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簡 介
生卒與經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1900年並入瑞士國籍。
1905年獲蘇黎世工業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誌大學教授。
1913年返回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量子論、宇宙學、相對論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特別是他相對論中的狹義相對論更具有偉大的科學意義。
成就與貢獻
愛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與貢獻是建立了相對論。19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大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就是那個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
他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察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1905年6月30日,愛因斯坦在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1915年11月,他先後發表了四篇論文,證明了水星近日點的運動,並給出了正確的引力場方程。至此,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了,廣義相對論誕生了。
1916年,愛因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將以前適用於慣性係的相對論稱為狹義相對論,將隻對於慣性係物理規律同樣成立的原理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並進一步表述了廣義相對性原理:物理學的定律必須對於無論哪種方式運動著的參照係都成立。
地位與影響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建立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它經受住了實踐和曆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思想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物理學隻限於研究慣性係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安排。相對論嚴格地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係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為完美的科學體係。
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及廣泛應用方麵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他被公認為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