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勤奮好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懂事的孩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魯國陬邑,就是今山東曲阜東南的叔梁紇家裏,一個男嬰哇哇降生了,相貌有些奇怪。
年邁的父親和年輕的母親,麵對這個相貌有些奇異的男孩,激動得滿眼淚花,相對無言,彼此露出會心的微笑。
這個嬰兒長大後,經過勤奮學習和艱苦求索,成為了儒家學說的鼻祖,成為了影響世界的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氏一支傳自宋襄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
當時,孔父嘉被宋國太宰華父督殺害,他的後代防叔因畏懼華父督的迫害而逃到魯國。按照當時的禮儀規定,他的貴族身份在魯國得到承認,得以出任魯國貴族臧孫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這是一個管理貴族采邑,即封地的小官。
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做了陬邑宰,又稱陬邑大夫,是魯國基層地方官吏,職位級別相當於現在的鄉鎮長。當時的地方官都是文武相兼的,平時管理地方,遇有戰事就率兵打仗。叔梁紇在魯國以孔武有力而聞名。
叔梁紇雖然通過自己大半生的英勇戰鬥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聲望,但卻因為沒有一個身心健全的兒子襲爵繼宗而悶悶不樂。他的夫人施氏一連生下九個女兒,未生一個男孩。其妾盡管生了一個兒子孟皮,卻因下肢殘疾而難以在貴族圈子裏周旋應酬。
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決心再娶一個能為他生兒子的年輕女子作為妻子。於是,叔梁紇就向居住在魯都曲阜的顏家求婚,結果他如願以償了。公元前552年,顏家十分賢惠的三女兒顏徵在正式成為叔梁紇的妻子。
顏徵在雖然為叔梁紇生下了健康的兒子,但是在家庭中,她依然沒有任何地位,終日在施氏的淫威下過著忍氣吞聲的日子。也隻有牙牙學語的兒子能給她帶來歡笑聲,能夠暫時驅散她心頭的陰霾,能夠給她一些寬慰。
她每天都盼望著兒子能夠盡快長大。不幸的是,就在仲尼剛滿3歲的時候,叔梁紇卻因為一場大病,不得不久臥在床,最後不幸撒手而去了,丟下了顏徵在母子。
丈夫的突然離世,讓顏徵在心中感到無比悲痛。她對這個充滿敵意的家庭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她不得不帶著兒子回到娘家居住的曲阜城。
顏徵在僅靠自己紡線織布、種糧種菜、飼養禽畜以及親友的接濟艱難地度日。這位無比堅強的女性,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聰穎懂事的兒子身上。
受母親言傳身教的深刻影響,仲尼自幼就酷愛禮儀,尤其是他對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禮儀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並且他經常做這方麵的遊戲。
公元前546年早春,一天早飯後,陽光暖暖地照著,闕裏大街上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和嘹亮的鑼鼓聲。在樂隊的後麵,跟著一隊馬車。原來,這是某位貴族要進行祭祀活動,參加祭祀的貴族們興高采烈地坐在車裏。
小仲尼趕緊跑出家門,和平民百姓一起,緊緊地跟在祭祀隊伍的後麵。穿過街巷,祭祀隊伍來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貴族們登上了祭壇。看熱鬧的布衣平民則有序地站在祭壇周圍。
供桌上放著烤熟的豬、牛、羊和油炸的雞、鴨、魚、肉等祭品。空氣裏彌漫著肉的香味兒。隻見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鄭重地宣布道:“郊祭大典開始!依規程敬祭天神、地神!”
這次郊祭大典大約進行了一個時辰,年幼的仲尼始終興致勃勃地在旁邊觀看著。
直至祭祀典禮結束了,仲尼才回到家裏。年僅6歲的仲尼仍然興趣不減,剛吃過午飯,他就在院子裏擺上一些壇壇罐罐,模仿起祭禮來。他又當“主祭官”,又當“參祭者”,一步不落地按照程序嚴格操作著。
日複一日,仲尼盡情地演習著郊外的祭禮。這一切,都被他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裏。有一天,母親顏徵在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道:“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製呀?”
仲尼瞪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製能行嗎?再說,你也不教我識字,我沒事幹呀!學禮容易,不用教,照著演習就行了。”
顏徵在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她的心中十分欣喜,就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啊!從今以後,咱家裏專為你設立學堂,你姥爺當過教書先生,我也當教書先生,娘教你讀書好嗎?”
“太好啦,太好啦!孩兒謝過母親!”仲尼說完,恭敬地給母親磕了一個頭。
由於家裏全靠母親一個人支撐著,生活十分拮據。仲尼很小就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年幼的仲尼看到母親為撫育自己成長,付出了太多的辛勞和汗水。他在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禮製,不讓母親失望。
仲尼很小就知道體貼母親,他經常搶著幫母親幹些力所能及的活,挑水、打柴、種菜、放牧等,凡是他自己能夠幹的活,他都搶著幹。他用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以減輕母親的負擔,以此撫慰母親孤苦的心靈。
後來,長大成人的孔子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也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曆有著密切的關係。
仲尼的母親體弱多病,常常臥病在床不能起身。每次母親病倒,仲尼都盡心地服侍左右。要是母親病情嚴重時,仲尼常常衣不解帶地陪伴著母親。
虛心好學的小仲尼
公元前546年,六歲的仲尼在家裏跟母親學識字。
一天早晨,顏徵在將刻有漢字的竹簡放在桌子上,對兒子說:“丘兒,這是娘給你準備的一個月的課程,一月之內,你要學會這三百多個字。”
“娘說的話,兒記下了,娘快教兒識字吧!”仲尼手舞足蹈地說。
顏徵在開始教兒子識字:“天、地、太、平”,仲尼逐一讀、講、寫,全神貫注,學會幾個字之後,便催促著母親再往下教。
顏徵在說:“光會讀會講還不行,還要會刻寫。”
仲尼立即把學過的字刻寫給母親看。隻用了6天的工夫,仲尼就把三百多個字學會了。
那時,社會的階級製度劃分得很嚴格。諸侯之下是卿,卿之下是大夫,大夫之下是士,這些人統統屬於上流社會。在士下麵是一般的農、工、商人,再下麵便是奴隸了。
仲尼是屬於士的階級。士以上各階級的子女,到了十三歲起便開始入學。
那時的學校很簡陋,教師都是由村落的長老來擔任,隻是將《詩》、《書》、《禮》、《樂》概略地介紹一番。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此外,就是對待長輩的揖讓進退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
仲尼也同一般的孩子一樣,隻是乖乖地坐在那裏聽老師講課,但過了兩年之後,他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
以前,仲尼隻是聽講,從不發問,而現在卻自動提出問題請求別人解答。他常常對老師、對母親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對任何一件事隻要有疑問,他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老師和母親有時也難免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偏僻鄉村的教育,已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望。於是,母子倆便一同搬到魯國的曲阜去住,仲尼就進了當地的學校。
仲尼這時候的學習態度,簡單地說,就是“尚古”,也就是“崇尚古製”。“古”,是指古代的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時代的政治和文化。這些帝王都仁慈賢明,他們在位時國內的政治都安定而修明,為民造福。可是,到了仲尼那個時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原來,在周天子支配下的各國諸侯,互相爭權奪利,紛紛與王室脫離關係,宣告獨立,過去的修明政治如今已被搞得混亂不堪。魯國是東方的小國,勢弱力小,隨時有遭受他國兼並的危險。再加上國內權臣們的鉤心鬥角,形勢更加紛亂。
仲尼目睹這種情形,不免懷念起古代的修明政治和安定的生活,因而對古代的文化和古時候聖人的言行如《詩》、《書》、《禮》、《樂》等,都很細心地去探究。
仲尼在十五歲前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些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由於家境貧寒,仲尼沒有條件進入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隻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了。
仲尼後來回憶說,我十五歲就立誌向學了,從那時起就下功夫學習了《詩》、《書》等典籍。
《詩》是周朝民間的裏巷歌謠和朝廟的樂章。《詩》的綺麗、優雅、豐潤和悠閑,一切都是在歌頌古時周朝時期的盛況。仲尼曾在曲阜看到有由遙遠的周朝派遣來的盲人樂團,便隨著音樂的伴奏學起《詩》來。
《書》是以記錄三代時的典謨訓誥為主。如要明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修明政治的施行情形,讀這書是最為方便的。
對於《禮》,仲尼更為熱衷。在曲阜,有司掌禮節的禮官,仲尼曾向他們請教過各種禮儀。
《樂》是五聲八音的總名。仲尼後來曾學樂於萇弘。
《詩》、《書》、《禮》、《樂》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所整理的。再說,魯國就是周公旦的封國,所以,仲尼當然是很仰慕他的。
母親的精心教育、家庭的深遠影響,使年輕的仲尼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一個士人必須精通的禮、樂、射、禦、書、數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進太廟時遇見什麼問什麼,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求知欲望。
仲尼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並且非常熱衷於政治。他從小就樹立了自己的遠大理想,決心步入仕途,中興家業,出人頭地。
從小仰慕有政見的人
仲尼對周公非常仰慕,以至於在夢中見到了周公。
這位深受仲尼尊敬的周公是對父親周文王最孝順的一個。武王即位後,他幫助武王治理天下;征伐殷紂王的時候,他協助武王攻入了紂王的宮殿;紂王死後,周公把紂王的罪狀向百姓們宣布。因為周公對國家的功勞很大,所以接著就把魯國分封給他。
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嫉妒周公的地位,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是偽君子,表麵上說得很好聽,其實,不久他就要篡奪成王的王位了。”
當然,周公是根本就沒有這種想法的。
周公曾經對太公望說:“不管別人怎樣冷嘲熱諷,我都必須協助成王攝政,因為周朝這時候最需要政治安定,不然的話,各地隨時都有發生叛變的可能。
“要是天下大亂,我哪還有臉去拜見祖先?曆代祖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奮鬥,好不容易才建立起這番王業。武王不幸早逝,成王年紀還小,目前,維護王業的重任我當然是責無旁貸的。”
管叔和蔡叔散布謠言後,見周公不理睬,就挾持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帶兵征伐,很快就把叛軍打敗了,殺掉管叔,放逐蔡叔,在兩年之內,叛亂完全平息。
成王即王位後第七年的年初,經過一番實地勘察後,選定洛陽作為東都。這時候成王已經是個懂事的青年了。於是,周公就把政事交給成王,由他自己去治理。
周公把國家政事交還給成王以後,還有些人造出不少的謠言,向成王告密。周公也很明白,成王聽了這些無中生有的讒言後難免會產生疑慮,所以,他不得不逃到楚國去。
周公出走以後,成王偶然發現了一枚竹簡。上麵寫著周公的名字,是這樣寫的:“幼王年紀輕,不大懂事。假使有冒犯神靈的地方,也請不必責怪他,應該負責的是代理攝政的我。我誠心祈禱,請讓幼王恢複健康。”
這是成王年幼患病時,周公向神禱告的字句。成王看了這張字條之後,才知道周公對他是一片真誠,恍然大悟地說:“我不該聽信謠言,我真對不起周公。”
他立刻打發人去請周公回來,向他道歉。
周公又曾做了兩篇文章,獻給成王,奉勸他勤修政事。其中一篇寫道:
以前,從商湯到殷帝乙,即紂王的父親,曆代的皇帝都善於祭神、明德,順從天神的意誌。到了紂王的時候,就把這種事給敗壞了,自絕於天,結怨於民。對於這樣暴虐無道的帝王,人民是可以起來把他滅掉的。到了周朝,都是賢能的帝王。文王常常是廢寢忘食地勤於政事,所以,他在位五十年之久,而王業隆盛。
同母親一起住在曲阜郊外的小房子裏的仲尼,常常在睡覺時夢見周公。
有一次,仲尼在夢中喃喃自語,把母親給驚醒了。
母親問他:“仲尼,怎麼了?”
“沒什麼,把您給吵醒了,對不起!”
“你的夢語使我吃了一驚。”
“我剛才正在做夢哩!”
“做什麼夢?”
“我夢見周公了。”
“噢!周公他跟你講話了沒有?”
“嗯!周公的馬車走過來的時候,我就跪在路旁。他看見了我,微微地對我一笑,就跟我講起話來。”
“他說什麼?”
“他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我說出名字之後,他很慈愛地笑著說:‘你好像很知道用功讀書,希望你要努力堅持到底。’”
“喲!”母親有點驚異地笑了起來。
仲尼接著又說:“我太高興了,高興得在馬車走過後,不禁哭了出來。”
“原來如此,那太好了,能夠在夢裏見到周公,是很難得的呀!”母親說。
每次夢見周公後,仲尼總是久久不能入睡。
仲尼敬仰周公,經常到魯國各地考察學習,遇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虛心向他人求教,這使他獲得了大量知識。
求知欲望非常強烈
公元前542年,十歲的仲尼跟隨母親來到了外公家,開始了在外祖父家裏的讀書生活。
第一天上課,母親也在場。外祖父顏襄說:“按外孫的功底,該授‘六藝’了。‘六藝’包括禮、樂、書、數、射、禦六科。我多年講授禮、樂、書、數,對這四科還算是通曉,但對射、禦兩科,雖然知道一些知識,但沒練習過射箭,也沒駕馭過車輛。”
仲尼說:“請外公先給我講一講‘六藝’的含義吧!然後再細細地學。至於射箭、駕馭車輛方麵的本領,我可以另找機會學習。”
顏徵在對兒子說:“你外公學識豐富,你要專心學習,不要急於求成,隻要循序漸進,必能成才。”
顏襄說:“外孫急於求知,這本是好事嘛!”
顏襄端起茶碗,喝了兩口茶,開始講解“六藝”的含義。
仲尼聽完,驚訝地說:“外公如此博學,真神人也!知識如江河湖海,無窮無盡呀!丘定孜孜以求之。”
日複一日,外公講授不倦,仲尼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學習著。
四年之後,顏襄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所掌握的豐富知識教給了外孫。仲尼對所學的“六藝”等書本知識做到了熟背和明義,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並且,已開始攻讀《詩》這門課程了。
仲尼向外公顏襄學習“書”時,在掌握六種造字和用字之法的基礎上,刻苦練習刻字。
顏襄指導外孫說:“刻字應按方書刻,方中有圓,筆畫講究輕重頓挫,一筆不苟,橫豎有別,嚴整中有變化,清勁中含靈氣,力求寫得秀朗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