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校園防騙常識

校內詐騙主要手段

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由於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靜甚至“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受害者往往會上當。提防和懲治詐騙分子,除需要依靠社會的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還是青少年自身的謹慎防範和努力,認清詐騙分子的慣用伎倆,以防止上當受騙。

假冒身份,流竄作案

詐騙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證與人進行交往,有的還利用撿到的身份證等在銀行設立賬號提取騙款。騙子為了既能騙得財物又不暴露馬腳,通常采用遊擊方式流竄作案,財物到手後即逃離。還有人以騙到的錢財、名片、身份證、信譽等為資本,再去詐騙他人、重複作案。

投其所好,引誘上鉤

一些詐騙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於就業和出國等心理,投其所好、應其所急施展詭計而騙取財物。某學校應屆畢業生丁某為找工作,經過人托人再托人後結識了自稱與某公司經理兒媳婦有深交的哥們兒何某,何某稱“隻要交800元介紹費,找工作沒問題”,誰知何某拿到了介紹費以後便無影無蹤了。

真實身份,虛假合同

利用假合同或無效合同詐騙的案件,近幾年有所增加。一些騙子利用學校學生經驗少、法律意識差、急於賺錢補貼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義、真實的身份讓學生為其推銷產品,事後卻不兌現諾言和酬金而使學生上當受騙。對於類似的案件,由於事先沒有完備的合同手續,處理起來比較困難,往往時間拖得很長,花費了許多精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借貸為名,騙錢為實

有的騙子利用人們貪圖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資為誘餌,使部分教師和學生上當受騙。個別學生常以“急於用錢”為借口向其他同學借錢,然後卻揮霍一空,要債的追緊了就再向其他同學借款補洞,拖到畢業一走了之。

以次充好,惡意行騙

有些騙子利用教師、學生“識貨”經驗少又苛求物美價廉的特點,上門推銷各種產品而使師生上當受騙。更有一些到辦公室、學生宿舍推銷產品的人,一發現室內無人,就會順手牽羊、溜之大吉。

假冒大學生,騙取銀行卡

詐騙分子往往謊稱要馬上返校,但銀行卡被自動取款機吞掉,借用同學的銀行卡讓其家人給其彙款等手法,目的是借機竊取密碼,並將銀行卡掉包,分手後即將銀行卡上的錢取走。

招聘為名,設置騙局

隨著學校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學校學生分擔培養費的比重逐步加大。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勤工儉學已成為青少年謀生求學的重要手段。

詐騙分子往往利用這一機會,用招聘的名義對一些“無知”學生設置騙局,騙取介紹費、押金、報名費等。

某學校有幾位學生家境並不寬裕,想自力更生,通過做家教來增加收入。於是他們為了盡快找到合適的家教,便通過所謂的“家教中介”機構聯係了家教業務。

但是當滿懷希望的學生們交了中介費後,拿到手的卻隻是幾個供他們自己去聯係的電話號碼。打了對方的手機號碼才知道,對方並不需要家教,或者聯係遲了。

如此一來,家教的事顯然是沒戲了,但是想要回中介費是絕對不可能的。

騙取信任,尋機作案

詐騙分子常利用一切機會與青少年拉關係、套近乎,或表現出相見恨晚而故作熱情,或表現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稱,騙取信任後常尋機作案。

詐騙分子何某在火車上遇到了某學校正在回家度假途中的學生楊某。於是,何某便熱情地和學生楊某交談了起來。通過交談,何某摸清了該學生的家庭和其他一些同學的情況。

在何某得知楊某的同班好友李某假期留校後,他便返身到該校去找李某,通過花言巧語騙得了李某的信任後,卻受到了何某同學們的熱情款待。

然而第二天,八個學生的寢室就被洗劫一空,而何某卻不知何時不辭而別。

識別常見的詐騙術

假冒身份,流竄行騙

詐騙分子利用虛假身份、證件等與人交往,騙取財物後迅速離開。且詐騙地點,居住地點不固定。

投其所好,引誘上鉤

詐騙分子利用新生入學,學生人地生疏、畢業生擇業心切等心理,以幫學生找熟人、拉關係為學生辦事為由行騙。

招聘為名,設置圈套

詐騙分子利用大學生家住農村、貧困地區、家庭困難等條件。抓住學生勤工儉學減輕家庭負擔的心理,以招聘推銷員、服務員等為誘餌,虛設中介機構收取費用,騙人財物。

以次充好,惡意行騙

詐騙分子利用學生社會經驗少,購買商品苛求物美價廉的特點。到宿舍或私定的場所銷售偽劣商品,騙取錢財。

假冒大學生,騙取銀行卡

詐騙分子往往利用學生社會經驗少,對人同情且極少設防的心理,以花言巧語實施哄騙。虛請家教,實為掠“色”

詐騙分子利用假期學生擔任家教之機。以虛請家教為名,專找女學生騙取女生的信任,騙財又騙“色”。

精心策劃,網上行騙

詐騙分子利用學生上網時機,在網上用假名交談一些不健康的內容。之後打印成文恐嚇你:拿錢了事,不然就交××地處理進行威脅,詐騙財物。

形形色色的校園詐騙案

假冒身份進行騙錢

這是詐騙分子比較常用的詐騙伎倆,作案人常常是假冒學生或者學生的親人、朋友等,以落難求援或者幫助他人的名義進行詐騙。

2005年4月3日下午3時左右,廣州某大學學生黃某在廣州百貨大廈三樓,被三名學生模樣的人攔住問,“您好,借你的電話IC卡用一下好嗎?”

得知黃某沒有IC卡後,他們很不好意思地自稱說是“北大”某學院的學生,來沿海地區考察掉隊,不小心與老師失去聯係,現在身無分文,並拿出自己的學生證給黃某看。

好心的黃某直接將手機遞給了他們使用。等電話打完後,他們說教師現在在北京,明天過來接他們;今天有很重要的資料要從廣州這麵傳達到北京,而資料都存放在計算機中心檔案室內,需要花錢把它拿出來,希望得到黃某的幫助,並讓所謂的老師打電話給黃某說錢會還的,讓黃某不用擔心。

於是,黃某信以為真,傾囊而出,借5000元給了三名所謂的“北大”學生。為了方便與黃某聯係,三個所謂的學生還借了黃某的手機來用,第二天再一起歸還。

在整個過程中作案人表現出極大的感激之情並努力從言談中顯示出自己的家境如何如何殷實等。事後,黃某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

拾物平分方式進行詐騙

這種詐騙手法比較老土,陳舊,但作案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貪小便宜、財迷心竅的心理和特點實施行騙。這種詐騙方式極容易迷惑學生和心理單純的青少年。

2005年7月6日下午4時左右,學生王某行走在校園內,突然發現前麵一名騎單車的男子身上掉下一個錢包。王某馬上喊道:“先生,你掉了錢包”。但是該名騎車男子充耳不聞,一陣風就不見了。

王某隻好撿起錢包,這時,從旁邊走來一名女子,要求打開錢包看個究竟,發現錢包內有一大塊金條並附有一張3萬元的發票。於是,該女子要求與王某平分金條,王某看到這麼大塊黃金,又有發票為證,自以為不會有詐,於是以15萬元人民幣換取該金條。事後發現該金條是假的,後悔莫及。

2007年9月9日中午,在北京複興門某大廈,剛參加工作的焦小姐吃完午飯,下樓打電話。她無意中看到地上有人失落了錢包。四周環顧一下,並無第二個人看到。於是她就把錢包撿了起來。初入社會的她哪會想到,這是犯罪分子事先就準備好的一個陷阱。

正在這時,一個陌生人不知從哪裏出現了,說他也看到了錢包,要求二人平分。此時焦小姐看到錢包裏的巨額現款,既緊張又興奮,焦小姐正在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時,犯罪團夥中的另一人又及時出現,他裝作焦急之態找尋東西的樣子。於是先前的犯罪分子立即表現出慌張的神色,並說,我們趕緊躲一下,別讓失主發現了。焦小姐此時也沒了主意。

這時犯罪分子利用焦小姐的心理特點,一把把錢包拿在手裏,要求焦小姐以手機等物品交換。焦小姐想,手機也不值多少錢,情急之下,就把手機給了那人。那人把錢包丟給焦小姐,飛快地跑開了。還沒等焦小姐回過神來,自己手裏已經拿著錢包,殊不知就在她猶豫之際,犯罪分子已經將錢包“調包”。

等到焦小姐回過神來,再看包內,塞滿了破舊報紙,才知上當受騙。而此時犯罪分子早已不知蹤影。

以假手機掉包真手機的方式進行詐騙

這是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騙術,該手段也滲透進了大學校園,使大學生深受其害,詐騙分子經常利用大學生思想單純和貪圖便宜等心理特點進行詐騙。

2005年10月13日上午,某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員秦某在學生區值班巡查,當他走到學生區某超市側門時,旁邊有一名矮個子中年人湊上前,問秦某:“秦先生,你要三星牌帶攝像頭手機嗎?很便宜的!才1600元。”秦某不為利誘所動,馬上向保衛處報案。

在報案時有一個高個子悄悄接近矮個子中年人,矮個子向高個子中年人手上塞了一樣東西,高個子中年人立即向校園的門口方向逃竄。等接警人員趕到,馬上將這兩名嫌疑人帶回保衛處調查。經詢問,他們對到我校園內利用假手機進行詐騙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若受害人上當的話,馬上用相同假手機調包真手機來騙取受害人的錢財。

假稱學生突發車禍急需費用進行詐騙近年來,針對外地學生家長進行的詐騙案件時有發生,給學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05年5月18日,某高校學生小陳接到一陌生電話,對方謊稱:“小陳,你好,我是省公安廳的辦案人員,因辦案需要,你要關閉手機3小時。”小陳信以為真,馬上關機,作案人員自稱某老師立即與小陳的家長通電話,稱其子因突發疾病正在醫院搶救,急需一筆錢支付搶救費用,當家人想與小陳聯係證實時,小陳已經關機,救人要緊,家長馬上向騙子的賬戶彙去人民幣2萬元。後來家長聯係上小陳,才發現上當受騙。經了解,此類案件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商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院校都曾經發生過。

以招聘為名設置騙局方式進行詐騙

隨著高校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學生勤工儉學已成為大學生求學的重要手段,詐騙分子往往利用這一機會,用招聘的名義對一些“無知”學生進行騙取介紹費、押金、報名費等。

2005年9月,某高校英語係大二學生小張在校園廣告欄看到某信息谘詢有限公司貼出的招聘廣告後,決定應聘公司的兼職英文翻譯崗位。經過簡單麵試,小張交了200元押金和谘詢費,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譯。過了一個星期交稿時,小張得到了30元稿費,並又拿到稿件回去翻譯。再過兩周,小張致電公司準備交稿,可電話怎麼也打不通,趕到公司,卻發現辦公室裏黑燈瞎火,問大樓的保安,說公司搬走好幾天了,去向不詳,小張這才發現被騙。

以次充好的方式進行詐騙

詐騙作案分子利用學生對鑒別商品質量能力差,“識貨”經驗少又圖便宜的特點,上門推銷各種產品行騙。

近日,某高校學生小王在校園內散步,見到一名推銷二手手提電腦的男人,對方稱,因手頭緊,欲將一台硬盤為40G的手提電腦以2000元的價格轉讓,小王想到手提電腦方便且價格便宜,當即要求對方拿出手提電腦進行一番鑒定,小王親眼看見該款電腦的確是內存256M的奔騰四機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雙方以1500元成交。回到寢室後,小王找來計算機專業的同學鑒定,經檢查,才知道這台手提電腦實際內存隻有16M,並且是淘汰了多年的奔騰二機型。按照現在的市場價,隻值600元錢左右,據分析,可能是騙子在出售電腦前通過技術處理將原始數據保留,並偷改了程序後弄成這樣出售的。

以騙取信任方式尋機作案

詐騙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機會與大學生拉關係,套近乎,或表現出相見恨晚而故作熱情;或表現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稱,騙取信任,了解情況,尋機作案。他們利用青年學生疏於防範,感情用事的心理特點進行作案。

2003年寒假期間的一天下午,某高校大學生楊某正在宿舍學習,突然一位自稱是北大學生的王某造訪,他說:“請問同學,小明在嗎?”此時小明同學已經回家了,楊某出於禮貌,說:“小明回家了。”“啊,我是他的老鄉,多年不見麵了,這次順路來看他一下。”楊某主動與王某攀談,雙方談得很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楊某還帶王某在學校裏參觀,王某欣然應允。由於天色已晚,就將王某留在宿舍過夜。第二天楊某醒來時,發現宿舍內一片狼藉,王某已不辭而別,宿舍內的現金及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