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更輝煌2(2 / 3)

不久,卓別林會見了印度聖雄甘地。甘地為了爭取印度的獨立自由,來到英國參加圓桌會議。他參加政治談判,他絕食抗議。卓別林懷著尊敬的心情在貧民區內一間陋室裏會見了這位英雄。

人群在歡呼,記者圍了一圈。甘地坐在沙發上,露出期待的神情,閃光燈突然閃動。卓別林感到局促害怕起來,心想這是整個印度在等他說話呀!應當講些什麼呢?

卓別林說:“我當然同情印度人奮發圖強,同情他們為自由進行鬥爭,然而,我不明白您為何對機器那樣深惡痛絕?機器如果用來為人民造福,就能幫助打破奴役他們的枷鎖,讓他們少花時間勞動,用較多的時間去增進知識和享受人生。”

甘地卻冷靜地說:“這我明白。但是印度人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首先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過去機器使我們依賴英國,我們要不再依賴他們,唯一的辦法是抵製一切機製的貨物。

“因此,我們每一個印度人都必須紡自己的紗,織自己的布,把這看作是一件愛國的任務。當然,這裏麵還有其他的原因,印度的氣候與英國不一樣,因此印度人的習慣和需要也不同。例如,你們需要製造餐具的工業,可我們用手指夾東西吃,所以生活中出現了許多不同之處。一個民族要實現高度的獨立,就必須拋棄一切不必要的東西,至於暴力,它終必自取滅亡。”

卓別林懂得了,甘地是使用策略爭取印度的自由。這個人既富於理想又講求實際,同時具有堅強的意誌。

《城市之光》在倫敦西區首映相當成功。雖然那天暴雨如注,交通不便,但倫敦的觀眾爭相先睹為快,冒雨前往。影院座無虛席,丘吉爾、蕭伯納等名人高士蒞臨首映式。

卓別林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家出席自己的影片首映,心情非常激動。他與蕭伯納並肩坐在樓座前排,觀眾們向大文豪和喜劇大師不停地鼓掌示意。他倆隻好一同站起來鞠躬,這又引起了觀眾們的歡笑。

3月他搭快車赴柏林。3月22日,法國報刊用大字標題宣布: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人查爾斯·卓別林今日抵巴黎。外交部長白裏安代表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軍團軍官勳章”。

4月至5月,到法國南部港口城市尼斯,主要是看望分別多年的兄長雪尼。他已退休並和妻子在此地安了家。卓別林約雪尼與他一起周遊列國。

6月至7月,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埃及遊覽。8月至9月,至尼斯、洛桑等地遊覽。1932年1到3月,在聖摩裏士滑雪及尼斯停留。3月,轉赴意大利。

在羅馬小住後,出於對日本文化和戲劇的興趣與雪尼同搭日本“昭和九號”輪去日本。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紅海、印度洋,抵達美麗的新加坡。一到那兒,卓別林就感覺像進入了“中國楊柳青圖畫盆子上描繪的氣氛”中:

海岸邊長著氣根垂地的榕樹,遊藝園中中國演員在耍雜技。他們看了一出連演三晚的京劇,卓別林說:

扮演王子的15歲姑娘,歌唱時真有穿雲裂帛的嗓音。第三天晚上,演到了全劇的高潮。有時你不懂得一國的語言反而對你更好。

我從來不曾像看到那最後一幕的感動之深,也從來不曾聽過那種很不協同的樂調:如泣如訴的絲弦,雷聲震響般的銅鑼,再有那充軍發配的年輕王子,最後退場時用尖厲沙啞的聲音唱出了一個淒涼絕望人的無限悲哀。

從新加坡起程,他們到了熱帶島國印度尼西亞。卓別林看到當時巴厘島上的婦女上身都不像後來著衣,而是裹著美麗的圍裙、袒露著胸部,頭上頂著盛著水果的竹籃,如風擺楊柳。他們還在巴厘島觀看欣賞了優美的印尼民族舞蹈、音樂,參觀了風格獨特的廟宇。

卓別林從雅加達起航抵達中國上海。在這座位於中國東海岸的大都市裏,他應邀觀看了由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主演的京劇。他為欣賞到這門古老的戲劇感到高興,更為梅蘭芳先生的男扮女裝的表演形式深感驚訝。他驚歎梅先生那優美的身段、靈巧的動作和嫵媚的神態,簡直比女演員還要女性化。

輪船在5月中旬抵達日本,卓別林的日籍司機小野這次兼秘書和翻譯,他已先期到達。日本人興師動眾來歡迎卓別林,飛機在輪船上空散發歡迎傳單,碼頭上擁擠著成千上萬身著和服的人們,日本政府為他備了一列由神戶開往東京的專車。東京車站外聚集了30000多人,鮮豔的和服宛若初夏怒放的花卉,雪尼則被擠得跌倒在地。

在日本,卓別林欣賞了櫻花、茶道,觀看了歌舞伎表演。同時,他感受到了某種神秘氣氛:秘書小野常表露出不安和憂心,如經過皇宮時他焦急地讓汽車停下,問卓別林可否下車向皇宮鞠躬致敬。

有次小野告訴卓別林,有人要邀他去家中看絹繪春宮畫。卓別林不去,小野就感到很為難,說那幫人恫嚇他幾天了。結果那6個人真的找上門來,威脅小野說卓別林不去看畫,就是欺辱他祖宗。卓別林才不怕這種人,他大怒離去。

接著,雪尼發現他的旅行包和所帶資料都被翻動了。

5月15日,日本首相犬養毅的兒子邀請他們去看相撲比賽,正碰上日本法西斯團體“黑龍會”的軍國主義分子暗殺了首相。為了製造國際糾紛,他們甚至預謀暗殺卓別林。

5月末,雪尼返回尼斯。卓別林自己則乘船經舊金山重返美國好萊塢,環球旅行到此告一段落。

這次遊曆費時17個月,卓別林了解了各地風情,接觸了各式人物,看到了商品積壓如山、食物在黴爛,而饑餓的失業人群卻在周圍徘徊流浪。

卓別林終於回到了貝弗利山家中。家中的一切是那麼寧靜,兩個孩子都去了他們的母親那兒,斜陽在草坪上鋪下一地金黃。好友道格拉斯與瑪麗·畢克黎已經離異,那個歡樂的小天地已不複存在。他獨自一人守在家中,想打電話邀兩位朋友來吃飯,卻竟然想不起一個人來。

他與麗泰·格雷離婚已5年,十分寂寞,想改變一下生活,組織一個家庭。

有一天,喬·申克約卓別林到他的漂亮遊艇上去度周末。於是在那裏,卓別林遇見了寶蓮·高黛小姐。她22歲,生於勃洛克林,也是好萊塢的女演員。妙就妙在她集中具備了年輕美與成熟美的優點。不久他們就雙雙墜入情網。

卓別林偶然發現,寶蓮很適宜扮演一個街頭流浪女郎,馬上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平時積累的生活素材噴泉般湧出。他要再拍一部無聲片。

1932年的秋天起,他構思寫作並暫名《群眾》。他邊寫邊設計各個角色與場景鏡頭,到1934年夏他第一次獨自寫出完整的分鏡頭劇本,把它更名為《摩登時代》,1936年該片拍完在紐約首映。

卓別林在首映典禮上,對新聞記者談到了自己的創作意圖:

我感覺到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的精神狀態,我自己也感覺到了有些混亂。我們過去曾經相信的許多東西,原來都是空虛的、不現實的,而且誰也想象不出,應該采取什麼對策。

我們沒有能力應付已經產生的後果,我們對付不了我們自己招來的鬼魂。我們有大量生產一切必需品的潛力,竟產生了貧困,應該諷刺一下這個摩登時代,使它形象化。

接下來,卓別林與寶蓮說好到檀香山秘密結婚,他帶著寶蓮和她的母親悄悄地坐輪船,第一站到了舊金山。他們上岸去買了一些旅行用品,返回船上經過碼頭的倉庫時,卓別林看見那兒堆放著的貨物箱上寫著運往“中國”的字樣。他心中一動,脫口而出:“咱們到那兒去。”

寶蓮問:“到哪兒去呀?”

“到中國去。”

寶蓮一驚:“你這是在開玩笑吧!”因為原來隻說去檀香山。

卓別林說:“咱們現在就去,否則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寶蓮急了:“可是我什麼衣服都沒帶呀!”

卓別林說:“你需要什麼,都可以到檀香山去買嘛!”

船抵檀香山,卓別林就大吃一驚:有關《摩登時代》的大幅廣告高高豎立,大批的新聞記者已等候在碼頭上。船剛靠岸,他們就湧上甲板拍照、采訪。

以後,卓別林對船長打了個招呼,在旅客登記本上寫了化名,到東京時才沒被記者發現。

他們繼續南下,到了被稱作“東方之珠”的香港。太平山頂、銅鑼灣畔,留下了卓別林和寶蓮的身影。他們到了廣州,珠江岸畔的長堤,沙麵的大榕樹下,蕩漾著卓別林和寶蓮的歡快笑聲,他們在南中國海濱秘密成婚,共度蜜月。

但過了兩天,卓別林還是被認出來了。上海的電影界為他舉行了歡迎會,專門陪他觀賞京戲。那天演的是傳統劇目“失、空、斬”,即《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馬連良先生主演諸葛亮。卓別林對京戲藝術甚為稱道,認為震耳的鑼鼓、悅耳的京胡和寫意的手法,別有一番獨特韻味。

然後,取道新加坡登船返回美國。卓別林與寶蓮回到好萊塢後,朋友們和新聞界這才知道他們已經結婚,大家向他們祝賀一番。聯美公司和他的製片廠送來另一個祝賀的消息,《摩登時代》已風靡全美,正發行到世界各地。

卓別林的好朋友愛因斯坦又去看了《摩登時代》,這次他同樣淚眼漣漣,回來按捺不住激動給卓別林修書一封:

你的電影《摩登時代》,世上人人都能看懂。你會是個偉人的。

愛因斯坦

一周後,愛因斯坦收到回信:

我更加欽佩你。“相對論”世上沒人能懂,但你已是一個偉人了。

卓別林

卓別林覺得《摩登時代》是他影片中“取得最好成果”的一類片子。在美國經濟蕭條的10年中,的確沒有哪一部片子能像《摩登時代》一樣,大膽而直接地暴露失業問題及資本主義製度所造成的惡果。

勇敢諷刺納粹獨裁

當《摩登時代》在世界各地公映時,卓別林已經看到,他的影片已經越來越不被少年兒童接受了。因為這些孩子都沒有看過無聲電影:“他們為什麼隻打手勢而不說話?”

卓別林悲哀地承認,無聲電影必將被有聲電影而取代了。而他接下來,也肯定要拍有聲電影了。

正在這時,曆史為卓別林提供了一個絕好的題材。

1933年初,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對內迫害進步人士、猶太人,對外加緊擴軍備戰。那時,卓別林收到美國記者範德比爾特訪德時,寄給他的一套明信片。整套印的都是希特勒在演說,每一張相片拍的是不同的姿勢。

卓別林看了那樣子,鼻子下留著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腦袋上豎起幾綹亂發。看上去簡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卓別林扮演的夏爾洛,卓別林看了這套明信片的感覺是滑稽可笑。

等到他的好朋友愛因斯坦夫婦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托馬斯·曼先後被迫離開德國流亡到美國來時,他就覺得希特勒的那副嘴臉不是滑稽可笑,而是陰險恐怖了。卓別林認定與他同年而生的希特勒,是個瘋子!

1934年希特勒自稱元首在德國大搞個人崇拜,鼓吹種族優勢,將它們釀成現代宗教,變成獨裁統治,實行法西斯專政。把大批進步人士、猶太人投入集中營,進行殘酷迫害,大肆屠殺。

希特勒瘋子和意大利的墨索裏尼,還公然在1936年出兵入侵西班牙,支持親法西斯的叛軍首領佛朗哥,建立獨裁統治。

本性酷愛和平、尊重人道的卓別林,對希特勒的戰爭狂熱無法容忍。他再也不願隻編寫浪漫故事或談情說愛。

1937年的一天,卓別林與英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科達聚會時,與科達談到希特勒的模樣,與他本人化裝成流浪漢的模樣很相似。科達就建議說,可以根據麵貌相似你一人演兩角色,編一部有關希特勒的片子。

卓別林猛有所悟。自己演希特勒可以胡說八道狂言亂語,極盡諷刺之能事,同時演流浪漢仍舊可以表演啞劇。於是,卓別林滿懷信心地開始編寫劇本。

他說:“我拍攝《大獨裁者》,是因為獨裁者們是可笑的,我要人們都來嘲笑他們。”

為了編寫劇本,卓別林前後花了兩年時間,片名定為《大獨裁者》。卓別林同時兼扮兩角:猶太人小理發師和元首辛克勒,即希特勒諧音。寶蓮出演一個猶太少女漢娜。整個演員陣容十分強大。而巴克特裏亞總統拿帕隆尼,是隱喻軸心國之一的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裏尼的。

影片開頭有一簡短說明:“請注意,在本片中,獨裁者辛克勒和理發師麵貌相似,純屬巧合。”

故事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開始。大戰還沒結束,處於劣勢的托曼尼亞國軍隊的長射炮陣地,士兵們把碩大無比的炮彈裝入巨大的炮筒,目標是前方的巴黎聖母院。

托曼尼亞軍敗退,軍官修爾茲負傷,善良的理發師救了他,乘飛機逃跑,飛機被擊中從天而降,修爾茲被救走。理發師由於腦震蕩,戰後被醫院長期收留治療。

戰後,托曼尼亞國發生了政變。雙十字黨領袖、小個子的辛克勒登台成了統治者。托曼尼亞國四處飄揚著雙十字黨黨旗,到處塗抹著巨大的雙十字。辛克勒在廣場上對著數萬機器一樣列著隊的士兵,和數萬教徒一般狂熱的追隨者發表演說。他說的是誰也不懂的托曼尼亞語,由議員翻譯。

他否定民主自由,鼓吹軍國主義。他說,為了擴張要勒緊褲帶。於是一隊高級官員,特別是肥胖的赫林元帥,隱喻戈林,就馬上站起勒緊褲帶,結果褲帶斷了。

由於辛克勒情緒過於熱烈,他麵前的麥克風架子都被烤彎了。辛克勒煽動排猶,表情殺氣騰騰、咬牙切齒的樣子,連麥克風都嚇得連連後仰、兩邊躲閃。

辛克勒離開廣場,走過以他命名的大街,大街兩旁的雕塑藝術品“維納斯”“沉思者”等竟全都舉起右手,向他行那種怪禮。

猶太人居住的街區一片恐怖氣氛,黨衛軍士兵們唱著軍歌,開著汽車而來。他們打碎店鋪的玻璃窗,搶劫猶太人的東西,洗衣姑娘哈娜與這群畜生鬥爭,被他們打了一身的番茄汁。

理發師身體已恢複,記憶力仍不夠好。他溜出醫院,回到了自己在猶太區的理發店,隻是不知道世道變了。

衝鋒隊員們逼迫理發師寫上最後一個字母,理發師不肯,哈娜幫他反抗,一場大亂。正當理發師被衝鋒隊員套上繩索,準備吊在路燈柱上時,黨衛軍司令官修爾茲經過,認出了救過他命的理發師,命令士兵放掉他,這時理發師才恢複了記憶。

辛克勒在借款達成協議前,暫停鎮壓猶太人。辛克勒在辦公室裏轉著一個大地球儀,妄圖稱霸世界。他把地球儀雜耍似的頂在手指上,趴在桌上,用屁股一頂,地球儀如氣球一樣升上半空。

突然“嘭”的一聲巨響,地球儀被他折騰得爆炸了,嚇得辛克勒像猴子一樣抓著窗簾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