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生靈塗炭
【釋義】形容百姓陷於泥潭火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
十六國時期,前秦在苻堅的統治下,加強中央集權,注意農業生產,增加了財政收入,逐步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並奪取了東晉的一小部分土地。但是,百姓怨聲載道,哀鴻遍野。特別是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苻堅征調90萬大軍攻伐東晉,結果在淝水大敗,使國家元氣嚴重受損,各族首領乘機反秦自立。
兩年後,後燕和後秦聯合攻擊前秦,都城長安被困。苻堅被迫退到五將山,不久被後秦王姚萇的軍隊活捉,囚禁在一個寺廟裏。姚萇威逼苻堅交出帝王大印,苻堅不但不給帝王大印,還大罵了姚萇一頓,於是姚萇下令處死了苻堅。
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通知苻堅的兒子苻丕,並擁立他繼皇帝位。第二年,荷丕大封群臣,王永被加封為左丞相。
王永就任後,寫了一篇檄文號召前秦在各地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討伐後秦的首領姚萇和後燕的首領慕容垂。
前秦舊部雖然聚集了不少,但都不是後秦軍隊的對手,前秦最後還是被後秦消滅了。
樂極生悲
【釋義】歡樂過度會招來悲傷之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名叫淳於髡,他身材魁梧,五官端正,為人風趣,曾多次被齊王派往各諸侯國處理齊國在外交方麵的事務,每次他都做得很好。
齊威王即位後,整日隻知道逸樂,縱欲,從來不理國事,文武官員也跟著享樂,朝綱敗壞。各國乘機來侵犯,齊國四麵受敵,危在旦夕。
公元前371年,楚國派大軍侵犯齊國。威王派淳於髡出使趙國求救,並讓他攜帶黃金百斤,車十輛和駕車的馬四十匹,作為送給趙王的禮物。淳於髡見到這些禮物,仰天大笑,竟將係帽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見他這樣,忙問道:“先生是嫌禮物太少嗎?”
淳於髡搖搖頭,說不是這個意思。威王又追問他為什麼這樣笑,淳於髡這才說道:
“我在東邊不遠的地方碰到了一個農夫,他在田地上擺設了一些小供品,他希望上天賜予他吃不完的糧食,他拿那麼一點供品卻想得到那麼多的東西,這不是白日作夢嗎?你說可不可笑啊?”
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三國時期,蜀國國力最弱。自從蜀國丞相諸葛亮死後,蜀國國力一落千丈,大不如昔,蜀將薑維雖然驍勇,但也不能抵擋強大的魏軍。
司馬昭見蜀國日益衰弱,立即命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兩路進攻蜀國。薑維接到軍報,馬上率軍在陽平關抗守,使鍾會20萬大軍受阻不能前進。
鄧艾避開薑維正麵主力,抄小路偷襲陰平,陰平陷落,魏軍長驅直入,逼近成都。諸葛亮的兒子率軍抗敵,不幸戰死,劉禪被迫開城投降。
劉禪被俘後,來到魏國都城許昌,司馬昭建議魏主曹髦封他為安樂公。
劉禪的隨行大臣郤正為他獻計,說:“如司馬昭問起你,想不想回蜀國,你就說‘父母的墳墓都在那裏,哪有不想回去的道理’,然後你就痛哭流涕。司馬昭也許心一軟,會放你回去。”
幾天後,司馬昭舉行宴會招待劉禪,酒席間,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回蜀國。劉禪把郤正教的一席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然後裝出很悲哀的樣子,用衣袖掩住眼睛,假裝擦眼淚。
司馬昭聽了劉禪的回答,不動聲色地說:“我聽這話好像是郤正的口氣。”
劉禪吃驚地放下袖子說:“是郤正說的,您怎麼會知道?”
司馬昭很欣賞劉禪的誠實,沒有往下追究,放鬆了對劉禪的戒備,並關照手下人好好照料他,安排好飲食起居,劉禪的生活優越,心情非常愉快。
過了些天,司馬昭再度舉行宴會,請劉禪及蜀國歸降的官員一同赴宴。宴會上司馬昭特地命人演奏蜀國音樂。蜀國官員聽到故鄉音樂,都黯然神傷默默不言,惟獨劉禪談笑風生。
司馬昭又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很滿意地說:“在這裏很舒服,蜀國有什麼好想的。”
樂不可支
【釋義】快樂得不能自持,形容快樂到極點。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堪傳》。
東漢初,有個名叫張堪的官員,能文能武,很受漢光武帝劉秀的器重。在劉秀當皇帝前他們就相識,劉秀登基後,一次次提拔張堪。
張堪曾擔任過蜀郡太守。當時,原先的蜀郡太守公孫述在蜀地稱帝,劉秀就派了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張堪也隨軍前去。吳漢攻下成都,平定蜀地以後,殺了許多人,還縱容士兵無法無天地搶掠,把公孫述的宮室也燒了。
劉秀得知以後,十分生氣,把吳漢罵了一通。為了收拾殘局,安撫民心,劉秀讓張堪當蜀郡太守。張堪到任以後,檢查府庫,清點財物,安撫百姓,他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深受屬下和百姓們的愛戴。他在蜀郡兩年,把蜀郡治理得秩序井然。
後來,他又調任漁陽太守,親自率軍擊退了來犯的匈奴,使邊境太平無事。他鼓勵老百姓開荒種地,發展生產,經過幾年的治理,漁陽的老百姓都過上了富裕的日子。百姓們非常擁戴他,還編了一首歌來頌揚張堪的政績:“桑樹沒有多餘的樹枝,麥子一枝結了兩穗。張君在這裏當政,老百姓都快樂得不能自持。”
樂此不疲
【釋義】指樂於從事某件事情而不感到疲倦。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光武帝紀》。
劉秀南征北戰大半生,稱帝後20年才逐漸統一天下,晚年考慮百姓連年征戰,苦不堪言,所以不輕易興兵動眾。劉秀本人也非常厭倦戰爭。有一次,太子劉莊向他請教怎樣才能打勝仗,他沉思了一會兒說:
“春秋時期衛靈公曾向孔子請教過征戰的學問,孔子說:‘關於祭禮、禮儀方麵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點,至於如何克敵製勝的學問,我不知道,無能為力回答你。現在天下已經太平了,你將來要當皇帝,應留心怎樣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軍事問題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將軍們的事情。’”
劉秀稱帝之後,百廢待興,朝政繁雜。每天都有急需處理的政務。為了及時批閱奏章,並當麵指示重大政務的決策,劉秀每天都很早接見文武百官,與他們討論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寢宮休息,有時甚至徹夜不眠。
皇太子見劉秀年近六旬,兩鬢斑白,還如此不辭勞苦,勤於政務,心中非常擔憂,便勸諫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湯王的英明,不過卻忽視了像黃帝、老子那種講究修身養性的長壽之道。您要注意身體才是啊!父王身體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劉秀看看太子關切的目光,笑笑說:“我喜歡從事這些活動,並不覺勞累,你們不必擔心。”
劉秀在位32年,62歲時病逝,臨終前留下遺言說:“我對百姓沒有什麼大恩德,死後喪事要從簡,要像文帝那樣,不許用金銀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離職來京城吊唁,更不許派官吏或以奏書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職,這一點千萬要記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為感動,事後遵照劉秀所囑咐的去做,漢光武帝劉秀成為曆代皇帝的榜樣。
饑寒交迫
【釋義】饑餓與寒冷一同迫來。形容窮困潦倒。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
唐高祖李淵愛護士兵是出了名的,他做事從不武斷,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下決心。遇到比較複雜的案件,他會親自提審犯人。
當時,武功有個叫嚴甘羅的人,在地方上因為搶劫犯了法,被官吏抓來關在監牢裏。正逢高祖親審囚犯,官吏將嚴甘羅押到高祖麵前。
高祖見這個犯人,衣衫十分破舊,難以遮蓋全身,因為冷的緣故,拱著一副尖瘦的肩膀,瑟瑟縮縮地跪在地下,顯得很可憐,根本不像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做強盜?”
嚴甘羅打著哆嗦回答:“饑寒交迫,所以做強盜活命。”
唐高祖聽了嚴甘羅這句話深受感動,覺得嚴甘羅很可憐,便從輕懲罰了他一下。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釋義】比喻開始時在這一方麵失敗了,但最終卻在另一方麵取得了成功。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馮異列傳》。
馮異原來是王莽的手下,後來被劉秀手下遊說,投降了劉秀。他為劉秀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次,劉秀率幾百人從河北往東南進發,走到無簍亭時,天寒地凍。劉秀一行人饑寒交迫,馮異及時送來豆粥,使劉秀等解除了饑寒。行至滹淪河時,劉秀等人又遇上了大風雨,衣服被澆濕,腹中又饑寒難忍,馮異就用早已準備好的柴草為劉秀烘幹衣服,又做好麥飯給劉秀吃,劉秀非常感動。
馮異為人謙和,每次戰鬥結束,諸將爭先恐後誇耀自己的戰功,隻有馮異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樹下默默不語。有人開玩笑地稱他為“大樹將軍”。
漢光武帝二年,馮異被封為陽夏侯。當時赤眉軍逼近京城,鄰縣的豪門大族雖擁兵數萬,卻不聽號令。大司徒鄧禹統兵征剿,但奈何不了赤眉軍。馮異奉命接替鄧禹,指揮作戰。他統軍西行,號令嚴明,戰士奮勇,很快收降弘農部十餘名將領,軍威大震。後來在華陰與赤眉軍遭遇,雙方相持兩月有餘,交鋒十幾次,俘虜了很多赤眉軍。第二年,馮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
鄧禹率車騎將軍鄧弘從另一戰場回軍浩陽,恰與馮異相遇。他要求與馮異聯兵合擊赤眉軍,但馮異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鄧禹卻態度堅決,馮異無奈隻好冒險出征。雙方交戰後,赤眉軍佯退,棄盡輜重。當時漢軍正缺軍糧,士兵隻顧爭先奪取糧草,不料赤眉軍回軍掩殺,馮異揮軍拚死奮戰,赤眉軍才稍稍退卻。馮異見部下將士饑餓疲倦,建議休戰,鄧禹不聽,命令重新發起進攻,結果漢軍大敗,鄧禹狼狽逃回宜陽。馮異棄馬步行回營寨堅守,很快又組織了數萬精兵,與赤眉軍約期決戰。
馮異命部分士兵化裝成赤眉軍,埋伏起來,而自領前部與赤眉軍交鋒。赤眉軍見馮異前部勢力單薄,認為有機可乘,遂出動萬餘人攻擊馮異前部,馮異奮勇抵抗,戰至黃昏,化裝成赤眉軍的漢軍伏兵一齊殺出,赤眉軍在暮色中難分敵我,頓時大敗,被生俘8萬餘人。
馮異大敗赤眉軍的事情,漢光武帝劉秀很快就知道了。劉秀立即犒賞了馮異及其部下。劉秀對馮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你在這方麵做得很好,真可謂是失去了東方日出的陽光,卻在桑樹、榆樹上得到了落日的餘輝。”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釋義】毫厘都是長度單位。形容稍微相差一點,就會導致極大的錯誤。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
西漢有一個人名叫趙充國,祖籍上邦。有一年漢宣帝命令他領兵去征伐西北地區的叛賊。
到了那兒,察看了一下軍情,發現叛軍的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經過不懈努力,果然有1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隻留一小部分軍隊留駐原地開墾土地,等待叛軍全部歸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上報漢宣帝,漢宣帝卻命令他再次出兵討伐叛賊。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消息,急忙派人勸他父親執行漢宣帝的命令,免得因違抗皇帝命令而遭殺身之禍。這使得趙充國想起了種種往事。
趙充國曾向皇帝建議讓酒泉太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皇帝卻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關中糧食大豐收,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300萬石穀子存起,那麼邊境上的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見到軍隊的糧食充裕,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但是後來耿中丞隻向皇帝申請買l00萬石,皇帝又隻批40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幾萬石,隻因為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叛亂。
趙充國想到這些,深深地歎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啊!現在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來堅持我的正確主張,替皇帝扭轉這個局麵。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對他講真心話的。”
接著趙充國冒著違抗皇帝的危險把自己的正確主張奏報了漢宣帝,漢宣帝覺得趙充國說得很對,允許趙充國那樣做。後來,趙充國果然平定了叛亂。
外強中幹
【釋義】形容表麵上強大,實際上很虛弱。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有一年,晉國發生了災荒,糧食減產很嚴重。晉惠公派人向秦國借糧,秦穆公很爽快地答應了,他派出船隊,運了很多糧食到晉國去。
到了第二年,秦國也遭了大災荒,而這年晉國卻獲得了大豐收。於是秦穆公也派人向晉國借糧,但是秦穆公的使者到了晉國卻沒有借到糧食,晉惠公不願意幫助秦國。
秦穆公和大臣們見晉惠公這麼忘恩負義,都非常氣憤。於是,在公元前645年,秦國和晉國之間終於發生了戰爭。
晉惠公派人去向秦穆公下戰書,秦穆公回答說:“當初,你要當國君,我就幫助你當上了國君;你要借糧食,我就給了你糧食;如今你要打仗,我怎麼能不答應呢!”
兩國軍隊交戰以後,秦軍勇猛無比,晉軍潰敗不止。晉惠公有些著急,就問大夫慶鄭:“秦軍勢不可擋,怎麼辦呢?”
慶鄭也對晉惠公忘恩負義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晉惠公是個不講信義的人,這時見晉惠公問他,就很不客氣地說:“是大王自己叫他們打過來的,我有什麼辦法!”
晉惠公聽了,惱羞成怒,就決定親自率軍作戰。古人作戰時,主帥的戰車右邊的人選是非常重要的,本來晉惠公右邊的應該是慶鄭,但晉惠公不再重用他,而是讓另一名大臣站在他的右邊,還叫人給他的戰車套上剛從鄭國弄來的駿馬。
慶鄭在一旁看到,忍不住說道:“打仗的時候,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因為本國的馬熟悉水土,又知道主人的心思,指揮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如果用外來的新馬,對主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很難配合一致。到作戰的時候,它一旦受驚,就會失去常態,不聽主人的號令。到那時,它的鼻子就會亂噴氣,周身血脈亂湧,看上去很強悍,實際上很虛弱,中看不中用。到時候弄得進也不行,退也不行,大王肯定會後悔的!”
最後的結果正如慶鄭所料,從鄭國弄來的馬果真不聽晉惠公的命令,竟把晉惠公拉到泥沼裏去了,晉惠公被秦軍俘虜了。
瓜田李下
【釋義】走過瓜田時不彎腰提鞋,走過李樹下時不舉手整冠,以避偷瓜、摘李之嫌。比喻有嫌疑的地方。
【出處】唐·季延壽《北史·袁翻傳》。
袁韋修是北齊人,他為人謹慎,處事沉穩,見多識廣,因為他才華出眾,很年輕就當上了大官。
袁韋修做官能清白自守,不收賄賂,人們送他一個雅號“清郎”。有一次袁韋修到外地考查地方官吏,路經兗州。他的老朋友邢邵正在兗州做刺史,邢邵拿出一匹白綢送他作為紀念。袁韋修謝絕說:“我這次路過這裏,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最謹慎的呀。你難道忘了古人說的:路過瓜地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到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嗎?這是為了躲避嫌疑啊!我領受你的心意了。東西不能收,不能留下話柄呀!”
邢邵和袁韋修是好朋友,他明白袁韋修的心思,沒有讓袁韋修為難。
必恭必敬
【釋義】形容態度極為恭敬。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
周幽王是西周出名的暴君,不得人心。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台,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立刻派人去做這件事情。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隻見幽王在和褒姒飲酒縱樂。
諸侯們恭敬地站在一旁聽幽王的吩咐,不料幽王卻說:“我點烽火是跟你們開個玩笑,現在沒事了,你們可以回去了。”諸侯都悻悻而退。褒姒見幽王把眾諸侯耍了一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冬日可愛
【釋義】像冬日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比喻人慈祥可親。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春秋時期,身為太子的夷皋與公子雍就先帝晉襄公死後誰繼位的問題引發了大臣們的爭論,最後掌握大權的趙盾主張擁立公子雍為君,理由是晉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太子夷皋歲數太小,無法料理。太子夷皋的母親聽說要立公子雍為國君,又氣憤又焦急,她抱著夷皋在朝廷上連哭帶嚎,又跑到趙盾家裏,向他叩頭。哀求說:“先君將這個孩子囑托給你了,如果他成材,我不忘你的恩情。如果他不成材,我怨恨你一輩子!”
趙盾害怕夷皋母親鬧出事端,又擔心其他幾個公子出來反對,隻得改變主意,決定立夷皋為晉國國君。為了平息這場爭端,他馬上派軍隊迎戰秦國的軍隊,因為秦國已經派兵護送公子雍回晉國來了。兩國軍隊在令狐地方交戰,秦軍遭到失敗。倉皇退回國去。
這樣,太子夷皋在趙盾的支持下順利地當上了晉國國君,趙盾的行為使晉國大夫賈季非常不滿,在一次為救援魯國而出使狄國,回答狄國相國酆舒的問題趙盾與趙衰相比,那一個更好一些時說趙衰是冬日太陽,趙盾是夏日太陽。
杜預批注《左傳》曰:“冬日可愛,夏日可畏”。成語“冬日可愛”即由此而來。
令行禁止
【釋義】比喻法令嚴正,不容觸犯。
【出處】戰國·佚名《逸周書·文傳》。
商朝最後一個君王是紂王。紂王殘暴狠毒,不得人心。
西伯侯姬昌知道商朝就要滅亡,於是,他求訪賢才,積蓄力量,團結各地諸侯,決定推翻商朝。經過九年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歸附他的諸侯愈來愈多。但不幸的是,他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姬昌知道自己不久將會死去,便把兒子姬發叫到床前,諄諄教導他說:“我一生的意願是創建周的王業。我希望你言行要一致,不要失信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