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1 / 3)

章節5

河東獅吼

【釋義】河東:地名。河東的婦女很凶悍,嘲笑那裏的丈夫怕老婆。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

蘇東坡是北宋時的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王安石同一時代,因不滿於宰相王安石的某些變法措施,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黃州,他認識了一位名叫陳浥的人,兩人很談得來。陳浥很好客,朋友來了,必定熱忱招待,有時還要喊幾個歌女作陪。

可是陳浥的妻子柳氏卻很凶悍,嫉妒心很強。她丈夫喊來歌女和客人一起聽歌吟詩的時候,她就在隔壁房間用棍杖使勁敲打牆壁,並大聲叫嚷,鬧得大家不歡而散,陳浥很怕她,處處陪小心,就怕惹她發火,使自己下不了台。蘇軾就寫了一首詩笑話他:

龍丘居士亦可憐,

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龍丘居士”是喜愛佛學的陳浥為自己取的號。“談空說有”中的“空”、“有”都是佛家經常談論的話題,這句是形容陳浥常講佛論經,談到深夜。“河東”是隱喻陳浥的妻子柳氏。因為柳氏出自河東郡。“獅子吼”本是佛家用來比喻正義和威嚴的,在這兒,蘇軾一方麵用來形容柳氏像獅子似的怒吼,另一方麵,又描寫陳浥這位“居士”正在談佛時,恰巧“獅子吼”了,可謂一語雙關。“拄杖落手心茫然”則是描寫陳浥被夫人鬧得失魂落魄的樣子。

河伯為患

【釋義】河伯:河神。為患:為禍。表示水災之意。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西門豹是魏文侯時鄴縣縣令,他關心鄴縣百姓的生活。得悉這一帶人們深受“河伯娶妻”之苦(河伯為患):從前有位叫馮夷的人在河裏洗澡,溺死以後成了河伯(神),每年要娶個妻子,如果不依從他,河水立刻會泛濫成災。其實,這筆搜刮來的錢,十有七八落到三老、廷掾和祝巫們的口袋裏去了。

平時,祝巫到處串門訪戶,隻要遇見比較美貌的女孩子,他中意了,就通知這家人說:“恭喜你啦,你的孩子要嫁給河伯了。”於是逼著女孩子離開家庭,沐浴潔身以後,住到河邊臨時搭起來的“齋宮”裏。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女孩子被打扮得跟新娘一樣,然後坐到放在水麵上的床席上,浮到河中心,隨著水流慢慢浮到下遊去。床席漂過數十裏路下沉了,這位女孩子也就溺死了。因此這一帶有女孩子的家庭,都逃亡到別地去了。

西門豹聞聽此事後,覺得很奇怪,就要求人們在河伯娶妻那天,告訴他一聲,他要為新娘送親。

河伯娶妻的日子到了,四周人山人海,最受人注目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巫女,她背後還帶了10個女徒弟,個個打扮得跟神女一樣。

西門豹對老巫女說:“河伯娶妻是件大事呀!讓我先看看新娘夠不夠標準?”

大家把新娘從“齋宮”引出來,西門豹見了,皺皺眉頭說:“糟透了,這女孩子做河伯的妻子一定會惹河伯生氣的!不行,我看還是請大巫婆到河伯麵前去講講清楚,等我們找到合適的隔幾天再出嫁。”沒等老巫女回答,立刻由邊上的衛士把她抱起來,投到河裏去了。

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這個老糊塗,去了這麼久還沒回來,叫她的徒弟去催一聲。”立刻又把一個老巫女的徒弟投到河裏去了。過了一會,還不見有人回到河上來,又投了一個徒弟到河裏去。連續投了三個,西門豹說:“我看得麻煩三老一下,到河伯那裏替我們說句話吧。”於是三老也被投到河裏去了。隨後,他很恭敬地站在河邊,等了很長的時間,這一來連一批年老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感到驚慌恐懼了。西門豹才又向四周看一看說:“咦,怎麼這批人還不回來?我們再怎樣辦呢?”意思是想叫廷掾中間再去一個人。不料,這兩人聽了西門豹的話早伏在地上,搗蒜一樣地叩著頭,而且額上都撞出血來了,麵色也變得如死灰一樣,顫抖著不敢抬起頭來。

西門豹見他們實在可憐,便也不忍把他們投進河裏,就對他說:“好吧,河伯怕是一時不會有回信,改天再說吧?”

從此以後,鄴縣的“河伯娶妻”這套把戲沒有誰敢再談論了。西門豹便領導人們開鑿出12條深渠,引進河水灌溉田地,田裏的莊稼年年豐收。

寵辱不驚

【釋義】受寵或受辱都不動心,指人有很深的涵養。將得失看得很輕。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盧承慶是唐朝時的一名大臣,知識豐富,修養特高,他待人平易,淡泊名利。

唐太宗十分賞識他,封他做兵部侍郎,同時主管五品官員的選拔、考核。

盧承慶卻一本正經地上書推辭道:“選拔官員應該是尚書大臣管轄的範圍,讓我來管是超越本分了。”皇帝更覺得他忠誠可靠,自然沒有同意他的推辭,執意讓他負責。

有一次,盧承慶正在主持考核、選拔百官的時候,有一個接受考核的官員一不小心,從乘坐的漕舟內掉到了水裏。經過好多人的努力,才把他拉上岸來,卻早弄得頭發散亂,衣衫盡濕,頗為狼狽。

盧承慶覺得此人冒冒失失,決定把他的考核等級定為中下。考核結果向他宣布的時候,這個人一點也不惱火,十分平靜地說:“如果不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即使考一個中中,我也不會高興。”

盧承慶覺得這個人能夠那麼平靜,無論是得寵還是受辱都能鎮定自如,實在是個心胸豁達能幹大事的人,至於乘船落水,也許隻是一時疏忽,不可苛求。於是稱讚他說:“你這個人寵辱不驚,堪稱大器,考核得中上。”

沾沾自喜

【釋義】自以為優越,洋洋得意的樣子。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西漢時,漢景帝母親竇太後的堂侄竇嬰,曾在漢文帝執政時做過吳王劉濞的國相,後來因病離職。

二年後,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起兵叛亂,景帝召竇嬰入朝,要他率兵征伐。竇嬰推說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勝任。景帝和竇太後知道竇嬰推辭的原因,心中感到很生氣。景帝對竇嬰說:“現在國家處於危急狀態,你怎麼能退卻呢?”

於是,景帝封竇嬰為大將軍。竇嬰率軍出征,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景帝又封竇嬰為魏其侯。

景帝四年,竇嬰被委派做太子的老師。不久,景帝又廢掉了太子,竇嬰幾次向景帝進諫,景帝都不聽,於是竇嬰又托病不上朝。後聽從梁人高遂分析,說他這樣做會招來禍害,竇嬰才又上了朝。

後來,丞相劉舍由於犯錯而被免了官職,竇太後三番五次讓景帝提拔竇嬰做丞相。景帝說:“母後,我不讓竇嬰做丞相是有道理的。他這個人,平時自以為了不起,沾沾自喜,處理事情卻拿不定主意,他是實在擔當不起丞相這個重任的呀!”

最後,景帝就封了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鄭人買履

【釋義】履:鞋子。用以諷刺那些隻相信書本,而不顧客觀實際的教條主義者。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國有個人想要為自己買雙鞋,於是找了根草繩在腳上量好了尺寸便去集市上買鞋,但是到了集市,卻又發現忘帶了量好的草繩。

店主是個有經驗的,一見他要買鞋便當即拿出一雙,要他試穿,可他卻說:

“不行不行,我忘了帶尺碼,怎能買鞋?我得回去去取!”

說完,轉身便往家跑。回家一看,尺碼果然放在凳上,拿起草繩,又返身往集市趕。

到了集市才發現集市早已散了,那鋪子也已關了,他十分氣惱,捶胸頓足,連連怪自己太糊塗,以致誤了買鞋。

路人見狀,隻覺十分好笑,問道:

“你是給誰買鞋呀?”

“我自己。”

那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非要去取什麼尺碼呢?”

那人連忙搖頭,道:

“那怎麼行呢?我的腳怎麼會有尺碼那麼準確呢?”

卷土重來

【釋義】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後力圖恢複。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

杜牧是唐朝時的大詩人,曾經寫過一首題為《題烏江亭》的詩,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詩中說的是楚霸王項羽的故事。秦朝滅亡以後,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打敗了,退到烏江。烏江的亭長早已為他準備好了渡船,勸他趕緊過江。可是項羽不肯上船,他將自己騎的千裏馬送給亭長,轉身去與漢軍決戰,獨自殺死漢軍幾百人。自己身上也負傷十幾處,最後自刎而死。

杜牧遊曆到此,見到烏江邊上的亭子,睹物思人,非常為楚霸王項羽的死而歎息:如果你當時跑到江東,也許會卷土重來呢!

北宋的王安石也寫過一首《烏江亭》詩,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與杜牧相反,他認為項羽一敗塗地,肯定不能卷土重來了。

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亭,是秦漢時期鄉以下的行政單位。

怙惡不悛

【釋義】怙:依靠,堅持。悛:悔過。堅持作惡,不思悔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

春秋時,衛國和宋國、陳國結為聯盟,共同攻打鄭國。鄭莊公為了離間衛國和陳國之間的關係,便派使者到陳國去要求和好。

不料,陳桓公卻不願與鄭國結盟。他的弟弟五父勸諫說:“對鄰國親近,仁愛和友善,是立國的根本。您應該考慮到這些,答應鄭國的要求。”

但是,桓公聽不進五父的話,反駁說:“宋國和衛國都是大國,它們才難以對付。鄭國能把我們陳國怎麼樣!”

莊公得知桓公拒絕與自己結盟,勃然大怒,親自率大軍攻伐陳國。桓公倉促率軍應戰,結果大敗。

後世史學家評論這段曆史時說:“友善不可丟失,罪惡不能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後一定會自食其果。”(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怙惡不悛”的成語,就是從上述故事中演化而來。

姍姍來遲

【釋義】姍姍:行走緩慢從容的姿態。比喻慢吞吞地來得很晚。

【出處】漢·班固《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妃子,她原是歌妓,不僅天生麗質,而且喜愛歌舞,深得寵愛,不幸的是紅顏薄命,她年紀很輕就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命歸黃泉。武帝非常悲痛,時常思念她。他很迷信,希望能借助於神仙的力量,重新見到李夫人。

當時,有個名叫少翁的方士(從事求仙、煉丹的人),從齊地來到京城長安。此人自稱有招魂的本領,能將死者的魂魄召來與親人相見。武帝大喜,立即要他招李夫人的魂。

少翁取來李夫人生前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物品,並叫人騰出一間幹淨的房間。他選了一個晚上,點起燈燭,張起帷帳,請武帝在另一帷帳裏坐等。他進入帷帳,噴水念咒,作起法來,鬧了好長時間,武帝隱隱約約地看到一個身材苗條的女子緩緩走來。她好像是李夫人,在帷帳裏端坐了一會,又慢慢地踱來踱去。

武帝看見那女子就是李夫人,他立馬起身,想跑過去與她擁抱,再轉眼一看,裏麵已經沒有人了。他心中又激起一陣悲痛,當即作了一首小詞:

“是邪,

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姍姍其來遲?”

那意思是說:這是你還是不是你?我隻能站在遠處看你。你為什麼這麼遲才緩緩而來?

後來,武帝又命人將這首小詞譜上曲子演唱,以表達自己對李夫人的深切懷念之情。

姑息養奸

【釋義】姑息:無原則地寬容。養奸:包庇壞人。無原則地寬容包庇壞人,致使壞人更為放肆。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

從前,永州這地方,有一個人思想迷信,極好講忌諱。因其屬相是鼠,他就把老鼠當作神仙看待。

他家裏從來不養貓和狗,也不準別人捕捉老鼠。於是,附近的老鼠成群結隊地來到他的家中。他家中的各種器具全被老鼠咬壞,家中的一日三餐,也是吃老鼠嘴邊剩下的東西。白天,一群群老鼠在屋中東竄西跑、橫衝直撞,見了人也絲毫不害怕;到了晚上,老鼠們更是互相鬥毆,吱吱怪叫,弄得盆器傾倒,使人無法入睡。然而,這位屬鼠的主人對老鼠情有獨鍾,絲毫不放在心上。後來,他搬走了,另外搬來一戶人家。老鼠們以為新主人和舊主人一樣,照舊活動。新主人看到這種情況,驚奇地說:“想不到前屋主姑息養奸,把這些醜類縱容到如此猖獗的地步。”

在麵對鼠類成災的情況下,他借來了幾隻貓,又讓家人堵洞灌水。幾天之中,打死的老鼠堆得像小山丘一樣。

始作俑者

【釋義】當初發明用俑殉葬的人。指一件壞事的起始人。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篇》。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俑是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麵貌體態都非常像人形。孔子反對用太像人形的俑來殉葬。因為那樣會令人於心不忍,所以他非常痛恨發明俑的人,他罵道:“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孔子的這句話,孟子有一次同梁惠王談話時曾引用過。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也沒有什麼不同。”

聽了梁惠王的回答,孟子沉思了一會兒,鄭重其是地對梁惠王說:“現在您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您的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是老百姓麵有饑色,郊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國家的掌權者在‘率獸食人’(帶領著野獸來吃人)!您想,野獸吃野獸,人們見了尚且要感到厭惡,身為老百姓的父母官而率獸食人,那怎麼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人形的木偶、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餓死呢?”

駟馬高車

【釋義】駕馭四匹馬的高貴車子,指顯貴人所乘的馬車。

【出處】漢·班固《漢書·於定國傳》。

西漢時,有個叫於公的人在東海郡當獄吏,他為人清正廉明,執法公正無私,經他判的案子,沒有人喊冤叫屈。

東海郡有個女子,年輕時就失去了丈夫,她與婆母相依為命,她把婆母照顧得十分周到,婆母不忍心就這樣連累她,勸她改嫁,她又不肯,無奈之下,婆母上吊自殺,婆母的女兒懷疑是孝婦謀害的,到衙門告狀。太守接到報案,沒有詳細調查核實,就輕率地認定該女子有罪,判處她死刑。

於公明察暗訪,認為該女子奉養婆母10餘年,任勞任怨,是出了名的孝婦,不可能謀害婆母。希望太守慎重處理,太守不理會於公的意見,不肯改判。

孝婦被處決後,東海郡連續三年不下一滴雨。新一任太守上任後,對這兒久旱不下雨的情景感到十分奇怪。

於公便對他說:“這是冤屈所至,一女子本來十分孝順,後來卻被判成謀害婆母之罪,含恨而去,這也許是對世間不公的回報吧!”太守聽說後很重視,翻出案卷,重新審理,弄清了真相,親自到她的墳頭祭奠,替她平反昭雪。這件冤案的昭雪轟動了郡裏,老百姓議論紛紛,更敬重於公。於公家院子的大門壞了,郡裏的工匠來修繕。老百姓希望他子孫興旺,建議於公將門修得又高又闊,可以通過駕四匹馬的高蓋車(駟馬高車)。於公也認為自己公正廉明,將來定能光耀門庭。

於公的兒子於定國從小跟他學法律,先在郡裏當獄吏,後來一直升到廷尉。他辦案十分謹慎細心,案情若有疑點,不輕易下結論。多稱讚他說:“於定國做廷尉,天下老百姓知道他們不會遭冤枉。”

於定國任廷尉18年,後來升任丞相。皇上賜給他駟馬高車以及黃金60斤,死後被諡為安侯。於家果然門庭榮耀,十分顯赫。

駟馬難追

【釋義】駟馬:共拉一輛車的四匹馬。四匹馬拉的車子,跑得很快。比喻既成事實,無可挽回。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記·晉書·高祖皇後李氏傳》。

五代時期,潘鎮割據,石敬塘起兵反唐,請求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前來支援。契丹主耶律德光親自率軍大敗唐兵,冊立石敬塘為皇帝,國號為晉。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高祖石敬塘去世,他的兒子石重光即位,史稱出帝。石重光不會料理國家政事,又遭遇蝗蟲等自然突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餓死的人道路旁到處可見。皇太後李氏多次訓誡出帝,出帝都聽不進去,等到外族入侵,晉國已是不堪一擊。

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春,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石重光率軍抵禦,又派人致書耶律德光,請求重修舊好,被耶律德光拒絕,雙方多次發生戰爭,而晉軍則一再敗退。耶律德光派降將張彥澤率領先鋒騎兵2000人進入京城,屯兵於明德門外,京城陷入一片混亂。石重光召來學士範質,對他說:“昔日先帝起兵太原時,想選擇一個兒子留守太原,契丹皇帝看中了我,他們應該比較了解我。你為我草寫降表,說說過去的事,也許能讓我們母子活下來。”

範質草寫降表,石重光自稱“孫臣”,稱呼耶律德光為“翁皇帝”,表示自己全家低頭認罪,等待處理。

範質又為太後草寫降表,自稱“晉室皇太後新婦李氏妾”,上表說:“張彥澤率軍進城,承蒙皇帝阿翁降書安撫,先皇帝當年處於危難時,皇帝阿翁親自征戰,挽救了石氏,立了我晉朝社稷。不幸先帝去世,嗣子繼位,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兵結禍連,終於到今天這個地步。過去的事已經發生,駟馬難追。今蒙皇帝阿翁的撫慰,對我們有再生之恩,今上表請罪。”

耶律德光接到出帝和太後的降表,回信說:“你們不必憂慮,保證你們有一個吃飯的地方。”

石重光投降耶律德光後,耶律德光並沒有殺他,而是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封為“負義侯”,並把他們全家送到黃龍府去居住。

終南捷徑

【釋義】指用特殊手段,達到目的。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盧藏用傳》。

司馬承禎是唐代一名隱士,在都城長安南邊的終南山裏住了幾十年。他替自己起了個別號叫白雲,表示自己要像白雲一樣的高尚和純潔。唐玄宗知道了,要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謝絕了。於是,唐玄宗替他蓋了一座講究的房子,叫他住在裏麵抄寫校正《老子》這本書。後來他完成了這項任務,到長安去見唐玄宗,見過玄宗,他正打算仍然回到住了幾十年的終南山去,偏巧碰見了也曾在終南山隱居,後來做了官的盧藏用。兩人說了幾句話,盧藏用抬起手來指著南麵的終南山,並開玩笑地對他說:“這裏麵確實有無窮的樂趣呀!”

原來盧藏用早年求官不成,鬱悶不得誌,便故意跑到終南山去隱居。終南山靠近國都長安,在那裏隱居,容易讓皇帝知道並請出來做官。不久,盧藏用果然達到目的。司馬承禎想對他的這種行為諷刺一下,便應聲說:“不錯,照我看來,那裏確實是做官的‘捷徑’啊!”

孤注一擲

【釋義】孤注:把所有的錢都作為賭注。一擲:指賭錢時擲骰子。賭徒拿出所有的錢作賭注,希望最後能贏。比喻在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

【出處】《宋史·寇準傳》。

寇準是宋真宗時期一個非常稱職的宰相。有一次,北方的遼國突然發兵侵犯中原,剽悍的騎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河北澶州(今河南省溜陽縣西)。

宋真宗得到邊境的告急,馬上召集全體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宰相寇準說:“陛下,敵兵聲勢十分浩大,隻有陛下親自前往澶州督戰,才能振奮將士的士氣,打敗敵兵!”

宋真宗認真考慮了寇準的話,認為言之有理,便同意了。果不其然,宋軍因此士氣大振,人人奮勇殺敵,遼軍被迅速擊潰,而不得不向宋朝臣服。

宋真宗班師回京以後,對寇準更為信任和重用了。不料,奸臣王欽若對寇準十分妒忌,他想方設法尋找機會中傷寇準。

有一次,王欽若陪真宗賭錢,故意接連輸了好幾次,然後把所有的錢都下了注,真宗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便對真宗說:

“陛下,上次我們在澶州和遼兵作戰,你不是也曾孤注一擲嗎?那時宰相寇準堅持要你禦駕親征,便是拿你的性命當作賭注一樣地孤注一擲呀!要是當時我方軍事失利,那你不就有生命危險嗎?”

真宗聽了這個拿自己的生命當作賭注的比喻,不覺大怒起來,立刻就把寇準貶了職,從宰相降為陝州知府。

居安思危

【釋義】指處在安定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危難禍害。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有一次,宋、齊、晉、衛等12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慌了,馬上向12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晉國表示同意,其餘11國因為懼怕晉國,也就停止了進攻。

鄭國對晉國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贈送給晉國許多兵車、樂器、樂師和歌女。晉悼公十分高興,於是把歌女的一半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並對他說:“你這幾年中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很順利,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們一同來享受享受吧!”

對於晉悼公分給的贈品,魏絳一點也不要,而是勸晉悼公說:“現在您能團結和統率許多國家,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齊心合力的結果,我並沒有什麼功勞,怎能無功受祿呢?不過,我很願意您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以後的許多事情。聽人說:‘安居的時候,應該想到可能發生的危險。’能夠這樣做事才會先有準備,有準備才可避免失敗和災禍的到來。”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