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妊娠第一月(1 / 3)

第一章妊娠第一月

1、妊娠的判斷

妊娠征象

懷孕後,一般有如下征象:

月經過期

月經一向比較有規律的,突然過期不來,是引起注意的最早信號。不過,月經過期不至,雖然是受孕的一個重要征象,但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月經過期10天以上,應當考慮懷孕。與此相反,有些婦女雖然已經懷孕,但在月經期陰道仍有出血,隻是出血量比平時少而已,根本沒想到自己已經懷孕。

嘔吐、惡心、食欲異常

要是月經過期未來,並且在清晨或空腹時經常出現惡心、泛吐清水等症狀,那是早孕更重要的判斷依據。除此之外,還可能伴有胃口不好,甚至食欲異常。

乳房變化

乳房發脹、乳頭觸痛,這是懷孕後乳房在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所發生的最早表現,但不是非常可靠的。

小腹發脹

在懷孕的前兩個月裏,由於子宮的增大,常會有小腹發脹的感覺。

尿頻

如果月經過期不來,排尿不痛卻經常有尿意,而解出來的尿液清澈透明,妊娠的可能性也很大。早孕時,常常排尿次數增多,這是由於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而造成的。而膀胱內稍微積了點尿時,就會引起尿意,因而尿頻。

皮膚色素沉著

除了乳頭和乳暈顏色較深之外,如果在鼻子兩側的麵頰上出現對稱的棕色斑紋;在下腹部肚臍與陰蒂之間顯現一條細細的、棕色的直線紋,那無疑是妊娠的征象。麵頰上的叫做妊娠斑,下腹部的叫做妊娠線。

如果上麵所說的各種特殊感覺和異常征象俱全,或者部分出現,那麼,育齡婦女就要考慮到“我可能懷孕了”。

妊娠判斷

確定懷孕有時候的確並不那麼簡單,尤其是早孕,在懷孕6周以前,因為有些征象還不明顯,所以,即使經驗豐富的婦產科大夫也經常需要借助於一些客觀指標才能下結論。

以下幾項指標對於懷孕的確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礎體溫

基礎體溫是指經過較長時間睡眠(6至8小時)清醒後,在尚未進行任何活動之前,所測得的體溫。正常生育年齡婦女的基礎體溫,是隨月經周期而變化的。排卵後的基礎體溫要比排卵前高些,上升05℃左右,並且持續12~14天,直至月經前1~2天或月經第一天才下降。

月經過期,懷疑受孕的可以測量基礎體溫。夜晚臨睡前,將體溫計的水銀柱甩低在35℃,為避免起床活動,放於隨手可取之處。次日清晨醒後,在未開口說話、未起床活動前,立即取體溫計測口腔體溫5分鍾,如果連續測試3~4天,即可判斷是否已經懷孕。

宮頸粘液

宮頸粘液結晶的類型,對診斷早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婦女在懷孕後,卵巢的“月經黃體”不但不會萎縮,反而進一步發育為“妊娠黃體”,分泌大量孕激素。因此,宮頸粘液塗片有許多排列成行的橢圓體,醫生見到這麼多的橢圓體就可斷定是妊娠現象。如果月經過期而宮頸粘液塗片中見到的是典型羊齒葉狀結晶,那就絕對不可能是懷孕。

婦科檢查

妊娠期間,生殖係統,尤其是子宮的變化非常明顯。但是,月經剛過幾天時進行婦科檢查,意義不大。這是因為,由妊娠引起的生殖器官變化,大多在懷孕6周後才開始顯示。如果檢查發現陰道壁和子宮頸充血、變軟、呈紫藍色;子宮頸和子宮體交界處軟化明顯,以致兩者好像脫離開來一樣,子宮變軟、增大、前後徑增寬而變為球形,並且觸摸子宮引起收縮,則可斷定已經懷孕。

黃體酮試驗

如果體內孕激素突然消失,就會引起子宮出血。對於以前月經有規律,而此次月經過期,疑為早孕的婦女,可以用黃體酮試驗輔助診斷早孕。給受試者每日肌肉注射黃體酮(即孕激素10~20毫克,連用3~5日,如果停藥後7天內不見陰道流血,則試驗陽性,基本上可以確定懷孕。

B型超聲顯像儀檢查

若受孕5周時,用B型超聲顯像儀檢查,顯像屏可見妊娠囊,孕7~8周時出現胎心搏動。

妊娠試驗

妊娠試驗就是檢測母體血或尿中有無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如果有,說明體內存在胚胎絨毛滋養層細胞,即可確定懷孕。

早期妊娠有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是由於胚胎的絨毛細胞產生一種內分泌素,它能夠進入到孕婦的血液,並隨小便排出,所以進行尿液中有無絨毛膜促性激素的測定,可以基本確定是否妊娠。現在各醫院最常用方法是乳膠妊娠試驗,隻要用一滴尿液,3分鍾就能作出診斷,且準確性達到95%以上,一段在月經過期15天左右就可以做檢查。近年還采用了放射免疫的方法進行檢查有無妊娠,這種方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血液中有無微量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隻要在停經後4~5天,就基本能診斷是否妊娠了。

根據妊娠反應情況

一般婦女在月經10天左右就將會出現惡心、嘔吐、吃東西不覺得香甜、想吃酸的、行動有氣無力等現象,這些現象一般在早晨起床後一段時間之內較為明顯,這就是早孕反應。這種反應是非常明顯的。

早孕反應的時間、反應的程度及持續的時間,大部分的孕婦具有較輕的反應,自身可以耐受,用不著處理。隻要自己身心放鬆,注意休息,少吃多餐即可。少數反應嚴重的孕婦,不能進食、嘔吐頻繁,甚至吐出膽汁,出現皮膚幹燥,眼窩下陷等失水表現,這就叫妊娠劇吐,對孕婦胎兒均會造成不良後果,此種情況,要及時進行治療,才有利於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2、妊娠的變化

母體變化

這個月的前半個月還沒有受胎,受胎是在這個月的中旬前後才完成的,這時,大部分人沒有懷孕自覺症狀。但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渾身無力、發燒或發冷。也有的人出現睡不醒等症狀。子宮也與懷孕前沒有什麼兩樣,大小仍舊如雞蛋般大小。子宮變化

懷孕後與懷孕前相比,母體生理特征會發生很大變化,而子宮的變化是最明顯的。在懷孕前子宮隻有小鴨梨大,重50克,體積約7厘米×45厘米×35厘米。到足月妊娠時,子宮重1000克,增加了20倍,可容納胎兒、羊水等5000毫升內容物,足月子宮長35厘米,寬25厘米,厚22厘米左右。子宮隨著胎兒增長的需要而增大,妊娠3個月(停經13周),在恥骨上2~3橫指處可摸到子宮底部;妊娠4個月(停經17周),子宮底部位於臍與恥骨的中間;妊娠5個月(妊娠21周),子宮底部平臍,這時從外觀可見腹部隆起;妊娠31周,子宮底部在臍與胸骨劍突之間;足月時,子宮底在劍突下2~3橫指;當胎兒頭入骨盆後,子宮底可降低。

為了保護胎兒能順利分娩,分娩時宮縮要強有力,以避免產後出血。子宮是全身惟一擁有三層肌肉的器官,為了減少分娩時子宮的阻力,自妊娠中期始,子宮頸的組織內口逐漸上延成為子宮下段,為分娩做好準備。

呼吸功能變化

子宮在妊娠期間體積變大,宮底上升,使隔肌也隨之上升約4厘米,整個胸廓向四周擴展。妊娠晚期隨著子宮增大而腹壓增加,使腿肌活動的幅度減少,胸廓活動相應增加,即以胸式呼吸為主,以保持氣體充分交換。

孕婦呼吸次數是恒定不變的,但每次吸入及呼出的量有所增加,每分鍾通氣量平均增加3升,由非孕時的8升增為足月時的11升,以適應孕婦因耗氧量增加而對氧的需求,保障胎兒、胎盤需氧的供應,呼氣時可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利於胎兒血中二氧化碳向母血擴散、排出。

血液循環係統變化

母體的血液循環是胎兒一切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的保證。

從妊娠6周起,母體血容量開始增多,孕32~34周達高峰,比懷孕前增加35%,平均血容量在1400毫升左右。其中血漿約占1100毫升,紅細胞約占300毫升,血液變得稀釋,血紅蛋白由未孕時的130克/升下降為110克/升,血清內蛋白量也有所下降。

為了減少分娩時出血,妊娠期凝血因子多有增加,其中纖維蛋白原比懷孕前增加50%。

懷孕時由於子宮增大使隔肌上升,心髒向上、外、前移位。隨妊娠周數的增加,心肌變得更肥厚,其重量及體積也略有增加,心率每分鍾平均增加10~15次,產後6周才恢複。

心搏量(每次心髒排出血量)及每分鍾心排血量在妊娠32~34周達高峰,分別比未孕時增加30%~40%,一直維持至分娩。心排血量的增加對維持胎兒生長甚為重要,如孕婦患心髒病,心髒排血量減少,致子宮血流量不足,這種情況下,早產或低體重兒的發生率極高,嚴重影響著新生兒的生命健康。

生理心理變化

早期妊娠階段主要生理變化是閉經,在停經6周左右出現頭暈、愛睡覺、惡心、厭食、流酸水和嘔吐等早孕反應。此時查尿妊娠試驗呈陽性。子宮體積略有增加,硬度降低,盆腔充血,小腹可能略感不適,乳頭出現色素沉著。妊娠反應的程度彼此不同,尤其是心理因素,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如不想要孩子,突然發現懷孕了,精神緊張、煩躁、多慮都會加重妊娠反應,此期心理特點主要是緊張,擔心胎兒是否會畸形或胎兒的性別,還擔心嘔吐、吃不進去食物是否會影響胎兒發育等。實際上,這種心理是完全不必要的,隻有保證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鍛煉和良好的心境才是惟一的可行之路。

3、胎兒的發育

胎兒發育

胎兒頭一個月的發育情況是這樣的:

02毫米左右的受精卵,大約在受精後7~11日著床,然後漸漸地長大。

嚴格說來,8周末以前發育的受精卵應該被稱為胎芽而非胎兒。

3周左右的胎芽,長度約為5毫米至1厘米。肉眼勉強能看見,重量不足1克。從外表上看身體是二等分,頭部非常大,占身長的一半。頭部直接連著軀體,有長長的尾巴,其形狀很像小海馬,這時還看不出和其他動物的胎芽有什麼區別。胳膊腿大體上有了,但還無法分辨清楚。胎盤的表麵被絨毛組織(細毛樣突起組織)覆蓋著。腦、脊髓等神經係統,血液等循環器官的原型(形成基礎的組織)幾乎都已出現。心髒從第2周末開始成形,從第3周左右開始博動,而且肝髒也從這個時期開始明顯發育。

眼睛和鼻子的原型還未生成,但已能依稀看出嘴和下巴的輪郭了。

臍帶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發育的。

除了胎兒本體外,胎兒還有一係列的附屬物,如胎盤、臍帶、胎膜、羊水,它們發育情況是這樣的:

胎盤

胎盤是絨毛組織發育後的產物。受精卵在子宮內膜著床以後,向子宮內膜伸出幾百隻觸手。這觸手就是絨毛,它們不斷地分支,在子宮內膜牢固地紮下根來,形成圓盤狀的胎盤。胎盤一般在懷孕15~16周左右完成,以後隨著胎兒的成長而增大,在懷孕晚期可長達直徑15~20厘米、厚度2厘米、重量500~550克左右。胎盤承擔的重要任務是,在供給胎兒發育中必要的養料和氧氣的同時,向母體排放胎兒產生出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總之,是代行胎兒還不具備的肺、心髒、腎髒、腸等內髒的功能。胎盤還能分泌以孕激素為首的維持懷孕的各種激素,促進胎兒的成長,同時對母體也有影響,在自然分娩中有重要作用,並促使乳汁分泌。

正常的胎盤,長在子宮腔上部的前壁或後壁上。有的胎盤長在子宮下部,或堵塞在內子宮口,形成前置胎盤。由於胎盤生長的位置異常,有時出現出血,出血嚴重時會使妊娠無法進行下去。雙胎時的胎盤,雙卵性的時候是兩個,單卵性的時候是一個,有時融合為一。

臍帶

臍帶的表麵被羊膜覆蓋著,裏麵貫穿著兩根臍動脈和一根臍靜脈。在臍動脈中流淌著胎兒的靜脈血,把胎兒的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輸送到胎盤。在臍靜脈中流淌著胎兒的動脈血,向胎兒輸送從母體得到的養料和氧。

胎膜和羊水

胎膜是在胎盤發育期間,從受精卵產生出包裹胎兒的黏膜。胎膜從外到裏由底蛻膜、絨毛膜、羊膜三層構成,從羊膜分泌羊水。羊水的數量隨著胎兒的發育而變化,一般在懷孕38周左右時最多,大約有700毫升,在懷孕晚期大約有250~440毫升左右。

羊水在懷孕早期是中性的、無色透明的。但到了懷孕晚期,摻雜上脫落的胎兒皮膚表皮、皮脂、條毛等,再加上少許胎兒的尿,羊水變成白濁或淡黃色,呈弱堿性。

胎兒健康判斷

從懷孕第一天起有些婦女就整天提心吊膽,擔心腹內的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其實掌握了一些胎兒發育的狀況依據就不必過分憂慮。

胎兒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一般在妊娠早期生長發育最為迅速,妊娠中期增長相對穩定,妊娠晚期則增長緩慢,到了出生前一周左右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可以通過孕婦的生理指標來推測胎兒的生長情況。

首先可以通過測量子宮底的高度(即從子宮底至恥骨聯合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胎兒身長的發育情況。一般情況下,當妊娠16周時,宮底約在恥骨及肚臍的中央部位;當20~22孕周時,宮底基本上達到臍部;32孕周時,宮底則達到劍突下2~4厘米處。過分超過或明顯落後於相應指標時,則顯示胎兒發育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查找原因。

其次,可以通過檢查孕婦體重的增長情況來監測胎兒體重的增加是否正常。懷孕期間,孕婦體重增長的平均值應為10~12千克。其中胎兒約為3千克,胎盤約06克,羊水約08千克,一共約45千克。其它如子宮、乳房、血液、水份等約增加55千克,共計10千克左右。在34~38孕周時,孕婦的體重每周平均增加05千克。妊娠後期平均每周增加03~035千克,如體重增加過快,則有可能出現水腫。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監測胎動情況來判斷胎兒發育是否正常。一般正常胎兒l小時胎動不少於3~5次,12小時共約30~40次。可以早、中、晚各測1小時,之後將這3個小時的總數乘以4,即得12小時的胎動數。若小於10次,則顯示胎兒出了問題,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胎兒健康評價

在評價胎兒健康方麵有這樣一種說法:動得歡、長得大就健康。嚴格來說這個評價標準並不科學。隨著圍生醫學的不斷發展,對胎兒的研究也逐漸加深。近幾十年來使用胎兒電子監護儀、B超來觀測胎兒宮內情況,使人們對胎兒生長發育、有無畸形、缺氧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最近提出的五項生物物理評分,包括在B超下觀察胎動、胎兒呼吸樣運動、胎兒肌張力、羊水量和應用胎心監護,觀察胎心率在胎動時的變化,能較全麵而準確地發現宮內缺氧,預測胎兒預後,對指導處理、減低圍生兒死亡率較單項監護更為可靠,對高危妊娠更有指導意義。五項生物物理評分標準見下表。生物物理評分標準

監護胎兒的方法正常(記分=2)異常(記分=0)胎兒呼吸樣運動30分鍾內至少1次,持續30秒以上30分鍾內沒有大於或等於30秒的呼吸樣運動胎動30分鍾內至少有3次肢體或胎體運動30分鍾內小於或等於2次肢體或胎體運動胎兒肌張力至少1次活躍地從伸展到屈曲,手的張開或握緊肢體很慢地伸展,部分回到屈曲,或隻有伸展的胎體運動,或缺乏胎動無負荷試驗反應型,即20分鍾內至少有2次胎心率加速(≥15次/分),每次至少持續15秒無反應型,即20分鍾內少於2次胎心率加速,或加速小於15次/分,或加速時間少於15秒羊水量在2次垂直平麵中至少有1厘米羊水小於1厘米或無羊水用上表進行評分,8~10分為正常,4~6分為可疑缺氧,0~2分為異常。對可疑缺氧的要進行複查,再次評分。如屬異常情況,預示著胎兒不正常發育,這時要結合胎齡及臨床表現,采取有效科學措施終止妊娠。

4、胎教的方法

胎教意義

胎教是一個科學的新概念,它是隨著科學文化、優生優育的發展而產生的。為了培養優秀的後代,人人必須學習胎教的基本知識,自覺對胎兒進行胎教。

胎教,從懷孕早期就開始。進行有效控製孕婦體內外的各種條件,有意識地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防止不良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使嬰兒具有更好的先天素質,為出生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於胎兒在母親肚子裏逐漸長大,子宮的功能狀態就構成了胎兒的生長環境,因此母親的喜、怒、哀、樂以及營養、內分泌等變化都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具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把孕母心跳的聲音記錄下來,當孩子出生後啼哭時,隻要播放這種錄音,便可使876%的小兒迅速安靜,說明孩子在胎內已經習慣並記住這種聲調和頻率,所以便能起到安撫作用。通過儀器還可看到當手電筒的光線照射胎兒時,也會引起胎兒眨眼、手舞足蹈等反應,說明胎兒確實能接受外界刺激並作出相應反應。

一般說來,胎兒在孕婦體內生長發育具有如下的規律性:

懷孕第8周時的胎兒的皮膚便有了痛、癢的感覺,對皮膚進行刺激,能反過來促進腦的發育;

懷孕第4個月前,胎兒能聽到子宮外的聲音,當聽到巨大聲響時,便會引起胎心增快、胎動劇烈;

懷孕第5個月的胎兒,出現原始的記憶力,此時播放輕鬆的樂曲或按一定的順序撫摸胎體,便能使胎兒安靜下來。反之,如果聽到刺耳的噪音,便會出現胎心增快等不愉快的反應;

懷孕第7個月或更早些的胎兒,常常喜歡把手指放在口中反複吸吮,當胎體受到刺激(如母親的體位發生劇烈改變,子宮受到衝擊)時,吸吮手指的動作會大大增強;

懷孕8個月的胎兒,能感受母親的喜、怒、哀、樂並對此作出不同的反應。一旦子宮出現收縮或受到撞擊時,胎兒會用腳猛踢子宮壁以表示“不滿”。

胎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了,早在古代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大力從事胎兒早期教育的研究。隨著優生工作的不斷深入,國內已有不少醫療和科研單位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胎教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優生優育,胎兒胎教,在我國已蔚然成風,成為我國提高民族素質的時代風尚。

胎教內容

合理營養

在胎兒發育過程中腦細胞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蛋白質就會影響腦的發育,日後難以彌補,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妊娠後,母體會出現一係列的生理變化,並會帶來各種不適,如妊娠嘔吐、偏食等,這都可能給母體的營養和情緒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孕婦應合理安排好生活和飲食,選擇的食物應是多種多樣的,營養要平衡、全麵,千萬不要偏食、挑食或忌口。

穩定情緒

在妊娠期,母體的情緒穩定是胎兒健康的基礎和開發智力的基本保證。孕婦情緒的變化會引起體內生理與生化的變化,如驚恐、暴怒會引起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縮,子宮供血減少,對胎兒發育不利,因此,在安排好生活和飲食,保證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的同時,還要盡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大的波動。但是,為了給宮內胎兒以各種良好的精神刺激。除了避免過度的憤怒、悲傷、焦慮等不良情緒刺激以外,適當的歡笑、激動、思考等還是十分需要的。

欣賞音樂

妊娠6個月起,即可以將收錄機放置於母體的腹部讓胎兒聆聽,但聲音不宜過大,最好不用激烈躁動及尖細刺耳的音樂,每次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這種音韻的胎教也可以促進胎兒聽覺神經發育。

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

胎兒在第六七周時,體重隻有2~3克重,但已是五髒俱全,初具人形,並會做各種動作了,小至吞咽、眯眼、握拇指、握拳頭,大到伸展四肢、轉身、翻筋鬥,到了第八周,胎兒就可以用頭、手,以及身體的動作來表示喜歡和反感的情緒了。第十周的胎兒,在醫生檢查母腹時會來回躲避按壓;二十八周時,如果觸動他的眼瞼,他就會眯一下眼睛,動動他的嘴唇,有時還吸吮幾下。由於肢體的運動和大腦的思維活動相互促進,因此可以通過按摩母體腹部來訓練和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方法是孕婦平臥,腹部自然放鬆,雙手輕放在下腹部上下或旋轉按摩,動作宜輕、避免重壓。對習慣性流產和早期宮縮者禁用。

胎教基礎

胎兒的潛在能力不容忽視,他(她)從胚胎發育第5周開始,就有較複雜的生理反射,如心髒的跳動,第10周胎兒的各器官已形成感覺、觸覺。胎兒的大腦形成較晚,從第20周左右形成(直到3歲發育完善),並有吸吮反射、握持反射、逃避反射、防禦反射等,同時對音響也有不同程度的回應。28周對各種反應表現較充分,如聽覺、嗅覺、視覺、味覺、麵部表情等,以後逐漸產生功能。

有了以上的機體結構及功能作為基礎,再使孕婦從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保持一種良好的體質及精神狀態,可使胎兒從胚胎到出生前有一個內外安適的環境,這為胎兒神經向著優化方向發育創造了一種十分可行的條件、空間。

胎教進行

胎教是妊娠期間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非常有利於優生優育。它包括孕婦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提高夫婦雙方對音樂、語言、思想情操各方麵的修養,避免外界環境不良因素的刺激以及保證合理的營養等幾個方麵,其具體措施如下:

創造舒適環境

室內顏色調和,四周保持整潔,最好擺設有花卉、盆景,牆上掛著五官端正、活潑可愛的小兒照片,盡量使孕婦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收看(或收聽)情節緊張的電視(或廣播)節目。因孕期情緒波動或驚嚇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減少子宮的血液流量,從而使胎兒受損。長期的情緒抑鬱或憤怒可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多,不僅會使胎兒體內蛋白質合成減少,而且還會造成兔唇、齶裂,甚至引起胎盤早期剝離而導致大出血。

早期音樂

利用懷孕4個月的胎兒已具備聽、視和觸覺的能力,進行早期音樂熏陶。優美的音樂不僅能使孕婦分泌更多的乙酰膽堿等物質,改善子宮的血流量,從而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能使胎兒平穩。音樂的節律性振動對胎兒的腦發育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所以從妊娠4個月起便可於每天早晚將播放頭(俗稱喇叭)緊貼在孕婦腹部皮膚,響度以70~80分貝為宜,每次大約15分鍾。

增加視覺發育

現已證明把手電筒緊貼在孕婦腹部皮膚,用閃爍的光線照射胎兒,來不斷增強胎兒視覺和大腦之間的聯係,對孩子今後視覺的發育很有裨益。

增加智力發育

經常撫摸胎體也有利於胎兒的智力發育。每天臨睡以前,讓孕婦平臥、全身放鬆,用雙手從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反複撫摸胎體,然後對胎兒輕輕一按,這時胎兒往往會主動迎上來。也可輕輕拍摸胎體,然後輕按,每天堅持5~10分鍾。通過撫摸能把觸覺刺激傳遞給胎兒的大腦,反複的刺激能加強感受器與大腦的聯係,從而產生更牢固的記憶。這樣的孩子出生後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聰明。

小寶寶是夫婦共同的結晶,因此在進行胎教時,丈夫也要積極參加。丈夫的撫摸和協助,對妻子心理上是一種安慰和鼓舞,妻子對丈夫的關懷、體貼,會感到非常高興,從而對孕婦的情緒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丈夫的積極參與往往是使胎教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因素。因此,夫婦要相互配合,心靈交融,把胎教不斷進行下去,爭取有一天能夠歡歡喜喜地擁抱活潑可愛的小寶寶。

胎教方法

最新的科學胎教方法主要有:動作胎教法、音樂胎教法(包括唱歌胎教法)、對話胎教法、情感信息胎教法和綜合法等。

動作科學胎教法

胎兒愛撫法

此法可在妊娠3個月就開始進行。以後在胎兒發脾氣胎動激烈時,或在各種胎教方法之前可應用。姿勢:以自身感覺舒適為宜。孕婦可仰臥在床上,頭不要墊得太高,全身放鬆,呼吸勻稱,心平氣和,麵部微笑,雙手輕放在胎兒位上,也可將上身墊高,采用半仰姿勢。每次2~5分鍾。

方法:雙手從上至下,從左至右,輕柔緩慢地撫摸胎兒,同時可想象你雙手真的愛撫在可愛的小寶寶身上,有一種喜悅和幸福感,深情地默想或輕輕說:“小寶寶,媽媽真愛你”、“小寶寶快快長,長成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寶貝”……。

胎兒指按法

此法在母親有胎動感覺時,即可開始應用,每次時間在3~5分鍾為宜。姿勢:同愛撫法。

做完愛撫法後,孕婦用食指或中指輕輕觸摸胎兒,然後放鬆即可。開始時,胎兒一般不會做出明顯反應,待母親手法嫻熟並與胎兒配合默契後,胎兒就會有明顯反應。如遇到胎兒的強烈反應時,孕婦應停止動作。8個月時,胎兒的頭和背已經分清,此時如胎兒發脾氣活動強烈,母親可用愛撫法撫摸胎兒頭部,安撫胎兒,一會兒胎兒就會安靜下來,用輕輕蠕動來回答。此法應定時做,一般在每天睡覺前(晚上九至十點鍾)胎兒活動頻繁時做為宜。

胎兒拍打法

適用於妊娠5個月的孕婦,每天早晚共進行兩次,姿勢:同愛撫法。每次3~5分鍾。

方法:當胎兒踢肚子時,母親可輕輕拍打被踢部位,然後再等待第二次踢肚。一般在一二分鍾後,胎兒會再踢,這時再拍幾下,接著停下來。如果拍的地方改變了,胎兒會向改變的地方再踢,注意改拍的位置離原來踢的位置不要太遠。這樣可鍛煉胎兒的運動能力。

胎兒運動法

適用於妊娠6個月的孕婦,一般先做愛撫法或拍打法後,接著做此法。姿勢:同愛撫法。

方法:做完愛撫法或拍打法後,用雙手輕輕推動胎兒,幫助胎兒在宮內“散步”。

訓練時,手法要輕柔,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即使在懷孕7~8個月的訓練高峰期,每次也不能超過5分鍾。否則隻能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思想一定要集中,心裏應有幸福喜悅的感受。有些孕婦對此法懷有戒心,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孕婦用手捂住肚子等待胎兒反應,好像害怕鍛煉會損害胎兒似的。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胎兒在4個月時,胎盤已經很牢固,胎兒在羊水中活動,不會受到直接衝擊,因而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相反,經常采用運動法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指按法、拍打法和運動法,對妊娠3個月以內和臨近產期或有早期宮縮者,都不宜進行。

音樂科學胎教法

就是用音樂對胎兒進行直接的有益刺激,或者給母親聽音樂,以調節母親情緒。音樂在胎教領域裏是具有重要地位。讓胎兒聽音樂的確是增進智體健康的好辦法,在諸多胎教方法中,第一算音樂胎教法。時間一般在妊娠5個月時進行,因此時胎兒已有聽力了。每次5~12分鍾,6個月以後,每次20分鍾,一天一、二次,可選在早晨起床及入睡前進行,如胎動強可多聽幾次,但每次不超過20分鍾。姿勢:可采取坐勢、半臥式,即上身墊高,坐在床上,雙腿稍曲或伸直均可,姿勢要舒適,身體和精神都要放鬆。要知道並不是所有音樂都有益於胎兒身心健康的。具體到每一個胎兒,應視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但供胎兒聽的樂曲,不宜太多,有3、4個曲子反複聽就足夠了。

方法:(1)使環境保持安靜,做好各種準備。

(2)如使用錄音機放音樂,錄音機可放在1米左右的位置,揚聲器對著腹部,腹部最好無衣服遮蓋,聲音稍強但不可太大,可在65分貝~75分貝。

(3)最好用專用傳聲器,也可用耳機或外接揚聲器,將傳聲器放置在腹部正上方,如用帶子固定更好,聲音在60分貝左右,相當於收音機中等聲音。

(4)孕婦精神要集中,要和胎兒一起投入,注意聽音樂,加深理解,豐富聯想,這樣做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唱歌科學胎教法

唱歌胎教法是由胎兒的母親或父親,給胎兒唱歌,這會收到更為令人滿意的胎教效果。一方麵,母親在唱歌時,陶冶了性情,獲得了良好的胎教心境;另一方麵母親在唱歌時產生的物理振動,和諧而又愉快,使胎兒從中得到感情上和感覺上的雙重滿足。此法還可使胎兒熟悉父母的歌聲,加強感情交流一直保持到出生以後,在音樂的氣氛中,父母與子女間更會和諧、融洽。

此法一般在妊娠5個月以後就可以進行,姿勢隨意。每天可進行幾次,每次不超過10分鍾。

方法:(1)孕婦可以哼唱、清唱、跟錄音機唱、卡拉OK……唱時心情要舒暢,富於感情,如同麵對著可愛的小寶寶,傾述一腔柔腸和母愛,這時母親可想象胎兒正在靜聽歌聲,從而達到母子心音的諧振。(2)教胎兒唱歌,胎兒有聽覺,但胎兒畢竟不能唱,母親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你腹中的寶寶跟你音律和諧地唱起來。母親可先練音符發音或簡單的樂譜,每次唱都留出複唱時間與想象中胎兒在跟唱一樣。

父母給胎兒唱歌,是任何形式的音樂所無法取代的。有的孕婦認為自己沒有音樂細胞,不能給胎兒唱歌。其實,隻要帶著對胎兒深深的母愛去唱,對於胎兒來說,一定是十分悅耳動聽的。

對話科學胎教法

父母與腹中的胎兒對話,是一種積極有益的胎教手段。雖然胎兒聽不懂話的內容,但胎兒能夠通過聽覺聽到父母的聲音和語調,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呼喚。用語言刺激胎兒聽覺神經係統及其大腦,對胎兒大腦發育無疑是有益的。

時間:對話胎教法,一般在妊娠26周即6個半月開始進行。當孕婦覺出有胎動或胎動較活躍時,可以向胎兒講話,時間不宜長,每次12分鍾,應保持室內安靜。

姿勢:孕婦可取坐式或臥式。

對話內容:不能複雜,應簡單明了。

(1)對胎兒講日常性簡單用語。

(2)對胎兒進行係統性語言誘導。

和胎兒講話時,吐字要清楚,並注意一定要聲音緩和。

情感信息科學胎教法

孕婦的情緒和心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保持孕婦的良好情緒和心境既是胎養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胎教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前麵提到的調整情緒的一些方法,在胎教中都適用。

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優越,未來的母親都應當親自為孩子出生後所需要的物品做好準備,特別是尿墊、小被、衣服等不要全部從商店裏買來,應當親手製做一些。這本身也屬胎教內容之一,在製作的過程中體會對孩子的愛。這些凝聚著母愛的東西與買來的是不同的。

綜合科學胎教法

綜合法就是將上述各種胎教方法綜合進行,靈活使用。

上述各種胎教法的操作,應按各法提出的要求進行。這樣做,收效會重大。一般做法是,當胎兒活動時,孕婦用手輕輕觸動胎兒逗引胎兒運動,同時與其搭話或唱歌。從胎兒5個月起,就開始進行綜合科學胎教。每天清晨起床,都拍著腹中的胎兒說:“你好!貝貝該起床了。讓我們一齊欣賞音樂吧!”然後打開錄音機聽音樂。7點鍾到戶外散步。晚上睡覺前,則撫摸胎兒並與其搭話,晚10點左右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