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舊金山(1 / 3)

走出舊金山

所謂女性美,乃由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鄧肯

生來具有舞蹈天賦

1877年5月26日,伊莎多拉·鄧肯出生於美國西部的舊金山。

舊金山坐落在落基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這裏聚集了大量的新大陸移民,德意誌、愛爾蘭、法蘭西等各種血統的移民以及非洲的難民、亞洲的勞工,占據了城市80%的人口。

各種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和生活方式,在這裏交雜、融合,使得城市的人文關係和社會思潮異常活躍。

鄧肯的母親是一位擁有愛爾蘭血統的移民音樂家,靠給貴族家庭做音樂教師為生。她每天的音樂教程使得鄧肯在媽媽的肚子裏就和音樂打上了交道。

可以說,鄧肯的性格在娘胎裏就定了,她在娘胎裏便開始跳舞。肚子裏的鄧肯一聽到音樂,就把媽媽的肚子踢得凸凸凹凹,這讓媽媽經常痛苦地對旁人說:“哦!我的這個孩子一定很不正常,也許,我會生下一個怪物。”

她一生下來,似乎就開始手舞足蹈。母親此時不由得大叫:“瞧!我沒說錯吧,這孩子是個瘋子。”

後來,小鄧肯就成了全家和朋友們的笑料:他們給她穿上衣服,放在桌子上,然後演奏音樂曲子,於是她便隨著舞起來。

不幸的是,小鄧肯還在繈褓中時,父親和母親便離了婚。鄧肯和一個姐姐、兩個哥哥與母親生活在一起。

漸漸長大的小鄧肯發現自己沒有爸爸,一次,她好奇地問姨媽:“我為什麼沒有父親?”

姨媽回答說:“你曾經有過。但他後來變成了惡魔,他毀了你母親的一生。”

從此以後,小鄧肯總是把自己的父親想象成圖畫書中有角有尾巴的惡魔。當別的孩子談到他們父親的時候,她則一聲不吭。

這個家庭是非常貧困的。當她5歲的時候,住在唐人街第23街的一所小房子裏,因為沒有錢付房租,無法再住下去了,隻好搬到了第17街,但很快他們的錢又無法支付房租了,怎麼懇求房東也不寬限他們,一家人又隻好搬到第22街,可是又沒有住多久,就又搬到了第10街。鄧肯幼年時一直過著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

鄧肯的母親是一位天主教徒,有著極其堅強的毅力、博大的愛心和對目標的執著追求,而現在,她獨自帶著4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

為了孩子們都能夠生活得很好,母親經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於是,鄧肯和哥哥姐姐們的童年過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

鄧肯看到,那些富家子弟們雖然每天都穿得漂漂亮亮,但是由保姆和家庭老師寸步不離地伺候著真是悲哀極了,因為她覺得,他們沒有自己過得自由自在。

多年以後,鄧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覺得童年自由的生活是她最初舞蹈的靈感來源,她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因為我創作的舞蹈都是表現自由的,而我童年的生活就是無拘無束、放縱不羈的。

我的母親、姨媽、姐姐和哥哥們,從來沒有對我說“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而別的孩子呢?卻因為了各種“不許”而帶來了童年的苦難。

在童年這段自由的日子裏,鄧肯最喜歡和姐姐一起去海灘玩。她凝望著起伏的海浪,還有長尾巴魚偶爾躍出海麵,騰挪躥躍,這神秘的潮汐,洋溢出了生命的氣息。

從這時起,鄧肯自己悟到了關於運動、舞蹈的最初的觀念。

鄧肯卓越的舞蹈天才是與生俱來的,從一開始,她就在她的舞蹈中追求動作的自由、身體的舒展。

在海灘上,她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她的手臂、軀體在陽光的召喚和濤聲的指引下,開始了舞動。她仿佛一縷陽光,用金色的翅膀拍打著雲朵;她仿佛一朵浪花,融入宇宙的旋律。所有的夢想都順從自然的旨意。美是天使,自然是上帝。

鄧肯的舞蹈中充滿著對自由的向往,在浪潮最激蕩的一刹那,鄧肯奮力騰空,雙膝猛然收縮,跪倒在海水中,兩臂高舉向天。奔湧的浪花一哄而上,簇擁在她周圍。鄧肯感覺自己就好像變成了在海中誕生的女神維納斯。

由於鄧肯擁有上天賦予的舞蹈才能,當她還不到6歲時,她的舞蹈天才就顯露出來了。

有一天,母親回家發現鄧肯召集了六七個街上的孩子,他們很小,還不會走路。鄧肯讓他們坐在自己麵前的地板上,教他們揮動手臂。

母親走過去問她在做什麼?鄧肯認真地回答說這是自己辦的舞蹈學校。母親覺得很有趣,就坐在鋼琴前麵為她彈奏樂曲。後來,這個“學校”繼續辦了下去,而且大受歡迎。

鄰居的小姑娘們都來了,他們的父母給小鄧肯一點兒錢,讓她教她們。於是,鄧肯成了世界上年齡最小的“舞蹈教師”。鄧肯感到很自豪,她能為母親分憂解難了。

唐人街上熙熙攘攘,走來走去的都是黃皮膚黑頭發的東方人,兩邊都是絲綢、油鹽、稻米等小商品店和一些當鋪。在這裏,氤氳著一種古老文明所賦予的堅忍與寧靜,這裏的人處事泰然,待人誠懇。

有很長一段時間,小鄧肯都喜歡去唐人街轉轉,這時的她留著一頭金發,愛穿一雙爛布鞋,她長得瘦瘦的,以至於身上的白色長袍顯得非常寬大。有時,她會在頭發上別一個很舊的發簪,讓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有錢人家的子女。

小鄧肯每次走過唐人街,街坊們都要稍稍停下手中的活計,看一眼這個哪怕把她塞進髒亂的地方,也不會對她的氣質改變多少的非常漂亮的小姑娘。

小鄧肯總是去街北的一家絲綢店,望著櫥窗裏的幾塊中國刺繡。

去看的次數多了,那位慈藹的中年女店老板,終於走過來問小鄧肯:“小妹妹,你想買嗎?”

小鄧肯說:“非常想,但我買不起,所以隻好天天來看。”

婦人無奈地一笑,又招呼別的顧客去了。直到顧客全走光了,而且快到了打烊的時間,她發現小鄧肯竟然還趴在櫥窗上看著那些刺繡。

老板看見她可愛的樣子,便問:“小姑娘,你叫什麼名字?”

“伊莎多拉·鄧肯。”

“看得出你真是很喜歡它們。你選一幅吧!”

“不要,看看也好的。我沒有錢。”

“你幾歲了?”

“下個月就滿7歲。”

“多乖的孩子,這樣吧,阿姨送你一幅做生日禮物,你選吧!”

小鄧肯的臉上漾開了笑的漣漪,甜甜的,散發著童真的芬芳。她的手指著其中的一幅:“阿姨,我就要那幅,幾條金魚在水中快樂地嬉戲、追逐,我甚至聽得見它們的笑聲呢!”

“好的,就這幅了,送給你好了。”

“不,我不能白拿您的。我會跳舞,我跳個舞給您看,好嗎?”

“好哇,太好了!”

小鄧肯就在櫃台前的一小片空地上擺開了架勢。她一隻手伸向前方,另一隻手別在身後,腦袋倚著手臂,定一定神。

突然,一個俯衝,好像是躍入碧濤,她的整個身體像一條小魚兒,時而穿花繞石,擺尾暢遊,時而露出水麵,躊躇四顧。多神氣啊!

小鄧肯收回最後一個姿勢,隻見店鋪門口已經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了。她害羞起來,趕緊從老板那裏拿了刺繡,在人群中找了一條縫鑽了出去。

倔強不屈的小學生

7歲時,小鄧肯終於走進了學校。開學的第一天,老師布置學生們寫一篇作文,介紹各自的家庭,寫完就念給她聽。

鄧肯把她的生活情況照實寫了下來,然後念給老師聽。但沒完沒了的“搬家”,讓老師聽煩了,她拍案而起,罵鄧肯是搗蛋鬼,故意用惡作劇耍弄老師,並把鄧肯送到了校長麵前。

校長冷冰冰地說道:“叫她母親來領人。”

鄧肯的母親來了。當她讀著女兒的這篇作文時,忍不住痛哭失聲,她告訴校長和老師:“我發誓,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真話。我們就是這樣流浪的。”

這時,全家住在三樓的兩間四壁空空的房間裏。有一天,鄧肯聽見前門鈴聲響,到前廳開了門。

來人是一個相貌端正、頭戴禮帽的紳士。他說:“請問,鄧肯太太家在哪兒住?”

小鄧肯回答:“我就是鄧肯太太的小女兒。”

那位陌生紳士突然把小鄧肯抱在懷裏,淚流滿麵,不斷地吻她說:“這就是我的翹鼻子公主嗎?”

小鄧肯非常驚訝,睜大了眼睛看著他問:“你是誰?”

陌生人流著淚回答:“親愛的寶貝,我是你的爸爸呀!”

鄧肯一聽,一下子心花怒放,連忙跑進屋去,告訴母親:“媽媽,這下好了。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

母親猛地站起身來,臉色慘白,全身發抖。她像生怕被別人抓住一樣撲進隔壁房間,猛地反鎖上了房門,歇斯底裏地叫喊道:“叫他走開,叫他走開!”

鄧肯從狂喜到驚慌再到恐懼,但她馬上冷靜下來,走到前廳,很有禮貌地對爸爸說:“很抱歉,家裏人不太舒服,請您改天再來。”

後來,爸爸又來了好幾回。但他再沒要求見其他人,隻是帶著鄧肯一起出去玩,買冰激淩和點心給她吃。

鄧肯漸漸了解到,爸爸是一個詩人,他非常漂亮而且富有。讓他變心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女詩人艾娜·庫爾勃利絲,她在一所公共圖書館當管理員。爸爸帶鄧肯去過那裏。

有一段時間,爸爸沒來看鄧肯。鄧肯著急地去詢問艾娜。艾娜說:“他破產了,不知道去了哪裏,我也在到處找他呢!你爸爸這人就是太倔,誰也拗不過他。”

鄧肯後來再也沒有見過爸爸。

鄧肯慢慢長大,已經10歲了。在性格堅強的母親的影響下,鄧肯也養成了倔強不屈的個性。

這年聖誕節的時候,學校召開盛大的聯歡會。老師給班裏的學生們分發糖果和蛋糕,並對孩子們大聲說:“孩子們,瞧,聖誕老人給你們帶什麼來了?”

小鄧肯立即站出來,嚴肅地回答:“我不相信你所說的,我不相信什麼聖誕老人。”

老師聽了很不高興,厲聲說:“隻有相信聖誕老人的小孩兒才有糖果!”

小鄧肯轉身,麵向全班同學,激動地說:“我們不能相信謊言。我媽媽告訴我,她太窮,當不了聖誕老人。隻有那些有錢的媽媽,才能裝扮聖誕老人,送禮物哄她們的孩子。而我媽媽一個子兒都沒有,除了4個孩子。”

班上立刻喧嘩起來,孩子們都嚷著“不要糖果”“不要假聖誕老人”!

老師非常惱怒,她惡狠狠地揪住小鄧肯,使勁把她往下按,強迫她跪在地板上。鄧肯咬緊牙,將全身的力量灌注到兩腿,死不屈膝。老師氣急敗壞,隻好讓她站到牆角上去。

鄧肯不停地轉過身來喊著:“沒有聖誕老人!”

最後老師沒有辦法,竟然開除了鄧肯。

鄧肯昂著頭走出了校門,她在回家的路上仍不停地喊著:“沒有聖誕老人!”

她一點也不後悔,她說的是真話。何況,她早就討厭課堂裏的冷板凳了。回到家,鄧肯一五一十地向母親彙報。

貧困和屈辱,已使得母親從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成了一名徹底的無神論者。她的宗教情感,慢慢地轉化成另一種能量,與命運抗爭,教子女成人。

母親拉著小女兒的手說:“孩子,你說得對,沒有聖誕老人,也沒有上帝。隻有你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才能幫助你。”

自從離開學校之後,小鄧肯就一直在母親的親自教育下成長。鄧肯的母親本來就是一名家庭音樂老師,這使得鄧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

鄧肯的母親白天出去教課,晚上,母親給她的4個子女彈貝多芬、舒曼、莫紮特、肖邦的曲子,或者朗誦莎士比亞、雪萊、拜倫、濟慈的作品。

白天,鄧肯一個人悄悄地去庫爾勃利絲的圖書館,貪婪地攻讀荷馬、狄更斯、薩克雷的全部著作。最讓她不忍釋卷的是惠特曼的詩,那充滿激情的句子深深地打動了她,她一不小心就忘乎所以地在座位上念出聲來:

我輕鬆愉快地走上大路,

我健康,我自由,

整個世界展開在我麵前,

漫長的黃土道路可引我到想去的地方。

從此我不再希求幸福,

我自己便是幸福,

從此我不再啜泣,

不再躕跽,也不要求什麼,

消除了家中的嗔怨,放下書本,

停止苛酷的非難,我強壯而滿足地走在大路上。

地球,有它就夠了,

我不要求星星們更和我接近,

我知道它們所在的地位很適宜,

我知道它們能夠滿足屬於它們的一切。

鄧肯10歲的時候,來學跳舞的小姑娘越來越多了。她對母親說自己已經會掙錢了,這比上學重要得多,上學隻會浪費時間。她把頭發梳攏,盤在頭頂上,自稱16歲。

就外表來說,她的個子很高,誰聽了都會相信。她的姐姐伊麗莎白是由姥姥撫養大的,後來也和他們住在一起,教這些班的舞蹈。需要她們的人越來越多,舊金山許多有錢人家都請她們去教舞蹈了。

鄧肯的哥哥奧古斯丁極為喜愛戲劇,他率領弟妹們成立了一個小劇院,這個小小的劇院越辦越好,在鄰裏中受到熱烈的讚譽,因此,他們就想到海濱去巡回演出。

鄧肯跳舞,奧古斯丁朗讀詩歌,然後合演一出喜劇,伊麗莎白和雷蒙德也扮演了角色。盡管鄧肯當時才10來歲,其餘的孩子也不過十幾歲,他們遍及聖克拉拉、聖羅莎、聖巴巴拉等海濱地區的巡回演出卻非常成功。

鄧肯的叛逆性格,使她一向反對傳統舞蹈諸多規則的約束,向往自由,她的舞蹈充盈著張揚的個性,表現著一種純粹源於自然的美。

她們的舞蹈學校一天天擴大,偶爾也有大學生來報名學習,於是也就教一些“社交舞”。

鄧肯雖然還是個小孩子,但她時時表現出對現實社會極為強烈的叛逆,她也是家裏最勇敢的,每當家裏已經快要斷了糧食的時候,她總會主動地到肉店去,向老板努力擺明道理,並用言語打動老板送她一些小塊羊肉。有時,她還要到麵包店去,費盡心機使老板賒給她一些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