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家雞與鴻雁

田饒是魯哀公的大臣,他從來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做事,但魯哀公對他的努力勤勉似乎從未注意過,過了好多年田饒也沒有被重用。

有一天,田饒來到魯哀公府上,對魯哀公說:

“主公,我今天是特地向您辭行來了。”

魯哀公問:

“你要到什麼地方去呢?”

田饒答道:

“很遠很遠的地方。”

魯哀公對田饒的回答有些不解,於是問道:

“我不明白你話裏的含義。”

田饒說:

“主公,您看過雄雞吧?”

魯哀公很納悶地點點頭。

田饒接著說:

“我們都熟悉雄雞,但沒有誰會特別留意它。其實,如果仔細地想一想,它身上有很多長處。比如,它外表就長得很威武,紅紅的冠子,走起路來高昂著頭,遇到威脅時,它會不顧一切衝上去,毫不怯懦,是個了不起的勇士。

雄雞不僅勇敢,而且很有紳士風度,每當找到了可口的食物,總是舍不得自己獨自享受。而是喚來母雞和小雞一塊兒來吃,這實在是十分難得的品質。

還有呢,沒有人給它分派什麼任務,它卻總是很自覺地每天淩晨早早地醒來,高聲地啼鳴報曉,人們多半是因為有了雄雞的司晨才沒誤事的。想想看,雄雞帶給人們的好處還少嗎?”

魯哀公仍然不解地問:

“那麼,你以雄雞來說明什麼問題呢?”

田饒說:

“別忙,很快就說到了,因為人們對雞已經習以為常,無論它對人有多大貢獻,人們還是拿它來任意地宰殺。可當人們看到飛得很高很遠的不常見的鴻雁,就會表現得畢恭畢敬,而任其隨便吃地裏的莊稼,捕食魚塘的魚,何必厚此薄彼呢?”

王承福的活法

從前在長安有個叫王承福的農民,在他普通的外表下,卻有著令人讚賞的深思和對人生的獨到的見解,他之所以能活得輕鬆自在得益於此。

天寶年間的動亂時期,他被朝廷征兵去服役。他隻好扔下農田,去軍中打仗。在軍隊裏他因為表現好,被提升做了官,並得到嘉獎。

他很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不適合作官,於是,辭去官職,回鄉務農。可是,家裏的田地已經沒有了,他隻好去做泥瓦匠,以此維生。泥瓦匠的工作很辛苦,且收入也很低,所以,他一直沒有能力成家,過著單身的生活。

別人以為他一定會滿腹委屈,因為他曾經從軍,而且是有功之臣。想不到他卻說:

“我倒覺得生活得挺好。人活著就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自己的生活享受。我就是這樣做的,有什麼好委屈的?

至於做什麼行當,那不過是社會上不同的分工而已。想想看,我們要吃飯,要穿衣,要住房,這就必然要有種糧食的,養蠶織布的,還有蓋房的。一個人不可能做那麼多的工作,也不能掌握那麼多的技藝,所以,就必須大家互相合作,每個人都付出勞動,各得其所嘛。”

有人問他:

“你為什麼辭官不作,偏要回鄉做苦力呢?”

王承福笑著回答:

“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最適宜做什麼。我沒有讀過書,恐怕很難當好官,但我學習泥瓦匠的技術卻很快,而且幹得很不錯,所以,我選擇了這個工作。

有些人遊手好閑,拿錢去買官做,有些人好吃懶做,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樣的人看起來活得很舒服,很高貴,其實,他們活得並不踏實,並不輕鬆。

一個人硬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當然會很累,很苦,我現在沒有能力養家,所以才單身一人生活。”

伍子胥論鳥鳴

有一天,吳王夫差舉行宴會,邀請眾臣都來參加。

宴會上,夫差侃侃而談,談興正濃時,忽然庭院裏傳來鳥的叫聲,夫差很生氣,問道:

“這是什麼鳥?”

手下人答道:

“忌其鳥。”

夫差覺得忌其鳥掃了他的興,就下令說:

“去,把那隻忌其鳥捉來殺死。”

眾臣子都不敢吭聲,隻有伍子胥站起來說:

“大王何必為一隻鳥煩心,所有的鳥沒有不叫的,隨便它叫好了,大王為何一定要殺死它呢?”

夫差說:

“這隻鳥叫聲很討厭,聽它的叫聲似乎不吉利。”

伍子胥說:

“大王真地能分辨出什麼鳥的叫聲吉利,什麼鳥的叫聲不吉利嗎?”

吳王本來是信口開河,這下自己答不上來了。

伍子胥又說:

“依我之見,鳥的叫聲如何倒無關緊要,對國家的強盛、民眾的安樂沒有大礙。”

夫差聽出話中有話,便緊追一句道:

“那麼,你說什麼能對國泰民安有所影響呢?”

伍子胥說:

“大王擁有千軍萬馬,眾臣百官,這些人,各有不同的心思,他們平時說的話倒是該認真鑒別一下,有的人胸懷報國之誌,說出來的話自然慷慨坦白;有的人為謀取高官厚祿,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說出的話居心叵測。大王若能像聽鳥鳴一樣認真地去一一分辨,倒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吳王聽了伍子胥的話,沉吟片刻,點點頭說:

“伍大夫說得有理。那麼依你之見,怎麼才能分辨忠奸呢?”

伍子胥說:

“這其實也不難,大王隻要常對照每個人的言行看是否表裏如一,看他們在大眾麵前和私下裏的言行是否一致,再多聽聽不同人的意見,就很容易看出忠奸來。”

宋清賣藥

有個叫宋清的遠近聞名的藥商住在長安城裏,他的藥不但質量好,而且為人也仁厚,他的善行人人皆知。

宋清收集藥材很嚴格,但價格合理。凡是到他這裏來賣藥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而且對送藥材的人十分客氣,熱情地款待他們,請他們吃飯,遠道來的還安排在自己家裏休息過夜。所以,采藥人都爭先恐後到他那裏賣藥。

宋清的藥好,來他這兒買藥的人自然就很多,他配的藥又從沒有出過一點兒差錯,人們都很信任他。加上宋清賣藥,如果對方一時無錢付帳,可以欠帳,宋清總是說:

“治病救人要緊。錢什麼時候有,再送來就是了。”

人們因此十分讚賞他的人品。有的人家藥費拖了一年,仍無錢付帳,宋清也從不上門討帳,每到年底,宋清總要燒掉一些還不起錢的欠條。

有人對此頗不理解,說:

“宋清這人一定是腦袋有問題,否則,怎麼會辦那樣的傻事?”

宋清卻說:

“我並不覺得自己傻,我賣藥掙錢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我現在生活得很好不就行了。

賣藥四十多年,我總共燒掉別人數不清的欠據了,這些人並非是為了賴帳,有的人後來當了官,發了財,沒有欠據,他照樣不忘當初,會加倍地送錢來還我的,真正不能還的畢竟是少數。

如果像有些商人,對欠帳的人不依不饒,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買主上門求藥?人品是最好的宣傳,人們對你信任,才會有事來找你,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友情。”

宋清的確就是以德取信於民,贏得了眾人的敬重,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

對此,社會上議論頗多。

有人再說:

“無奸不商,無商不黑。”

人們就用宋清來反駁這個論點。

柳宗元就說過這樣的話:

“如今,惟利是圖的市儈風氣充斥著官場和商界,但有宋清這樣正直的商人,對其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吝公惜驢

有一個老漢出了名地吝嗇。他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因此攢下了很多錢。他用這些錢來放高利貸,由此得到更多的錢,於是他有了更多的積蓄。

盡管如此,老漢還是粗茶淡飯,省吃儉用,一家老小怨氣橫生,可也沒人敢說什麼。

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討債、放債,常常累得渾身像要散了架似的。別人要替他去,他又不放心,生怕別人會貪汙了他的錢財。

一天,兒子對他說:

“父親,你每次外出,勞累疲憊得很,不如買頭驢,騎著驢出門會輕鬆一些的。”

老漢拿出錢來,數過來數過去,想到買一頭驢要花那麼多的錢,心裏怎麼也舍不得。

又過了些日子,一天,老漢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路才趕回家,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場。

老人病好後,兒子又勸他買驢,這一次,老漢才狠狠心,買了一頭驢回來。

自從買了驢,家裏人以為老漢不會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知道,老漢可不舍得每次出門都騎在驢背上。他隻是實在太累的時候才騎上驢背,走一段路,又下來步行。

驢也被養得嬌貴了,隻習慣了跟著老漢走。一次,三伏天,老漢又要出門了,看看天熱得很,他怕自己支持不住,就牽著驢上路了。

去的路上,老漢努力地支持著,終於堅持著自己走到了欠債人家的村子。

在欠債人家裏吃了午飯,牽著驢往回走。正午的陽光曬得大地像著了火一般,老漢走不多遠,就已經氣喘籲籲了。他隻好騎到驢背上,想不到,驢走了沒幾步,也喘得走不動了。

老漢趕緊跳下驢背,並取下驢鞍子來減輕驢的負擔,卸了鞍子的驢一溜煙似地往家跑,老漢怕驢丟了趕緊在後麵緊追著。跑到家後累得沒有了一點力氣,再加上中了暑。病了一個月才慢慢好了。

魯人造酒

從前中山國的人釀的酒味道醇厚,香氣撲鼻。魯國人不會釀酒,為了喝到醇美的酒就去中山國學習釀酒。

中山人說:

“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秘方,不可以隨便泄露給外人。”

一位魯國人知道中山人不肯傳授造酒技術,心想:

“那有什麼難的?我自有辦法造出好酒來。”

有一天這位魯國人到中山人家去喝酒,他乘人酒酣時不注意悄悄溜進中山人的廚房,偷偷地拿走了中山人家釀酒的酒糟。

回到家後,這位魯國人自己釀了酒之後,將偷回來的酒糟泡在酒裏,心想:

“這酒泡過之後,酒味肯定與中山人釀的酒一樣好。”

過了些日子,他覺得酒已經泡得差不多了,就拿出來,請鄰居們品嚐。鄰居們喝了之後,覺得的確和原來的魯國酒味道不同,似乎有點兒像中山人釀的酒,於是,大家交口稱讚:

“你真能幹,居然自己能悟出中山人釀酒的技術,真是了不起!”

這位魯國人聽了,心裏沾沾自喜。

從這以後,這位魯國人逢人就說:

“中山人自以為自己釀的酒天下第一了,以為守住釀酒的秘方,別人就不會釀出好酒了,真是太自以為是了。

我現在自己釀出的酒,同樣香醇可口,絕不比中山人釀的酒差,哪位中山人不服氣的話,請到我這兒來品嚐一下,就無話可說了。”

他這樣自吹自擂,也沒有人出來與他辯論,中山人照樣造自己的酒。他覺得很沒趣。為了能顯示一下自己釀酒的技術,他決定去請那位中山人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指望這位朋友會幫他宣揚一下。

那位朋友如約前來做客,這位魯國人十分興奮地告訴這位中山國的朋友,自己釀出的酒如何好喝,鼓吹自己的本事如何大,並捧出一壇酒請這位朋友品嚐。

想不到這位朋友咂咂嘴說:

“這酒好像我家酒糟的味道,哪裏是什麼好酒的香味啊!”

吹管的獵人

從前楚國有一個獵人,非常善於用竹管模仿各種野獸的叫聲,達到了以假亂真,惟妙惟肖的程度。有時候用一種野獸的聲音來引誘它的同類,以便於捕捉;有時吹出更凶猛的野獸嚇唬對自己有威肋的野獸來解除危險。獵人為自己有這樣的本領而洋洋自得。

這位獵人自信地出發了,他帶著弓箭、獵槍、火藥進了山林。為了能捕到鹿,他放好了東西,就拿出竹管,吹起鹿叫的聲音。

大群的鹿聽到同類的召喚,蹦著跳著,來到獵人身邊,獵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捕殺了很多的鹿。

看到這麼容易就獲得了這樣多的獵物,獵人欣喜若狂,竟哼起歌來。

他正在高興地清點自己的戰利品,不料遠遠地看到一隻豹向這邊跑來,獵人嚇壞了,心想:

“怎麼剛才沒有想到,豹是最喜歡吃鹿的,鹿的叫聲引來了鹿,也引來了愛吃鹿肉的豹。現在隻有再吹出老虎的聲音才可能嚇走它。”

獵人慌慌忙忙地抓起竹管,吹起老虎的叫聲,豹聽到了老虎的叫聲,沒敢再往前走,掉過頭去逃走了。

“獵人看到這個法子的靈驗,心裏很高興,放下竹管準備收拾東西,上路回家,卻想不到老虎的叫聲又引來了幾隻虎,眼看它們正大搖大擺地向這裏走來,還以為是同伴在叫它們呢。獵人看到好幾隻老虎向他走來,嚇得臉都變了色,好不容易鎮定下來,想起吹管可以退敵,於是,吹起竹管,學著熊的叫聲。

熊的叫聲在林子裏回蕩,老虎們不敢久留,神色慌張地向林子深處走去。

獵人驚魂未定地坐在一棵大樹上,接連幾次快把他嚇得精神崩潰了,他大口大口地喘著氣。突然,一隻熊像一麵牆似地出現在他麵前。還未等他喊一聲,就被熊一掌打死了。

楚人怕鬼

從前楚國有一個出了名的怕鬼的人,他整天都疑神疑鬼的,白天的枯枝落葉響動,遠處人的腳步聲;夜裏燈影的晃動,以及燈滅後的黑暗中。甚至平日裏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都疑心那是鬼。弄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一個小偷知道了他有這個毛病。心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