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擁有自信 ——你就擁有一切(1 / 3)

第一章 擁有自信 ——你就擁有一切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還未找到,不要放棄、不要悲觀、更不要自暴自棄,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肯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綠洲,這就是自信。

保持自信:遠離虛榮是成功的要素

進入青春期,我們的身體急速發育,當我們長到十四五歲時,很可能長得人高馬大,身高甚至超過父母。但盡管如此,我們的心智卻尚未成熟,在心理上的發育大大滯後於生理發育,我們的內心還很幼稚,對自己的言行任意放縱,很多道理都懂得,就是說到做不到,自控力較差。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麵臨著各種青春問題:身體的困惑、心裏的疑惑、學習的壓力、人際交往的煩惱、父母的不理解等。麵對這些問題,我們焦慮、緊張、厭煩、絕望、多愁善感、情緒低落、筋疲力盡,如此種種,產生了一係列的心理問題。

可惜,這些問題我們的父母不知道,我們自己也不懂,隨著矛盾越積越深,導致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挫折的打擊,體會痛楚的感覺,讓自己的知覺漸漸麻木,讓自己夢想的翅膀慢慢萎縮。這時,如果我們能夠從各方麵來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那麼,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或者說根本就不成問題。

事實上,古今中外,凡是對人類社會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不管他們是在政界、藝術界還是科學界、商界,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青少年也應該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充滿信心。

自信心是指對自己和自己能力的信任。培養自信心的過程是不斷地超越自己,產生一種來源於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的過程。自信心是打開一個人生命潛能大門的鑰匙。沒有自信心,就無法開發人的潛能,更不要談成功了。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自己的自信心。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長知識或訓練自己的技能上,而忽略了對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這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錯誤做法。

因此,每個青少年必須明白,我們不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做何種偉大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是一個有尊嚴和自信的人。

樹立和保持自信首先要做的就是褪去自己虛榮的外衣,呈現一個真實的自我。所謂虛榮,就是一個人用一些外在的、表麵的榮譽來提高自己的價值,彌補自己內在的不足的行為。愛慕虛榮的人往往通過這種行為來贏得別人或者社會的認同和尊重。虛榮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吳萍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但是卻不怎麼招同學們喜歡,因為大家認為她太愛慕虛榮了。

吳萍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沒有什麼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她總是羞於承認這一點。在同學麵前她總愛吹噓自己有個親戚是什麼局長,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幾乎閉口不提,有時甚至會表現出一種厭煩的情緒。同學問她原因,她卻借口說跟父母有代溝。

吳萍總是這樣貪圖虛榮,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怎麼喜愛她了。

我們通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吳萍之所以貪圖虛榮,其實是源於內心深處的自卑。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具有虛榮心,虛榮心理的產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有著強烈自卑感的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一種結果。這些人為了緩解或擺脫內心存在的自慚形穢的焦慮和壓力,試圖采用各種自我心理調適的方式。這種方式包含那些通過外在的榮耀來彌補自己所謂的不足,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從而贏得尊重等行為。虛榮心便由此產生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人往往由於極度自卑而變得極度虛榮。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隻追求麵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最後造成危害。在強烈的虛榮心支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虛榮心是要不得的,我們青少年應當克服虛榮的心理障礙。

通常情況下,虛榮心的產生和人的某些心理需要有關。一旦人的某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通過某些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比如,有些人家裏窮,反倒吹噓自己家裏多麼富裕;有些人明明辦不到某件事情,卻吹噓自己有多大能力;更有甚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觸犯了法律。他們之所以如此虛榮,都源於對自己的極度不自信。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會因為貧窮而感到羞恥;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會因為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難堪;一個充滿自信心的人不會因為別人一句批評的話而感到憤怒。相反,他會發奮努力自強起來,他會努力地提高自己,鍛煉自己,增強自己的能力,會認真地分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人無完人,沒有人天生就是天才,沒有人天生就不犯任何錯誤,況且犯錯誤也不能證明他什麼都不行,都不如別人。

也許我們的“弱勢”在別人眼裏並不算什麼,那我們自己何必把它無限放大呢?所以我們青少年如果能正視自身的不足,保持自信,付諸行動去改變,並且善於發現自身的長處,揚長避短,我們同樣可以很優秀。大可不必為了掩飾自己的某些不足而自吹自擂,給自己穿上虛榮的外衣。

因此,無論怎樣,一個青少年隻要保持自信,自強不息,就是優秀的。在任何時候,自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隻要我們擁有健全的心理,那麼對自己所追求、所喜愛的事物,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發掘自己的潛力,不懈地追求,就能用自己的優勢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特長,樹立起自信心,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自我減壓:善於把壓力變成動力

在知識時代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家長意識到了學習知識的必要性,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青少年往往承載著父母過多的期望,這使得青少年的身心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小剛是家裏的獨生子。爸爸媽媽視他如掌上明珠,而且他身上肩負著父母的無限希望。父母希望他在各方麵都非常出色,所以為他設定了很高的標準。除了在學校裏進行正常的學習外,他還要在業餘時間練習拉小提琴、練體操以及參加其他課外興趣班。

但是小剛並不喜歡這樣,他每次去練琴,都如坐針氈,在學校裏學習時,也是精神不集中,上課時間昏昏欲睡,下課也不怎麼跟朋友玩。

更奇怪的是:他極為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別人略有微詞,他就會情緒低落。而且在行動上,也常常會有神經質的舉止。他不像其他同齡人,愛說愛笑,愛打鬧,而是一直表現得很內向,很聽話,內心像是備受壓抑,他的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這讓他的父母更加著急、甚至苛刻……

從表麵上看,小剛聽話,努力,但是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他是個在父母壓力下無法喘息的孩子,這在他的種種異常行為中有所表現。這種情況是小剛的父母對他的過高期望值所造成的,進而破壞了他的正常發展。所以在這種高壓力和不合理的定位下,他失去了一個青少年所應該享有的天真和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過高的期望值給我們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危害。

作為青少年,在這種高負荷的精神壓力下,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減壓,才能保持一顆鬥誌昂揚的心,永遠不讓灰心喪氣來感染自己。縱觀曆史,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逐而賦《離騷》,孫臏獲髕刑而修《兵法》,司馬遷處逆境而著《史記》,這些無一不是壓力鑄成的!所以青少年要學會麵對壓力,學會以良好的心態去麵對壓力。隻有擁有樂觀自信的心態,才能爭取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長需要很多的動力,但同時也需要壓力。因為隻有壓力,才會有向前的一個推動力。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般情況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受了很多的壓力,所以才盡早成熟。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青少年所麵對的壓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解決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成功的人看待壓力是將它作為前進的動力,大多失敗者就沒有這樣對待它。“壓力是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如果人經常處在安逸的環境中,就無法激發出自身的潛能,隻有在一定的壓力下才有了向成功迸發的動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羊每天醒來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一定要比獅子跑得更快,這樣我才有生存的空間。可是獅子醒來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須要比跑得最慢的羊快,否則我就會餓死。所以,生存的壓力,把羊訓練成了“奔跑健將”,使獅子成為了“草原獵手”。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青少年沒有麵對死亡的生存壓力。但是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卻依然存在。正是這些壓力激發了我們的鬥誌,促使我們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我。麵對壓力,驚慌失措、消極悲觀是不可取的,而應該總結經驗,化壓力為動力,化悲痛為力量。這樣才能戰勝挫折,走出困境,不斷完善自我,使人生更加美妙和精彩。

坦然麵對:高高豎起自信的旗幟

在當今的校園裏,有些青少年總是以富為榮,以貧為恥,家庭富裕的孩子因其家境好而趾高氣揚,自覺高人一等,家庭貧困的孩子因其家境苦而自慚形穢,自覺矮人一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這導致了一些悲劇的發生,一些貧困的青少年因嚴重的自卑心理而走上歧途,甚至進了少管所。但我們青少年應該正視這種現象:奮鬥的人生中沒有貴賤,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人生的富貴和貧賤。

1.不要因為家貧而自卑

在以前,一些人總認為貧窮是比較光榮的事,這種觀念並不正確,但是現在,很多人總是把貧窮看作是羞恥的事,避之猶恐不及,這顯然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貧窮果真那麼可怕嗎?不,其實貧窮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我們青少年要明白這一點,不要因為家貧而自卑。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自己家庭貧窮,總是因為貧窮而自卑,那這種心理就真會如惡魔纏身一般,讓你做什麼事兒都失魂落魄似的,失去了奮鬥的精神,也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如果換一種心態,我們能夠坦然麵對家庭貧窮的現實,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家庭貧窮是由很多客觀因素造成的,是由於社會、曆史和祖輩、父輩等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而絕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絕不需要我們去承擔什麼責任。要明白,人的出身是不能改變的,但是,隻要有信心,我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與有些家庭條件好、生活富裕的同學相比,我們不需要自卑,完全可以抬起頭來,毫無愧色地跟他們比肩而立。因為跟他們相比,我們毫不遜色,甚至比他們更優秀。上學是為了求取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培養品德,不是來學校擺闊的,更何況,“窮”和“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隻要相信自己,努力奮鬥,就可以變得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