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預防達到強健(1 / 3)

第八章預防達到強健

乳腺炎的飲食調理法

乳腺炎俗稱“奶癤”,在初產婦中最為常見,病後全身發熱,乳房紅、腫、疼痛,常引起化膿。致病菌為急性化膿性細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對於初產婦來說,乳頭易被吸破,病菌就易由此侵入乳房。

病人感到畏寒、發熱,患側乳房紅、腫、熱、痛,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易形成乳房膿腫。

中醫稱之為“乳癰”,一般多由乳兒吮乳吹風,或乳兒含乳而睡感風寒,或因乳汁過多,乳兒少飲,或乳頭破裂疼痛,而不能給乳兒吸盡,或初產婦乳絡不暢,致乳汁壅塞在內,再加上情誌刺激,暴怒憂鬱等誘因,於是肝氣鬱結,胃熱壅盛,宿乳積滯,互結為癰。在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呢?

1宜食清淡而富於營養之食物,如西紅柿、青菜、絲瓜、黃瓜、菊花腦、茼蒿、鮮藕、荸薺、赤小豆湯、綠豆湯等。水果中宜食桔子、金桔餅等。

2忌辛辣、刺激、葷腥油膩之品。

采取食療驗方可以防止乳腺炎:

1馬蘭頭適量,鹽、醋各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日換2次。同時飲服馬蘭頭鮮汁,或以馬蘭頭汁,加水及甜酒煮沸溫服,日2次。

2鮮金針菜、醋各適量,共搗爛外敷患處,日換2次。

3鮮蔥,洗淨搗爛,加入冷開水少量取汁,用紗布吸取蔥汁,包敷乳房。外加熱毛巾敷,經常更換。

4鹿角片30克,粳米150克。製法:將鹿角片用紗布包好,入粳米加水適量,文火煎煮成粥。用法:取出鹿角片包,放糖調味,食粥。以上為1日量,2~3次食完,連服1周。

5豬蹄1隻,黃花菜50克。製法:將豬蹄去雜毛洗淨,和黃花菜一同加水文火燉煮,至豬蹄熟後,放鹽少許調味。用法:飲湯食蹄及黃花菜,分頓隨意食用,不拘次數。1周為1療程。

6白木耳與黑木耳各20克,青皮10克,鮮馬齒莧30克,通草3克。先把中藥煎取藥汁。白木耳與黑木耳先用水泡發,然後與藥汁一起入鍋,武火燒沸;移至文火燉熬2~3小時(若藥液少,可適量加水),至雙耳熟爛、汁稠為度,加紅糖少量調勻食用。

7甲魚1隻(約500克左右),炒山甲15克,炒皂刺10克,蒲公英15克,連翹10克。將甲魚去除內髒、爪尾、頭頸,切塊放入大湯碗內。把以上4味藥碾碎入紗布袋,碼在甲魚周圍,再加入蔥、薑、黃酒、鹽、生板油等調味品,兌入清湯沒過碗內諸物為度,上籠蒸2小時。待甲魚爛熟,揀去藥袋,分頓食用。適於乳腺炎膿腫期。

8豬蹄1隻,銀花30克,白芷、桔梗、漏蘆、赤芍各10克,茅根15克。將藥物入紗布袋與豬蹄同煮湯,食時加鹽調味。亦適於膿腫期。

9鯽魚1條,生黃芪15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陳皮5克。將魚去除鱗及內髒,藥物塞在腹中,用線縫好以水燉煮。

產後宮縮痛的處理

有的產婦在分娩後最初3~4天,由於子宮收縮而引起下腹部劇烈的疼痛,稱為產後痛或後陣痛。這種疼痛多發生在經產婦,特別是雙胎或分娩過快的人,初產婦的陣痛較輕,後陣痛多在產後1~2天出現。其發生的原因是在子宮複位病症,不必擔心。

輕微後陣痛可以不必治療,較重的可給予鎮靜止痛藥,或做下腹部按摩。民間常用的方法是當疼痛劇烈時,立刻吃250克熱烤白薯,疼痛可立即減輕,有人吃山楂罐頭亦可見效。

如果產後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殘留,也會發生劇烈的子宮收縮痛,甚至疼痛難忍。因此疼痛劇烈時,應詳細檢查子宮內是否有殘留物,如確無殘留物,可按後陣痛治療。

產後脫肛或痔瘡加重的防治

如果在懷孕過程中患有痔瘡,經過分娩,往往會加重。這是因為在分娩時,產婦向下用力,盆腔充血,胎頭下降及娩出時肛門部的血管擴張和充血,因而使痔加重。

對於已有痔的婦女,分娩時,當兒頭拔露和著冠時,接生者應當用手保護會陰的同時壓迫肛門,防止肛管脫出,如果已經發生脫肛,在胎兒娩出後,要將脫出的部分立刻整複回去,然後將藥棉團搓成雞蛋大小的硬球,壓於肛門處,並用會陰墊緊壓,以防再度脫出。如果大便後再度脫出,在清洗外陰及肛門後,將脫出部分送回,再用同法壓迫,就會逐漸好轉。

痔在分娩後的2~3周內,表現為紅、腫、疼痛,產婦因為怕痛,常常不敢大便,由於便秘、排便困難等,使痔更為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產後要注意飲食,多吃水果、青菜,除細糧外應吃些粗糧,以防便秘。有痔的產婦,產後應用坐藥或軟膏治療。痔翻出過大,發生水腫時,應將之還納回去,方法是在痔的表麵塗些油膏,用手指將充血水腫部分慢慢推送肛門內,待水腫消退後,病情就會減輕,大約1個月左右,紅腫和疼痛都會消失。

產後尿瀦留的防治

產婦於分娩後4~8小時應當解1次小便,大多數產婦都能順利地排出尿來,但有些分娩不大順利的初產婦,往往出現排尿困難,如排不出尿或排不淨尿。

產後尿瀦留的原因

1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先露部較長時間壓迫膀胱,使膀胱粘膜水腫,膀胱張力下降,收縮力差。

2腹壁鬆馳,張力下降,使排尿乏力。

3由於膀胱麻痹而排尿困難。

4有的人不習慣躺著排尿。

5有的人會陰傷口痛,對排尿有恐懼心理,尿道反射性痙攣,因而排尿困難。由於發生尿瀦留,加之產後抵抗力差,細菌容易乘虛而入,發生尿路感染。

產後尿瀦留的對策

1產後多飲水。

2鼓勵起床自解小便,小便時采取半蹲半立的姿勢。

3用溫水衝洗尿道周圍,或讓產婦聽流水,以誘導其排尿。

4在下腹部放置熱水袋以刺激膀胱收縮。

5針刺療法也有一定效果。穴位可采用關元、氣海、三陰交,使針感向尿道處傳導。

6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毫克。

7上述療法均無效時,應在嚴密消毒下導尿,並留置導尿管,以後每隔3~4天放1次,1~2天後拔除導尿管,通常多能自行恢複排尿功能。

產婦在剛剛恢複排尿時,要注意膀胱內有無殘餘尿。檢查的方法是:產婦排尿後立即在恥骨上方稍稍用力壓小腹部,體會一下是否還有尿意。如果仍有尿意,說明有殘餘尿,可用上麵列舉的針刺或用藥等方法治療一個階段,直到恢複正常排尿為止。

產後容易出汗的原因

大多數產婦容易出汗,一覺醒來,總是滿身大汗,遇到夏天,出汗就更多了。這是因為產後婦女的皮膚排泄功能比較旺盛,所以出汗多,尤其在睡後和初醒時,更為明顯。產後將妊娠期間體內聚積的大量水分通過皮膚出汗予以排除,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這種汗稱為褥汗,常在幾天之後,就會自然好轉,不必治療。但要隨時用幹毛巾擦汗,最好每晚用溫水擦澡1次,還應勤換內衣褲,以防感冒。

產婦在分娩後,體重立刻就可減少約8~9千克,此後1周之內,由於大量出汗、利尿和子宮複舊等,體重可再減少幾千克,因此這種體重的減少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並非病態。

產後多汗要注意風寒

懷孕以後,體內血容量增加,大量的水分容易在孕婦體內積聚。但分娩以後,產婦的新陳代謝活動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機體也再不需要如此多的循環血量了,積聚的水分就顯得多餘,必須排出體外,才能減輕心髒負擔,有利於產後機體的全麵康複。

人體排泄水分的途徑有3條:一條是經泌尿係統從尿液中排出;一條是通過呼吸,從呼出的氣體中以水蒸氣的形式帶走水分;第三條途徑是通過皮膚以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所以,產婦在產期不僅尿量增多,而且,支配汗腺活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性也占優勢,汗腺的分泌活動增強,這就使得產婦無論是在冬天還是在春秋季節,皆是全身汗涔涔的。這是機體在產後進行自我調節的結果,並非是身體虛弱,也不是什麼病態,屬於生理現象,不是病,常在數日內自行好轉,不必擔心。但需注意的是,在出汗時,由於毛孔張開,易受風寒,所以要防止受風、著涼,且在出汗時,要隨時把汗擦幹,汗液浸濕的衣服要及時更換,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倘若出汗過多,長久不消失,多是產婦體虛的表現,那就要積極治療。可用黃芪2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在服藥的同時,也要加強營養並且避免過度勞累。

產後盜汗陰虛型的治療

產後盜汗陰虛型的臨床表現為產後睡眠中不覺而汗出,醒來自止,麵色潮紅,頭暈耳鳴,口燥咽幹,渴不思飲,或有五心煩熱,午後熱甚,腰膝酸軟,舌質嫩紅,無苔,脈細數無力。

治療以養陰益氣,生津斂汗。方用生脈散加減。藥物如:黨參、麥冬、五味子、煆牡蠣、浮小麥、生地黃、白芍、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