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童年
立腳莫從流俗去, 置身宜與古人爭。——張大千
降生之初飽受苦難
19世紀末的中國,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屢受列強的欺淩。日本為爭奪在我國東北及朝鮮的戰略地位,於1894年挑起了 “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全國嘩然,抗戰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僅僅過了5年之後的1899年5月10日,在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省內江縣西城外,張大千降生了。
內江位於沱江的中下遊,南城門外有一座九層高的白塔叫三元塔。登上塔頂,可以俯瞰內江縣全貌:碧玉一般的沱江環繞其中,城內山清水秀,竹林掩映,江上帆影點點,就如一幅水墨畫一般。
唐代詩仙李白曾經用“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來描寫內江。但在這時,內江剛剛遭受了特大洪災,民不聊生。
張大千是張家第八個男孩。當時父親按“正心先誠意”的輩分,為他取名正權。
張家祖籍廣東番禺,先祖張德富曾在內江做知縣,後來就在內江定居下來了,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到了張大千這一輩,已經是第六代了。但這時,張家已經因經營不善而衰落了。
父親張忠發,字懷忠。年輕的時候,家裏已經沒有一分田產。他隻好去做熬鹵煮鹽的小生意,但又不幸連本錢都賠光了,隻落得挑著竹筐沿街收撿破爛的地步。
為了生活,張懷忠後來還做過彈棉花、給人家挑水的活。但這依然無法使家境有所改善,絕望之下,張懷忠竟然染上了鴉片,在毒品裏尋找安慰,並為自己取號“悲生”。
由於家境貧寒,張大千的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都過早地夭折了。張大千剛出生時,連年災荒,母親曾友貞營養不夠,沒有奶水,把孩子餓得整天哭個不停,險些也被饑餓奪去了生命。
父親急得仰天長歎,母親也望著八子落淚。幸好,生性善良的鄰居張蔭梧夫婦與他們交情很好,不僅給他們送錢接濟,還答應由張大娘哺乳小正權。
張蔭梧家的孩子比小正權小兩個月,不過他家比較富裕,生活好奶水足,一個人的奶水可以喂養兩個孩子。
從此,小正權由三哥的隻有13歲的童養媳羅正明抱著,一天兩次出入張蔭梧家。這樣小正權得以存活下來,並一天天長大。
三嫂羅正明從10歲就來到了他們家,從此就一直幫著幹家務。等八弟出生後,她的擔子更重了,要給孩子洗尿布,要按時抱著去喂奶。
小正權整個童年都是由三嫂一手帶大的。三嫂非常疼他,無論走到哪,都背著他。家裏生活困難,常常吃不飽飯。每當初冬季節,山上人家種的紅薯收完了,羅正明就背著八弟去挖紅薯,偶爾可以挖到幾個人家沒有挖完的。
初冬的山上,陰雲壓著濕冷的空氣,羅正明背著八弟走了很遠的路,有時還要乘船到沱江那邊去。北風呼嘯著,像鋒利的刀子一樣,羅正明的手一會兒就凍得通紅了。
而這時,她隻不過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啊!小正權在三嫂的背上,剛開始還新鮮地東張西望,過了一會就睡著了。
羅正明挖著挖著,小正權醒了過來,哇哇地哭。她情急之下,就把八弟抱在懷裏,拿一塊紅薯自己嚼爛了喂給他吃。這樣是不行的,幸好有一位老太太看到了,叫他們到自己家裏,把紅薯煮熟了,再喂給小正權。
吃飽後,小正權不哭了,三嫂就坐下來哄八弟玩,嘴裏唱著兒時的童謠:
雀兒搬搬,搬上南山,
南山有個金銀寶貝。
金鼎鼎,銀鼎鼎,
草鞋耳子蹬波羅。
優美的歌兒,引來樹上的小鳥和唱,逗得小正權咯咯直笑。
但是,有時在寒風中挖上一天,也挖不到一籃子紅薯。回到家之後,三嫂就開始洗衣服、洗尿布、做飯。等八弟睡著了,她又開始在石臼上搗米漿。
小正權的童年就是在這個艱難困苦的家境中度過的,在他的眼裏,幾乎沒有多少歡樂和動人的色彩。
很快,小正權就3歲了。這時候,家裏隻靠父親做零工、母親走街串巷為人描花繡帳來度日,微薄的收入隻夠勉強糊口。一年到頭,家裏的餐桌上都難得見著肉食。因此,童年時候的小正權,身體非常瘦小。
幼年的小正權,雖然身體瘦弱,卻是格外機靈活潑,大大的眼睛,寬寬的額頭,十分惹人喜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5歲時,小正權就常跟著三嫂上山拾柴、挖野菜。
父親沿街收撿破爛,背著彈棉花的工具走街串巷,勞累一天在夜色中歸來,伴著不停的歎息;母親要給人家繡花,換幾個銅錢貼補家用,臉上堆滿了愁苦。
隻有三嫂回蕩在山川中甜美的歌聲是難得的一點亮色,但更多的是看到寒風中她紅腫的手。另外還有昏暗的菜油燈,剝落得殘缺不堪的泥牆。母親啟蒙愛好繪畫
春去秋來,轉眼小正權已經8歲了。雖然童年裏沒有多少歡樂,但幸運的是,小正權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首先他的父母都粗通文墨,沒事兒的時候也教他認幾個字,不過他真正讀書寫字還是由四哥張文修教的。
張文修讀書很多,曾中過秀才,有極好的才華。但後來科舉的時候,被人誣陷說答卷裏有觸犯清朝皇帝的地方,不但沒有中舉,連秀才的功名也被革除了,從此絕了仕途之念。
四哥回家之時,小正權已經6歲了,於是他就成為了八弟的啟蒙老師。先從《三字經》開始學起,接著學《百家姓》《千字文》。等到這些都背熟了,張文修又教他背誦《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等淺易的詩歌,逐漸加深到四書五經及《左傳》《春秋》《史記》等經典和史書。
張文修對小正權要求非常嚴格,所有他教過的東西必須熟讀背誦,否則就用戒尺懲罰他。後來四哥去資中縣教私塾,還安排八弟學習書法,每天必須臨寫五篇楷書字帖,少一張就打一下。
小正權學習非常用功,每次四哥檢查他的作業,都完成得很好,當然也有極少的情況,孩子貪玩總是難免的,那就隻好讓手心受苦嘍!
1907年的冬天過去,再過幾天就是立春了。立春的前一天,我國農村有“鞭春” 的習俗。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做的春牛,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立春又稱為“打春”。“鞭春”的主辦者一般是當地官府,活動場麵非常熱鬧、隆重。百姓們都說:“這樣才能把寒氣送走,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這一天,對於生活在這裏的家家戶戶都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因為“鞭春”過去不幾天,就該是熱熱鬧鬧的春節了。接下來,就會漫山遍野的一片嫩綠,到處都充滿著生機。春天總是給人帶來無限美好的遐想和希望。
對小正權這樣的孩子們來說,這一天,更是一個難得的有趣歡樂的日子。這一天,平日裏嚴肅的家長們都會對孩子們放縱一些。小正權興奮得一夜沒睡好,大清早就爬了起來,外麵剛剛雞叫二遍。他找出平時舍不得穿的衣服,頭上戴了一頂小瓜皮帽,跟著二哥、四哥跑到大街上,小辮子在身後一甩一甩的,很神氣。
街道兩邊看熱鬧的人群越聚越多,平時很嚴肅的家長這時也對孩子們特意縱容。這些小家夥們在人群中鑽來鑽去,嘻嘻哈哈,你追我趕,紛紛擠占了觀看“鞭春”的最佳位置。
張家幾兄弟也占到了合適的地方,老八當然被哥哥們放在最前麵。“鞭春”的鑼鼓聲從遠處傳來了,小正權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就看到了大路上那長長的隊伍。
前麵的兩列,是幾個穿著紫色黑邊長袍的人作為前導,他們都戴著高高的帽子。而裝飾得五彩繽紛的春牛由兩個人抬著跟在他們身後。再後麵是官府的其他人等和沿途跟著看熱鬧的人。
小正權盯著那頭彩色的春牛,眼睛一下就直了:這頭牛高大健壯,兩支牛角異常粗大,前額上有一個白色牛毛擰成的旋;全身棕黑色的毛與白白的四蹄形成鮮明的對比;牛尾衝天翹起,就像一支極有號召力的火把。
有一個農夫打扮的人跟著春牛屁股後麵,不時神氣地揚一下鞭子,大聲地吆喝著。
小正權立刻就被迷住了:“多麼奇異的水牛!奇異得不可思議,怎麼與平日在田中所見的不同,又是這樣逗人喜愛?你看它仰天長嘯,仿佛鼻子裏發出了‘哞哞’的叫聲。”
看著看著,他就靠近了那頭春牛,突然頭頂上“劈啪”聲響,原來那個農夫正用鞭子在他頭上甩響:“小娃娃,讓開,不許跟這麼近!”
但他仍然癡迷地跟著,結果被一個人捉住衣領扔到了人群邊上。小正權咧開嘴還沒有哭出來,就立刻又被那些彩紮的鼇魚、鍍金的獅子、起伏翻騰的長龍等深深地迷住了。他呆呆地看著,不知身處何地。
回到家裏,他問四哥:“春牛為啥跟田裏的水牛不一樣呢?”
四哥笑著說:“因為它是用竹篾紮好,用紙糊成的。”
“那為什麼不畫得跟真牛一樣?”
母親笑眯眯地插話了:“八兒,這頭春牛是送給開封府包青天的,所以要把它裝扮得漂漂亮亮的,包大人才會收下;如果做得跟田裏的真牛一樣黑乎乎的,包大人生氣不收,明年的莊稼就不會豐收了。”
母親曾友貞聰穎賢惠,為人善良,從在娘家時就喜歡描花繡鳳,嫁給張家後,為貧困的生活所迫,重操舊業,做起了繡花的活兒。由於她手藝好,繡得栩栩如生,久而久之成了內江縣有名的“張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