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省與發現 ——了解自己,揚長避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隻有徹底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實現屬於自己的成功。我們應該如何認清自己呢?那就是自省。
自省是自我發現的過程,自省可以使人認識自己。每當我們犯錯時,總是先指責別人,為自己開脫,這到頭來隻會傷害自己。因為沒有自省,我們便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就會重蹈覆轍。
自知之明:了解真實的自己
隨著青少年朋友身心的不斷成長,就逐漸產生了一種“成人感”。我們渴望擺脫父母等成人的束縛,往往采取叛逆的方式,其目的不是抗拒,主要是想顯示自己的存在。因為個體獨立意識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標誌。
可事實上呢,我們在心靈深處並不能完全擺脫依賴與屈從,隻希望得到理解、支持與嗬護。因此,我們渴望獨立,但又不能擺脫依賴。
我們不再是童言無忌了,雖然心理更加豐富,但表露卻少了,不願與父母、老師交流,表現出較強的閉鎖性。這主要是隨著我們智力的提高,對事情該不該公開有了自己的理解,不願表露出來。另外,自我發現使得我們更多關注內心體驗,所以我們感到孤獨、寂寞和不被理解,從而渴望敞開心扉,希望在知心朋友麵前傾吐,希望得到同情、理解與支持。因此,此時需要封閉,但又希望開放陪伴。
青少年朋友,我們是否有此感覺呢?有時為了證明成熟,就表現出一些勇敢行為,但往往是莽撞和冒失。在處理問題時,主觀思考較少,而情緒成分較多,加上缺少經驗和知識,往往導致不良後果。但在有時,又顯得不安和怯懦。這是因為過分關注自己,當感覺缺乏經驗或麵對考驗時,就會退縮和怯懦,如羞羞答答、臉紅和不好意思等。因此,有時顯得高傲,但又帶有自卑意識。
如憑一次考試成績好就洋洋得意,不好則自認無能,從而造成情緒起伏不定。因為不能全麵、客觀、公正評價自己,總是高傲和自卑形影不離。
這些矛盾總是縈繞在我們心裏,我們是否感覺活得好辛苦呢?尤其當這些心理矛盾不被理解時,你或許會感到非常難過。這種心理矛盾現象與發展趨勢,非常不利於我們青少年心理健康發育。是啊!我們剛剛跨越無憂無慮和天真爛漫的童年,接踵而來的是許多挑戰與問題,又不能總依靠父母,隻有彷徨與思索,甚至留戀美好童年。想念童年、呼喚童年,幾乎成了我們內心的秘密。
隨著我們身體發育成熟,又萌生了很強的成人意識,一切行為都想與孩童有所區別,如愛好、交往、觀察問題等。但又留戀童年的美好,希望像從前一樣能被媽媽抱在懷裏,得到嗬護與溫暖。我們眷戀童年,但又否定童年,不得不跟童年說拜拜。因此,必須拋棄心理陰影,尋找心理方向,鑄就我們健康而成熟的心理。
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青少年是否能夠正確全麵地了解真實的自我,對於個人以後的生活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不能了解真實的自己,我們一方麵容易失去生活的力量,另一方麵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不知所措。隻有全麵、正確地了解真實的自己,一個人的個性才能得到健全良好地發展。
然而,真正認識自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經過實踐的磨煉,才能做到。這裏有一個小故事,大家來看一看,思考一下吧。
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幾個好友極力向班主任推薦我。我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正好也趁這次機會向同學們展示一下我的才華,便十分高興地參加了。我每天刻苦地練習演講詞,一遍又一遍的背著,力求完美。
到了比賽那一天,我原以為我能順利地完成演講。可沒有想到的是,在比賽時,由於我的一時緊張,我居然在演講中忘了詞。
走下演講台後,我憤怒地撕毀了自己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演講稿,大聲痛哭。這時,語文老師過來安慰我說:“這隻是一次偶然的失誤。你已經努力地付出了,雖然沒有獲獎,但這努力的過程中你有了許多收獲,這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你是優秀的,隻要你以全新的麵貌去重新認識自己,會發現自己的優點。”
不僅如此,老師還向我投來信任和鼓勵的目光,讓我當著她的麵重新演講一次。於是,我重新在老師的麵前演講起來,這一次的演講是那樣的輕鬆。演講完了,傳來老師的掌聲。我再一次看到了老師那鼓勵的目光。
在以後的日子時裏,無論遇到多少次失敗,我都會想起老師那對我充滿無限期望的眼神,於是我便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欣賞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老師說得多好,隻要付出了,就算沒有回報,也是成功的。
那一次,淚水洗涮了我心中的委屈,使我真正領悟到生活的內涵——怎樣在生活的種種困境中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讓我對青春生活充滿了向往,更堅定了我前進的目標……
在坎坷的生活經曆中,在複雜的社會境遇裏,我們要學會認識自我,認清當時環境中的自我,這是很重要的。故事中的女孩子正是認識了自我,才原諒了自己的失敗,獲得了信心和快樂。
了解自己,就是要客觀地評價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貶低自己;了解自我,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發展潛力;認識自我,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生理特點,了解自己的理想、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點。
親愛的朋友,了解自己吧!如果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需要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麵,不妨繼續向下看。
了解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生理,了解自己的健康情況,弱點和疾病,自己的容貌和身高體重,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對待自己,保留那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去掉那些惡習。
了解自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思想,了解自己的愛好和人生觀。了解自己真正想要達到什麼目標,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和調整人生的航向。
那麼,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了解自己呢?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就必須換雙眼睛看自己。青少年在了解自己的時候,一方麵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因為心理常常不能像測量自己的血壓、身高那樣有一個客觀的尺度,即使借助於心理測試,一般人也難以掌握。
另一方麵,要積極且持續地去了解自己。青少年對自己的認識往往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持續性,因而“當事者迷”的情況也就容易發生。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大家不妨借鑒一下吧。
一是察己法。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麵,也要看反麵;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
二是比較法。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法就是從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中來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自己的發展變化的一種方法。
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就會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從而找到差距,激發自己的動力;而與不如自己的人比,就會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
當然,自己與他人比較的時候,切忌單向比較,既要和比自己強的人比,也要和比自己差的人比,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們在和他人比較的時候,也要和自己對比,即“和自己賽跑”。即把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把自己的目標和現實狀況比,這樣才可以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