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比賽的賽場定在了蜀王的馬球場,原因無他,因為整個京城,隻有蜀王的馬球場有新式的蹴鞠賽場。
說到這裏,咱們必須說一說蜀王妃崔薇對大唐蹴鞠的貢獻。
彼時,蹴鞠用的皮球已經升級為空心皮球,球的外殼是用經過火烤、水揉的八片皮縫製而成的,內中有胞,充氣後拳打腳踢也不會漏氣。這樣不會漏氣、且彈力十足的皮球,讓蹴鞠有了許多種新式玩法。
但諸多玩法中,並沒有後世那種對抗式的競技比賽玩法。
彼時蹴鞠,並不是一種比賽,更多的是一種健身或是表演的項目。
比如‘一人場’,就是一個人玩蹴鞠,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除了手)去顛球,用許多高難度的動作,玩出許多花樣。
再比如‘二人場’,就是兩個顛球然後互傳,在其過程中玩出許多晃花人眼的花樣兒。
還有三人輪踢的‘三人場’,也被時下的取了個極雅致的名字,曰‘轉花枝’。
‘四人場’則是四人輪踢,又曰‘流星趕月’。
如果說上述玩法更注重健身的話,那麼以下的玩法則更注重表演。
比如七人玩兒的‘落花流水’,是指七個人站成一排,然後隔一個人傳球。
再比如九人玩的‘踢花心’,則是一人站在中間,其它八人站成圓圈,輪番朝中間的人傳球。
可以說,人越多,玩兒的花樣也越多,也更具觀賞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兩人對踢的‘白打’,就是兩個人或是多人(偶數)對戰,然後交替著相互把球傳給對方。
但不管是哪種玩法,都沒有似打馬球那般激烈的對抗式球賽。
是崔薇發明了職業蹴鞠聯賽,還規定,參賽雙方,每隊五人合作,用身體的任何部位(除了手)傳球,最後將球送進對方的球門洞。
當然,球門洞並不是崔薇的首創,彼時蹴鞠的時候,為了增加趣味性,已經有人改進了球門,由最早的六個坑洞升級為兩個門洞。
而崔薇不過是將之進行了改良。
不過還別說,讓她這麼一改進,街頭多了許多三五好友組隊蹴鞠的少年。
而今日的比賽,也是采用了崔薇製定的蹴鞠比賽製度,比如雙方參賽人數為五人,再比如比賽進行中的哪些動作是犯規,再再比如同一隊員在同一場比賽中接連犯規三次將紅牌罰下等等等等。
對此,蕭南也比較認同,畢竟作為後世穿來的一枚偽球迷,她還是更習慣現代足球的比賽規則。
而突厥學生呢,對此並無異議,在他們看來,不就是把皮球踢進對方的球門洞嘛,這對於他們而言是很簡單的事兒。
是以,當雙方隊員一起入場的時候,都是鬥誌昂揚。
李榮作為積微學院的特約教練,也跟著學生們一起入場。
首先是選定正式上場的隊員,對此,蕭南和李榮也仔細商量了一通,人員的選定破費了一番心思。
最後選出來的五名隊員,分別是盧國公幼子程處政的次子程延壽,屈突家的屈突叔成,巴陵公主的次子柴思爾,英國公家的李敬佑,護國公家的秦敏之。
五人皆是權爵家的子弟,且祖輩都是武將,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他們的祖父都曾經參與過攻打突厥的戰爭。
可以說,在高年級的三十多個學生中,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小暴力分子,其不安分程度與陳武不相上下。
許是家風如此吧,五個人的身體強壯,上馬能彎弓獵虎,下馬能揮刀砍人,小小騷年對上市井遊俠兒也絕對不含糊。
這次崔幼伯去隴右,這幾人原本也要吆喝著去,可最終因為家裏或是其它的原因,未能成行。
眼睜睜看著不如自己(至少他們這麼認為)的同窗跟著崔先生去鄯州建功立業了,他們卻隻能在學院裏死讀書,幾個人心裏早就憋著一股氣呢,如今終於有機會跟突厥人對戰,哪怕隻是小小的蹴鞠,都能讓他們熱血沸騰,幾個壞小子早就摩拳擦掌的要教訓狂妄的突厥小子!
而對麵的突厥學生也不示弱,他們的父祖雖是歸唐的將領,但骨子裏仍有著遊牧民族的彪悍,麵對他們眼中的酸腐軟弱的漢人時,不免有種與生俱來的蔑視。
或許在他們看來,男人就該縱馬馳騁,而不是像這些唐人似的撫琴賞花,活似個嬌滴滴的小娘子。
兩邊人馬心裏都有自己的驕傲,看向對方的時候,也是各不服氣,沒有當麵出言諷刺就是他們教養好了。
看台上也聚集了成百上千的觀眾,除了京城權貴,還有不少愛看熱鬧的百姓買票入場圍觀(蕭南感歎:崔薇真會抓商機)。
蕭南以及諸位家長則坐在最前麵的貴賓席,而坐在她們對麵看台貴賓席裏的是阿史那嫣一幹突厥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