一致的,裏麵都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接著司馬遷說,天道是非常廣大的,有些隱微而切中要害的話(談言微中),同樣也能解除紛亂迷惑,實際上也解決了有關治理天下的大問題。

為了說明道理,司馬遷記述了幾個有趣味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具有聰明的智慧,且多善於隨機應變。下麵一個是有關憂旃的故事。

憂旃是秦國一個善於歌舞的人。他身材矮小,很會說笑話,但所說的笑話中往往包含著大道理,所以秦始皇常要他在身旁侍奉自己。

一天,秦始皇讓百官到宮中來喝酒。正好天下大雨,執著盾牌站在宮外的侍從全身被雨打濕,冷得瑟瑟發抖,卻又不敢擅離崗位。憂旃見他們這副模樣,非常同情,便走到他們跟前輕聲問道:“你們想休息一下嗎?”

侍從們都一齊答說想休息。於是憂旃對他們說:“等一會兒我呼喚你們,你們馬上說‘有’。”

憂旃說罷,上殿入席。不一會兒,群臣大聲高呼萬歲,向秦始皇敬酒。憂旃迅速走到殿前的宮廊邊,高聲喊道:“侍從人員!”

侍從們聽到憂旃呼喚,馬上答應“有”。接著他與侍從們開玩笑地說:“看你們個個長得高高大大,可又有什麼好處呢?還不是站在那兒挨雨淋。我人雖然長得矮小,福氣卻比你們大,可以在屋裏休息。”

憂旃說的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他發現侍從們在雨中又濕又冷,便命他們一半侍立,一半休息,輪換更替。

有一次,憂旃陪同秦始皇遊覽皇家花園。遊著遊著,秦始皇突然對憂旃說:“這花園太小了,我想擴大。它的範圍是東起函穀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至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

憂旃聽了馬上說:“對了,這樣可以多養些禽獸在裏麵,如果有敵人從東來犯,就可命令鹿用它的角去頂撞敵人,那就可以節省許多士兵了。”

秦始皇後來便放棄了這個設想。

談何容易

【釋義】原指臣子向君王進言很不容易。現多指事情做起來不像嘴上說一下那樣容易。

【出處】漢·司馬遷《漢書·東方朔傳》。

漢武帝上任不久,就開始搜羅人才,下令全國知情的人推薦。東方朔聽說後,決定毛遂自薦。他曆盡千辛萬苦,來到長安後,被任命為“常侍郎”。漢武帝曾下令要把長安附近一大塊土地劃為上林苑,作為皇家遊獵區,東方朔竭力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穀”。武帝沒有聽取他的正確意見。又有一次,東方朔上書提出耕戰強國的建議,又未被采納。為了諷諫漢武帝,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論》,虛構了下麵的故事:

非有先生在吳國當了三年官,默默無言,從不發表什麼政見。國君吳王很奇怪,就對他說:“先生如果有高明的見解而不談出來,就是不忠;如果談出來我不采納,就是我不明。先生什麼看法也不談,難道是我不明嗎?”非有先生隻是連連作揖,仍不開口。吳王說:“談談吧,我一定誠心聽取。”非有先生歎了一口氣說:“臣下向君主進言談何容易啊!”接著,他舉例說:“夏朝的諫臣關龍逢再三向夏桀直言進諫,卻被殺害;商朝忠臣比幹屢次勸諫紂王,卻被剖腹挖心。這樣看來,臣下向君主進言真是不容易啊!”非有先生又舉出一些奸臣靠阿諛逢迎而飛黃騰達和一些賢臣因主上昏庸而避世的例子,然後重複地說:“臣下向君主進言談何容易啊!”後來,非有先生又講了周文王采納賢臣的主張,使國家興盛強大的事例。吳王聽了這些話,深受感動,從此,決心聽取所有的合理建議,改革政治,勵精圖治,不久,吳國就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