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3 / 3)

一年,適逢氏羌叛亂,朝廷命令解係與征西將軍趙王司馬倫一起前去征討。趙王司馬倫當時特別信任一個名叫孫秀的奸邪小人。此人在軍中橫行霸道,尋找各種機會打擊解係,朝廷為了防止內部摩擦,調回了趙王司馬倫。

解係深知孫秀是個禍害,上表皇帝,主張殺掉孫秀,可是沒有獲準。後來,趙王司馬倫和孫秀乘機在皇上麵前說了解係不少壞話,皇帝聽信讒言,不辨忠奸,把解係削職為民。

但是,這還沒有解除司馬倫與孫秀對他的仇恨。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必須置解係一死,他們苦心積慮,尋找各種機會。終於借張華、裴之的事把解係關入大牢,但是,梁王司馬彤,想方設法救他們出獄。

趙王司馬倫聽說後,惡狠狠地說:“我在水中見蟹,尚且厭惡它,何況這兄弟二人是那樣地看不起我,如果這兩個人可以容忍,還有誰不能容忍(此可忍,孰不可忍)!”

梁王力爭,未能奏效。解係被投入井中淹死,妻子、兒女也都被殺害。

光彩奪目

【釋義】用來形容光彩耀人眼目,使人為之眼花。

【出處】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解開來,隻見一團錦裹著寸許大一顆夜明珠,光彩奪目。”

石崇是西晉時有名的大富豪,他當過很多官,先是縣令後出任武帝的侍從官,在51歲時又出任荊州刺史,為了斂取財富他讓士兵搶劫路經的客商,這樣終於取得了大量財富。

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他也是個大富豪。

石崇和王愷都要爭做第一富豪。於是,兩人都竭力用最華麗貴重的東西來裝飾自己的車輛和衣冠。

晉武帝知道王愷和石崇爭豪鬥富,就經常資助王愷,賞賜給他一些珍奇寶物。

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株2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了王愷。這株珊瑚樹枝條繁茂,十分罕見。王愷得意非凡,以為靠它可以比贏石崇了。

一天,王愷故意把這株珊瑚樹拿給石崇看,並不斷地誇耀。石崇看了,冷冷一笑,拿起一柄鐵如意,猛地一擊,把那珊瑚樹打得粉碎。

王愷既惋惜,又認為這是石崇妒忌自己有這稀世之寶才故意毀掉珊瑚的。於是,聲色俱厲地嚷道:“你這是幹什麼?這寶物是皇上所賜,看你如何賠償?”

石崇不以為然地說:“這樣的珊瑚,有什麼稀罕!我馬上賠你一株更好的就是。”

說完,他命家人取出所藏的珊瑚樹,讓王愷開開眼界。

家人一下子搬出幾十株珊瑚樹,有高三尺的,有高四尺的,枝條、樹幹無與倫比、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而跟敲碎的差不多的,那就更多了。

王愷看後,惘然若失,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殺身成仁

【釋義】成:成全。仁:仁義。原指不惜犧牲生命來成全仁義,現廣泛地指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正義事業。

【出處】《論語·衛靈公》。

孔子的學生向他請教假如生命和仁德發生衝突該怎麼辦。

孔子說:“凡是真正的誌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勇於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義(殺身成仁)。”

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道:“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告訴他說,必須先把自己的修養提高,大公無私,不做壞事,那樣才能擁有仁德。

殺雞駭猴

【釋義】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就殺雞放血來馴服猴子。現用以比喻懲罰了一個人,驚嚇其他人。

【出處】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清朝末年,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把腐敗無能的清朝統治者打怕了,有一位姓文的製台對洋人更是怕得要命。

有一天,有一個外國領事氣勢洶洶地闖進他的府邸要挾他。

洋領事為什麼要威脅文製台呢?原來,製台新近處死了一名親兵,誰知殺的地方不對,既不在校場,也不在轅門外,偏偏在這位領事的公館旁邊,所以領事前來問罪。

見了麵,領事憤憤地把上述情形講了一遍,責問製台,為什麼在他公館旁邊殺人?製台臨時編出一套理由,說:“這個親兵原是拳匪,正因為拳匪專同洋人為難,這對貴領事也有所不利,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條計來,把這人殺在貴領事館旁邊,好教他的同黨懼怕,俗話說殺雞駭猴,把雞殺了,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我這回雖說隻殺一個親兵,但是所有拳匪見了這個榜樣,以後就不敢再和貴領事為難了。”

洋領事認為文製台做得很對,還表揚了文製台一番。

行將就木

【釋義】比喻人將近死亡。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初,晉國吞並了鄰近一些小的諸侯國,成為一個大國。當時,年老的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打算將來讓她生的兒子繼位。驪姬為了讓她的兒子名正言順地當上太子,便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害死申生後,驪姬又不擇手段要害死申生的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隻好亡命天涯。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晉兵聞訊而來。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說服他們別這樣做,接著便逃往狄國。跟他一起出逃的有他的舅舅狐堰,還有趙衰等人。

狄國出兵攻打一個部落,俘獲了叔隗和季隗姐妹倆,隨即把她倆都送給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倏和叔劉兩個孩子;把叔隗嫁給趙衰,生下個孩子叫趙盾。

後來,從晉國秘密傳來一個壞消息:晉國的主公要派人謀刺重耳。原來,與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獻公去世後,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到晉國繼位,史稱晉惠公。他怕兄長重耳回國爭位,派出刺客謀害重耳。

重耳得知這個消息後,決定逃到齊國去。臨走前的晚上,他對妻子季隗說:

“夷吾派人來謀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齊國去。你留在這裏撫養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來,你再嫁人吧。”

季隗傷心地回答說:

“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還嫁什麼人!你快點回來接我吧!”

行百裏者半九十

【釋義】一百裏路走了九十裏,隻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鬆懈,要堅持到底,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

秦王充分利用自己國家的優勢和有利的條件加上種種手段對六國進行攻擊。六國在其強大攻擊之下,已無還手之力。秦王認為天下非他莫屬,高枕無憂了。

一天,侍衛向秦王報告說,有一個年近90歲的老人,剛從百裏路外赴到京城,一定要進宮求見秦王。秦王親自接見了他。

秦王說:“老人家,你剛從遠地趕來,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說:“是啊!老臣從家鄉出發,趕了10天,行了90裏;又走了10天,行了10裏,好不容易趕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錯了吧?開頭10天走了90裏,後來的10天怎麼隻走了10裏呢?”

老人回答說:“起頭10天,我一心趕路,全力以赴。待走了90裏以後,實在覺得很累,那剩下的10裏,似乎越走越長,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許多力氣,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鹹陽。回頭一想,前麵的90裏,隻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聽了,略有所思,認定老人家從那麼遠不辭辛苦的趕來,必有所圖,就問老人家有什麼事?老人回答說:“我就是要把這走路的道理稟告大王。我們秦國統一的大業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裏路已經走了90裏一樣。不過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隻看作是事業的一半,還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現在懈怠起來,那以後的路就會特別難走,甚至會半途而廢,走不到終點!”

老人的話無疑給秦王一個警鍾,致使秦王在統一天下的大業上時刻不敢停止下來,直到完成統一。

任勞任怨

【釋義】做事不辭勞苦,不避怨言。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權》。

趙盾是晉國的相國,因種種原因想離開晉國而另投他處,但趙穿不同意讓他走,並想出一個辦法請趙盾回宮,他用保護桃園為名,讓200名勇士把晉靈公給殺了。

趙穿幹了這事,趙盾心裏老是不痛快,擔心謀害國君的罪趙家擔不了,於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冊是怎麼寫這件事,他拿來一看,上寫:“秋正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哆嗦著對太史道:“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候,我還在河東。你怎麼叫我擔這個罪名啊!”

太史說:“你是相國,國家大事由你掌管,你雖是跑了,可是還沒有離開本國的地界,相國的大權還在你手裏。要是你不許趙穿那麼辦,那你回來以後,為什麼不捉拿凶手辦罪呢?”

趙盾覺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許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勞任怨的。於是他歎了一口氣說:“算了,我隻要於心無愧就是了。”

《鹽鐵論·刺權》說:“蒙其憂,任其勞”,後演化為“任勞任怨”的成語。

任人為賢

【釋義】表示用人隻憑德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於。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齊襄公的兩個弟弟,管仲和鮑叔牙分別是他們的師傅,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慣齊襄公的行為,因而在他們師傅的帶領下前者到了魯國,後者到了莒國。

不久,齊國發生大亂,襄公被殺,另外立了國君。第二年,大臣們又殺了新君,派使者到魯國去迎回公子糾當齊國國君,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到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隊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正在趕往齊國,便上前說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堅持要去。於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不料,公子小白並未被射死。鮑叔牙將他救治後,趕在管仲和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都城,說服大臣們迎立公子小白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再說管仲回到魯國後,與公子糾在莊公軍隊的保護下來繼任君位。於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魯軍大敗,隻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莊公也隻好答應。

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饑又渴,吃了許多苦頭。來到綺烏這個地方時,他去見那裏守衛邊界的官員,請求給點飯吃。

不料,那守邊界的官員竟跪在地上,端飯給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飯,他私下問道:“如果您到齊國後,僥幸沒有被殺而得到任用,您將怎樣報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說的那樣我得到任用,我將要任用賢人,使用能人,評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後,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後來齊桓公不僅沒有對他報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為相國,而鮑叔牙自願當他的副手。原來,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於自己,所以說服齊桓公這樣做。

任賢使能

【釋義】就是任用有賢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公元前686年,齊國的國君齊襄公被殺。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避難;另一個叫小白,當時在莒國避難。他們兩人各有一位賢能的老師,公子糾的老師叫管仲,小白的老師叫鮑叔牙。

公子糾和小白得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趕回齊國去爭奪君位。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送公子糾回齊國,管仲考慮到莒國離齊國更近,擔心小白趕在前頭,就先帶了一隊人馬去攔住小白。管仲在路上遇到小白以後,就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了一聲,就倒在車上。

管仲以為小白必死無疑,就放下心來,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糾到齊國去。沒想到,當時他並沒有射死小白,隻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帶上的鉤子,小白卻來個將計就計。等到管仲陪著公子糾到達齊國時,小白已經搶先回到齊國當上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

魯莊公護送公子糾到齊國,結果被齊桓公的軍隊打敗,隻好殺了公子糾,並把管仲用囚車裝著送到齊國去治罪。

小白的老師鮑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他知道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強,就勸齊桓公重用管仲。而管仲自己在囚車上就已估計到會被齊桓公重用,所以也不擔心。到了齊國的邊界時,齊國的守關官員也料到了管仲可能會被重用,所以就很好地招待他,恭恭敬敬地侍候他吃飯。他還偷偷地問管仲:“如果您回齊國後受到重用,您將怎樣來報答我?”

管仲看到這位官員熱情招待自己,開始還很感激,現在見他的目的是謀求報答,就很厭惡他,對他說:“要是我得到了重用,我將任用賢人,使用有能力的人,獎賞有功的人,你說我應該用什麼來報答你呢?”’那位官員聽了,心裏很不高興。

管仲到了齊國以後,齊桓公果然聽從了鮑叔牙的勸告,不記前仇,讓管仲擔任齊國的相國,讓他管理國家大事。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不斷地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任賢使能”也說“任賢用能”。

傷風敗俗

【釋義】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傷:損傷。敗:敗壞。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他仕途頗不順利,多次遭到貶職。進士出身後,任過低職如連州陽小縣令,國子監博士,也任過高職位如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殺身之禍。原來,當時佛教盛行,從官員到百姓,許多人都信佛,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

“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隻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似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憲宗以為韓愈在詛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但宰相裴度為他講情,韓愈才得以解脫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