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簡 介
生卒與經曆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瓦硝壩村)人。他出生在一個行醫世家,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
當時科舉盛行,李時珍13歲中了秀才。但他熱愛醫藥事業,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因此,考舉人三次落榜後,他便放棄了科舉入仕的道路,一心做醫生。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終於研究清楚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並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19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
成就與貢獻
李時珍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巨著。《本草綱目》問世後,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它不僅很快在中
國流傳開來,還被全部或部分譯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流傳。《本草綱目》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古代科學文獻。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麵有突出成就。不僅如此,它還對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其他有關學科作出了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除此之外,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地位與影響
李時珍是世界公認的傑出的自然科學家。李時珍逝世後被安葬在蘄州城東。蘄州一帶的曆代中醫,每年清明都要到其墓地朝拜,許多人常把墳頭的青草帶回家以消災滅病。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這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國家於1954年將其墳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蘄春縣人民政府則對墓地進行了修繕:墓前另立石碑,上刻郭沫若先生的題詞;碑前青石上刻上了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1982年,李時珍陵園再次被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說:“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
“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伽利略、維薩裏的科學活動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文化史、化學史和其他各門科學史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