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方法與藝術 ——以退為進:會讓步是明智選擇(1 / 3)

以退為進:會讓步是明智選擇

我們一般都認為退縮是弱者的行為,前進是強者的行為。事實並非都是這樣,很多時候,前進隻是蠻幹,而退縮卻是另外一種前進,是一種為未來著想的方法。

俗話說,世事如棋。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競爭和對抗,每個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都如同在一張隱形的棋盤上布一個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製,人人爭贏,才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

我們要學會“退”,退是為了進,它是進攻的第一步,待時機成熟,便可以以退為進,從而獲得成功。人,確實是應當敢於拚搏,但這個拚搏是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礎上的。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隻會是以卵擊石,白白葬送自己,這是莽夫的行為。

有一位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在爬上6400米的高度時,他漸感體力不支,停了下來,與隊友打個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

事後有人為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再攀點高度,就可以跨過6500米的死亡線啦!

他回答得很幹脆:“不,我很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都不感到遺憾。”

聰明之人,會懂得知難而退,懂得怎樣去拚搏。正如故事中的這位登山運動員那樣,該退的時候就毫無遺憾地退下來,而並不害怕別人會笑話自己。

電視節目《開心辭典》中曾有這樣一幕:

一青年在答題台上答題,她懷孕的妻子在觀眾席上靜靜地等待著他勝利的佳音。然而當他順利闖過三關時卻選擇了放棄。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因為選手對主持人的“繼續嗎”的回答總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堅定地說出“停止”兩字。

正當觀眾的那些冷嘲熱諷朝他潑去時,卻被他在主持人麵前的回答征服了。

主持人問:“如果你的孩子將來問你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麼回答?”

“有些事情並不一定要到達終點,停止可能獲得的更多。”

“那如果你的孩子隻考了80分就不上進了,你怎麼教育他?”

“我會說:‘你若盡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並不一定要走到最輝煌的頂峰,關鍵是要享受走的過程。’”就是他的這兩次回答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得到了來自觀眾心靈最深處的敬佩。

其實,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如此。倘若爬山,累了就應該停下來,先享受一下千層綠浪的清幽,感受一下另類的幸福,再繼續攀登,那“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也許就油然而生了,那種豪情壯誌也體會到了。但如果累了還要逞強繼續攀登,那到達山頂就更困難了,說不定還會讓你因過累而傷害自己。

到那時,與其耗盡力氣向看不到終點的山峰走去,倒不如懷著一份輕鬆閑適的心情,低下頭,後退一步,觀賞一會兒身後的風景。

努力拚搏固然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然而這世上有太多的事是人力所不能控的,無謂的努力還不如暫時的放棄,說不定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許你能從此得到更多美麗的事物。

但是,這一歇,並不是停滯不前,而是為了養精蓄銳,更好地向前;也不是一味妥協,而是理智的忍讓,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更不是無條件的放棄,而是有意的迂回,為了更堅定的站立。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落葉離開枝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燦爛;蠟炬燃燒自己的軀體,是為了擁有一世的光明。

在人生的旅程之中,有太多的誘惑,不懂得放棄,隻能在誘惑的漩渦中消沉;有太多的欲望與奢求,不懂得放棄就在人生的軌道之中失去方向;有太多的享受,不懂得放棄,隻能沉浸在短暫的享受之中。

人們常常把追求的目光盯在遙不可及的遠方,而對近在咫尺的寶藏卻視而不見,寧願曆盡千辛萬苦去尋找虛無縹緲的成功,也不願意看見身邊唾手可得的財富。幻想再美也隻是幻想,有時隻有放棄才是一種理智的體現!

鋸子若一直向前,就會有到頭的時刻,適時退回鋸子才能再次發力;弓始終繃緊,會有拉斷的時候,適時將弦放鬆,才能讓箭快速離弦。

成功人生不在於一時的得失,因為“拳頭收回來,打出去才更有力量”!退不是放棄的借口,不是認輸的理由,更不是成功後的滿足。能以退為進者,才能真正走上成功路。

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正如有人所說:“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此之為成事之理也。”

能以退為進者才能走得更穩。在攀登珠峰的路上,麵對潛在的危險,有26人選擇向前,換來的是永遠安息於此的結局。隻有克洛普利獨自堅持返回大本營。一年後,他成功登頂,實現了隊友們已不可能完成的心願。

榮譽會衝破理智,可當弦崩斷的瞬間,箭也將應聲落地。不是所有的退都意味著放棄,有時成功也少不了冒險,但若冒的是生命之險,又怎能換得來成功?留下一串紮實的腳印,才是一段穩步向前的成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