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出生第12月(3 / 3)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狀也可表現為傷風感冒,因此在診斷中除根據臨床症狀外,還須結合當地流行病史,體檢和實驗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有時還需觀察病情的發展才能確定診斷。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適當休息,多喝水,加強護理,室溫和濕度應適宜。高熱時給予降溫,鼻塞應清除鼻腔分泌物後用05%麻黃素滴鼻。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繼發細菌感染或發生並發症時,可選用磺胺藥或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藥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藥為較新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主要以片劑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療。中醫認為:感冒外邪,常為停食著涼,或有積滯,可服至寶錠、萬應錠。還可用小兒感冒衝劑、銀翹散、板藍根衝劑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較重、高熱不退者,要用清熱解毒通裏攻下的中藥,有助於退燒和身體恢複。

患兒要盡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又可減少病兒發生並發症。不要帶小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要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著過多,提高小兒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養,防治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亦十分重要。

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自發性出血,大多數病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臨床表現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段,分急性與慢性2類。小兒時期多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且多見於嬰幼兒時期,春季發病率較高,以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多數發病潛隱,出血症狀較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的特點是皮膚、粘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如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要症狀。約1%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成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偶可發生失血性休克。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狀。

病程及預後

急性患者出血雖重,但不經特殊治療可以自愈。一般於發病第1周內出血較重,第2周即減輕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未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數上升較慢。約90%病人可在1年內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轉為慢性過程。

慢性患者病程長達數月以至十餘年,可反複發作出血,遷延不愈,血小板經常波動於2~3萬至7~8萬之間。有時發生難於控製的出血。

防治措施

一般療法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發病1~2周內出血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外傷,積極控製感染,給予足量液體及易消化飲食,大量維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對症治療。也可口服較小量強的鬆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轉即漸停用。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避免外傷,預防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出血嚴重者或久治不愈者應進行如下特殊療法。

輸全血或血小板

輸血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對血紅蛋白較高的病人,可輸血小板或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腎上腺皮質激素

危重出血患兒,宜將氫化考的鬆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靜脈滴入,症狀好轉後改口服強的鬆。較重出血病人,開始即可用強的鬆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現象消失即可減量,於3~4周內停藥。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藥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萬/立方毫米以上漸減量,停藥。

其它藥物

免疫抑製劑,如長春新堿、硫唑嘌呤、6MP、環磷酰胺等。

治療齲齒

齲齒是小兒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時部位在牙冠,如任病變繼續發展,可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

齲齒的發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3個方麵:細菌、飲食、牙和唾液,3者相互關聯,缺少一個方麵都不能發生齲齒。

臨床表現

齲齒

最容易發生在磨牙和雙尖牙的咬麵小窩、溝中,以及相鄰牙齒的接觸麵。前者稱為窩溝齲,後者稱為鄰麵齲。根據齲齒破壞的程度,可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淺齲

齲蝕破壞隻在釉質內,初期表現為釉質出現褐色或黑褐斑點或斑塊,表麵粗糙,繼而形成表麵破壞。淺齲沒有自覺症狀。

中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形成牙本質淺層齲洞。病兒對冷水、冷氣或甜、酸食物會感到牙齒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後,症狀立即消失。中齲如及時得到治療則預後效果良好。

深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深層,接近牙髓,或已影響牙髓。這時齲洞已深,破壞也較大。病兒對冷、熱、酸、甜都有痛感,特別對熱敏感,刺激去掉以後,疼痛仍持續一定時間才逐漸消失。這時多數需要作牙髓治療以保存牙齒。

防治措施

預防齲齒的基本原則是針對發病因素,采取相應措施。

增強牙齒的抗齲性

主要是通過氟化法增加牙齒中的氟素,特別是改變釉質表麵或表層的結構,增強其抗齲性。但高氟區不能使用。

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減少或控製飲食中的糖。

治療齲齒的主要方法是充填

即將齲壞組織去除淨,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後,用充填材料填補,並恢複牙齒缺損的外形,齲壞即可不繼續發展。

治療痱子

痱子是由於汗液排泄不暢所致的汗腺周圍發炎。大都發生在大汗以後,尤以夏季為多。患者多半是肥胖的嬰兒或兒童。

臨床表現

小兒痱子易發生在麵部、頸部、軀幹、大腿內側、肘窩等處。一般分3類:

晶痱

常見於新生兒,或兒童突然大汗曝曬之後。是因角層下瀦留汗液所致。表現為多數散發或簇集的直徑在1~2毫米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淺皰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額、頸部、胸背部及手臂屈側等處。無自覺症狀,多於1~2日內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狀鱗屑。

紅痱子(紅色汗疹)

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是由汗液瀦留在真皮內所致。發病突然,迅速增多,多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散發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折處,可有癢、灼熱和刺痛等感覺,患兒煩躁不安,遇熱後則症狀加重。

膿痱子

是以孤立、表淺與毛囊無關的粟粒膿皰為特點。小膿皰位於真皮內,以汗腺為中心,破後可繼發感染。多在皮膚皺折處發生。

上述3種類型,均可繼發感染,尤其小兒的頭部繼發感染時可形成小膿腫即為痱毒。

注意事項

應注意室內通風,勤洗溫水澡,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多撒些爽身粉、撲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堿性肥皂。宜穿寬敞單薄布料的衣服。嬰兒要注意喂水和勤翻身。兒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通常可用各種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鋅為主要成分,可加01%薄荷及1%樟腦。亦可用各種止癢劑,可加氧化鋅、石炭酸及石灰水等。35%~70%酒精對輕型痱子也有一定止癢效果。油膏可使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切忌應用。

治療遺尿症

正常情況下10~18個月的嬰幼兒即可開始訓練自覺地控製排尿,但有些幼兒到2~25歲時夜間仍有無意識的排尿,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如在3歲以後,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而自覺地排尿,稱原發性遺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以後又出現夜間遺尿,則稱繼發性遺尿症。此症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偶可延長到12~18歲。

絕大部分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是由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所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遺尿大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敏感或睡眠過熟的兒童。個別病兒有家庭性傾向。少數患兒是由於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積較小等。

臨床表現

患兒常在夜間熟睡時夢中排尿,尿後不覺醒,輕則1夜1次,重則1夜多次,有時消失後再出現,時好時壞,有的甚至持續至青春期。

患兒常感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產生惡性循環,增加遺尿的頑固性。

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正常。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可用氯酯醒、鹽酸丙咪嗪、苯甲酸鈉咖啡因等。

中醫驗方

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以溫開水調服,連續服用10日。

益智仁10克,醋炒研細末,分3次開水衝服。

雞腸散:雞腸一具洗淨燒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龍骨各8克。共研為細末,每服3~4克,1日服3~4次。

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術20克,水煎濃縮後,加白礬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幹研細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鹽水調糊敷臍,2~5天換藥1次。

蔥白7個、硫磺10克。共搗成泥,每晚睡前敷臍部,次晨取下。

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後以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注意事項

自幼用良好的方法培養、訓練小兒的排尿習慣,避免不良刺激。

訓練膀胱正規排尿,傍晚以後不用流質飲食,少喝水,臨睡前排尿,在患兒經常排尿的鍾點前喚醒其排尿。

對患兒著重教育、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情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鼓勵患兒樹立信心。

患麻疹的護理

麻疹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孩子患了麻疹,應該隔離。此外,還要注意精心護理。

開始起病時,孩子有打噴嚏、流淚、流涕等症狀,要注意不使其受涼感冒,並要保護粘膜。要保持房間內的空氣溫暖濕潤,可以用水煮蕪荽或葦根,使藥氣不斷蒸發,使室內空氣濕潤,而且病兒吸入後有利於發疹。同時要注意室內通風,但不要讓病人被冷風直吹。

如果孩子高燒,疹子出得不好,可帶孩子看中醫,中醫有“托疹”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疹子盡快出齊,縮短病程。中醫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湯,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1劑,疹子大量出現後便停藥。

在孩子出疹期間,要避免冷風、冷水、驚嚇等強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瀉、惡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療。出麻疹不必忌口,營養豐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膩及刺激性食物。

在發燒時,要鼓勵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鮮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間,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內衣要清潔,床單要勤換。皮膚刺癢不適、脫皮時,不要抓撓,可用溫水洗。

維生素A中毒處理

維生素A在魚肝油中含量很高,有人為了防止孩子缺鈣,往往給孩子吃過量的魚肝油,有的人甚至把濃縮魚肝油作為補品長期過量服用,造成體內維生素A蓄積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嗜睡或煩躁、骨疼等。如果孕婦服用過量,還會造成胎兒齶裂畸形。所以說不要把魚肝油做營養劑來大量食用。

維生素D中毒處理

魚肝油中除含有較大量的維生素A外,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對預防佝僂病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用量過大會出現:不思飲食、多尿、惡心、嘔吐、低熱等症狀。如果到醫院裏做有關方麵的檢查,可進一步發現血鎂升高,膽固醇含量高於正常值,有時心電圖會出現異常情況,甚至腎功能會有損害。

中毒的防治

孩子在誤服藥物等有毒物品後,在短時間內就有異常表現。誤服化學毒物後,可出現口腔、咽喉、上腹部燒灼感、疼痛,口腔內粘膜發白或有水泡,可有肌肉抽搐、說話困難、流口水、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昏迷。

誤服藥物,可視藥物種類,症狀輕重緩急不一樣,表現也較複雜。主要是惡心嘔吐、抽搐、脈搏或快或慢、精神神經出現異常等。

要弄清孩子誤服了什麼,如果不是腐蝕性的物品,如農藥、汽油、稀料等,要讓孩子吐出,減少對毒物的吸收。如果是腐蝕性毒物,就不能吐,以免再次損傷口腔和食管。

應立即送醫院,帶好原來裝毒物的容器。

預防步態異常

正常情況下,1歲到1歲半的幼兒開始學習走步並能獨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時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

佝僂病

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使食物中鈣、磷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以致幼兒生長發育中需要大量鈣質的骨骼得不到足夠的鈣質而發生軟化,從而影響了骨骼的生長發育,致使幼兒雙腿支撐無力,起步晚,表現的步態為:兩腿出現向內或向外彎曲,可致“O”形腿,“X”形腿畸形。

腦性癱瘓

是一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主要表現為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兩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現下肢癱瘓,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並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肌肉引力的協調一致。如果小兒2歲以後走步還不穩,出現左右搖擺或向一側傾斜,說話不清楚等,應考慮到是否由於小腦機能失調而引起的。

當然,各種疾病表現出的症狀和體征會因人而異。隻要家長加以重視,平時注意觀察,就能及時發現病情,為早期診治創造有利的條件。

手指紮刺的治療

竹、木、鐵、玻璃、植物都可能刺傷皮膚,紮刺後,一要將刺挑出,二要消毒防感染。

將鑷子或縫衣針在火上燒一燒(打火機或火柴)。

將傷口周邊皮膚擦洗幹淨。

順紮入方向將刺挑出或拔出。

刺挑出後,用手擠一擠,出幾滴血,要塗些酒精。

如果刺紮得深,或很髒,要請醫生處理,並注射抗破傷風預防針。

手指割破的治療

手指割破是常見外傷,要注意止血後預防感染。

止血注意兩點,一是將受傷的手指高舉過心髒水平。二是用另外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捏緊受傷指的指根。

把傷口周圍用清水、肥皂洗幹淨,用紗布將傷口周圍擦幹。

可在傷口上塗紅汞,或使用創可貼包紮。不可用藥棉或有絨毛的布塊直接蓋在傷口上。

包紮後的傷口,不要再沾水。第二天可打開看一看,如發現傷口周圍紅腫,請醫生處理。

手指戳傷的治療

手指戳傷是手關節的扭挫傷,是在指頭碰在硬物時發生的。

手指挫傷後,可用冰冷物敷在傷處,每次10~15分鍾,可以消腫。如果已受傷三四個小時,就不能冷敷了。

冷敷後,可貼敷消腫止痛貼劑,如傷濕止痛膏、七厘散等。

為了使傷指減少活動,避免再受傷害,可用厚紙裹住傷指。消腫後,可輕輕按摩,並緩緩活動。

如果腫痛嚴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應用較厚的紙片裹住傷指,以免傷指再活動,請醫生診治。

手指夾傷或砸傷如無出血,也可如上處理。

腳扭傷的治療

孩子活動量大,不小心踏空,腳向內翻,發生扭傷是常見的。扭傷後,外踝可出現腫脹,皮下發青等。

受傷後,可冷敷,使腫脹減輕。

讓孩子臥床,不要再下地活動。足要抬高,墊上棉墊,使傷腳高過心髒。如腳下垂,會加重腫脹。

可請醫生診治,外敷藥並內服七厘散、跌打丸等。

如無骨折,隻是部分韌帶撕裂,可用手指輕輕按揉傷處至小腿。

如韌帶撕裂較重或完全斷裂,或出現骨折,要固定1~15個月。

有過腳扭傷的孩子,注意不要再次扭傷。

鼻出血的防治

鼻出血很常見,如不是由外傷引起,可做如下處理。

讓孩子坐下或仰臥在床上,頭稍微前傾,而不是後仰。

捏鼻翼10分鍾,慢慢放手。

用冷毛巾敷在鼻外或脖子後麵,使血管收縮止血。

血止住後不要讓孩子碰鼻子。

如果10分鍾後不能止血,盡快送醫院。

鼻出血的處理

小兒鼻出血的常見原因有:

1當天氣幹燥,小兒穿衣過多時,內熱有火,小兒鼻粘膜幹燥常會引起鼻腔出血。

2孩子用手挖鼻孔,挖破鼻粘膜而引起出血或外傷了鼻腔,鼻粘膜下血管破裂而流血。

3當孩子發燒、感冒時,鼻粘膜充血、腫脹,粘膜下淺表血管破裂出血。

4孩子把異物塞入鼻腔,刺激鼻腔粘膜糜爛出血。

5患有鼻腔腫瘤或血液係統的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當孩子鼻出血時,可采用下列方法止血:

1將涼毛巾敷在孩子的前額、鼻根和頸部兩側。

2用兩手指緊捏鼻翼約3~5分鍾。

3用食指緊壓鼻腔旁邊的迎香穴或手的合徑穴。

4左鼻腔出血舉右手,右鼻腔出血舉左手,約3~5分鍾。若出血不多用以上方法可以止住,如出血數量較多,就要去醫院用沾有止血藥的紗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如果孩子經常鼻出血,就要找醫生檢查原因,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