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身體健康基本常識(1 / 3)

第一單元 身體健康基本常識

青少年身心發育特征

人類的軀體形態、生理功能、神經、心理從量變到質變的動態過程,即為身心發育。少兒各器官的生長乃至整個機體的增長為量的變化,而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成熟則為質的變化。體現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標誌就是兒童形體、生理、心理的年齡特征。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為胎兒期(從受孕至出生共280天);新生兒期(出生至滿28天);嬰兒期(出生後28天至1歲);幼兒期(1歲至3歲);學齡前期(3歲後至6歲);學齡期(7歲至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從11歲至18歲,男孩從13歲至19歲)。

青少年在各年齡階段都有其顯著的形態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穩定的身心發育特征,這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教育與訓練的重要依據,任何超越或落後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礙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身心發育具有連續性、不平衡性、規律性、個體差異性等特征。

一、連續性

即在整個兒童時期是不斷進行的,但各年齡並非等速進行,一般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生長最快,以後逐漸減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二、不平衡性

各係統的發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後,如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則較晚。

三、規律性

一般遵循由上至下、由近至遠、由粗至細、由低級至高級、由簡單至複雜的規律。如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後挺胸,再會坐、立、行(由上至下);從臂至手,從腿至腳活動(由近至遠);先會手握後用手指端、摘、取(從粗到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圓、畫人(由簡單至複雜);先學會觀看和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至高級)。

四、個體差異性

雖有上述規律,但在一定範圍內由於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如某一兒童的身心發育可能提前或落後於他的年齡階段,兒童之間的體力、能力、氣質等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實施教育與訓練時,既要以兒童身心發育的年齡特征為依據,又要照顧到兒童身心發育的個別特征,這樣才能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育。

青少年體格發育特征

青少年的體格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也存在著個體差異。

一、身體各部分長度比例隨年齡而不同

體格發育有其頭尾規律。頭在母體子宮內和嬰幼兒期占領先地位,呈“頭重腳輕”現象,出生時頭大身體小,肢體短。以後四肢的增長速度快於軀幹,漸漸頭小、軀幹粗、四肢長。胸圍增大速度大於頭圍增大速度,出現成人體型。嬰兒頭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

二、各係統器官發育不平衡

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發育較晚,淋巴係統的發育則先快而後緩,皮下脂肪在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在學齡期才發育加速。

青少年飲食保健常識

青少年飲食保健主要通過製定科學而衛生的膳食製度來實現。這是因為,合理的膳食製度使營養素之間比例平衡,分配合理,又使胃的負擔適宜,按時定量進餐成為條件刺激,使大腦皮質形成條件反射,這樣,食欲旺盛,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科學實踐證明,一日三餐比一日二餐或一日多餐都要合理,這是因為食物在胃內排空的時間是4~5小時,隻有胃排空後才願意接納下一餐。這樣使得消化道有勞有逸,營養的消化吸收也好。

一、合理安排進餐

合理的一日三餐的進餐時間為: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5:30—6:30;三餐的熱量分配為:早餐占30%~35%,午餐占40%~45%,晚餐20%~30%。

隻有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的膳食,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才算達到平衡膳食。

從生理需要上講,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經過一夜的睡眠,已有十幾個小時未攝食,而且每天上午常常是學習、活動量大而集中的時間,如果早上馬馬虎虎地混一下,遠遠抵擋不住身體的消耗,特別是到11:00左右時,因饑餓,血糖不能維持在正常水平,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混亂,精神不振,反應遲鈍,學習效率下降,因此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早餐。

早餐最理想的配給是既有碳水化合物,也有適量的優質蛋白和脂肪,如包子、饅頭、豆漿、牛奶、雞蛋之類的混合性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長,能維持上午熱能的需要。

課間加餐,是膳食構成上補充早餐熱量不足的重要方法。可以由學校組織,在第二節課後補充食物,如牛奶或豆漿、點心或麵包之類,也可從家裏自帶。

午餐是一天的主餐,要供給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足量食品,如米飯、饅頭。蔬菜中還應配一些以瘦肉為主的肉類,以保證各種營養素的攝取。這樣才能適應下午作息時間長、文體活動較多的特點。

晚餐宜選清淡少油膩的飲食,而且要富含維生素和粗纖維的蔬菜,既能幫助消化,又能供給較多量的無機鹽、微量元素,以吃到八成飽為好。如果晚餐吃得過飽過於油膩,睡眠時,由於血液大部分供給消化功能,大腦血液分配相應減少,睡眠時會出現失眠、多夢等,影響睡眠質量。另外,長期能量過剩,被轉變成脂肪貯存在腹壁之下,也使人發胖,給身體健康帶來一定隱患。

二、謹防食物中毒

飲食保健除了用科學的膳食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謹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做食品攝入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這是一類經常發生的疾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損害。同學們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因此,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種類。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見。另外,菜豆中毒、豆漿中毒和因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

那麼,怎樣預防食物中毒呢?

針對年齡特點,同學們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會把致病菌從人體帶到食物上去。比如說,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汙染了的食物就會進入消化道,就會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2.選擇新鮮和安全的食品

購買食品時,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狀,是否有腐敗變質。尤其是對小食品,不要隻看其花花綠綠的外表誘人,要查看其生產日期、保質期,是否有廠名、廠址等標識。不能買過期食品和沒有廠名廠址的產品,否則,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潔

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幹淨,需加熱的食物要加熱徹底。如菜豆和豆漿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徹底加熱會引起中毒。

4.盡量不吃剩飯菜

如需食用,應徹底加熱。剩飯菜,剩的甜點心、牛奶等都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不徹底加熱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黴變的食品

糧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黴菌毒素會引起中毒。

6.警惕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中毒

裝有消毒劑、殺蟲劑或鼠藥的容器用後一定要妥善處理,防止用來喝水或誤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沒有衛生許可證的小攤販處購買食物。

8.飲用符合衛生要求的飲用水

不喝生水或不潔淨的水。

9.提倡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抵禦細菌的侵襲。

隻要從以上幾個方麵入手,認真學習食品衛生知識,掌握一些預防方法,提高自我衛生意識,就能最大限度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度,從而預防食物中毒,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青少年生活保健常識

一、中小學生對營養素的需要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對營養有一些特殊要求。

首先是對熱能的要求。中小學生的食欲很旺盛,食量也大,這是人所共知的。這反映出他們需要的熱量在增加,如果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肯定要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根據我國的情況,青少年需要的熱能標準最高12000千焦耳(2868千卡),其中主食中提供熱能8000千焦耳(1912千卡)左右(平均每天550克),副食提供3200千焦耳(765千卡)左右,比如250克豆漿,50克豆製品,100克肉類食品,再加上蔬菜500克及適量的調味品,基本上能滿足需要。有條件的話,每天吃一個雞蛋或喝半斤牛奶,飯後再吃些水果就更為理想了。

按我國飲食習慣來計算,中小學生膳食中蛋白質總量有80克左右,並不低。但是它們大部分是來自糧穀類食物,而糧穀中的蛋白質缺少賴安酸,不易吸收。優質蛋白質的含量最多的食物有蛋類、乳類、肉類、動物內髒、魚類、蝦蟹類和黃豆的豆製品等,這些食物應適當地安排到的一日三餐中去。

另外,還要注意維生素的供給,如果維生素D不足,會發生輕度的佝僂病或骨質疏鬆症。維生素A不足使人對弱光感光能力減弱。核黃素不足會造成代謝的失調。為了保證維生素的供給,除了不可缺少的動物性食物外,每天最好要有500克新鮮蔬菜,其中應有一半的綠葉菜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