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 3)

章節1

四畫

不恥下問

【釋義】不恥:不以為可恥。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公冶長》。

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並不怎麼樣,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圉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服口服。

不欺暗室

【釋義】就是即使在別人覺察不到的地方也不做虧心事,形容心地光明。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

春秋時期,遽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臣。他為人十分正派,很得衛靈公的信賴。

有一天晚上,他乘馬車經過王宮門口。按照當時的禮節,臣子乘車經過王宮門口時應該下車敬禮示意後再離開。但到了晚上宮門已經關閉,又沒有人看見,臣子不行禮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認為既然定了這個禮節,就不管是什麼時間,有沒有人看見,自己都應該遵守。所以,他到了宮門口以後,就停車下來,恭恭敬敬地向王宮行禮表達敬意,然後再上車繼續前行。

這時,正好衛靈公還沒有睡,他正在宮裏和夫人南子說話。他聽見宮外有馬車行駛的聲音,知道馬車是從東往西走的,到了宮門口還停了一會兒。

他就問南子說:“這是誰呀?怎麼會在宮門口停下呢?”

南子說:“坐車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車從東往西邊去了。”

衛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你怎麼知道那一定就是遽伯玉呢?”

南子說:“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賢人,他光明磊落,表裏如一,他不會在公開場合故意表現自己來博取名聲,也不會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做不該做的事。他最遵守禮節,就是沒人看見,他也決不會忽略自己應盡的禮數。剛才一定是他坐車經過官門,下車行了禮以後才離開。”

衛靈公聽了有些懷疑,就派人暗中調查,結果還真是這麼回事。他暗下佩服南子的判斷力,卻故意同她開玩笑,騙她說:“我派人查過了,昨晚的確是有人坐車經過王宮,在宮門外停車行了禮,但這人卻並不是遽伯玉。”

南子聽了,非常高興,馬上倒了一杯酒,向衛靈公表示祝賀。衛靈公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說:“你昨晚說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訴你說是另外的人,你猜錯了,為什麼還要向我祝賀呢?”

南子說:“原先我還以為衛國隻有遽伯玉一個賢人,現在才知道我們衛國還有一個和他一樣的賢人,這說明您至少有兩個賢臣,難道還不值得祝賀嗎?”

衛靈公聽了,很佩服南子的遠見卓識,就接過酒喝了,笑著把真相告訴了南子,並說:“第二個賢臣倒是還沒有找到,可你卻是我的賢妻啊!”從此,他對南子更加敬重了。

不翼而飛

【釋義】不張翅膀而能飛動。比喻事物突然失蹤或傳播迅速。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

戰國時期秦國擔任河東太守的王稽政績不壞,頗有口碑。昭王認為他很有才幹,於是命他率秦軍30萬攻打趙國。

王稽指揮驍勇的秦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趙國都城邯鄲,不料趙軍頑強地殊死抵抗,一連猛攻17個月,邯鄲竟然巋然不動,守軍還愈戰愈勇。

王稽一味親自督陣猛攻,秦軍傷亡慘重,士氣日益低落,甚至私下口吐怨言。時值嚴冬,北風飄著殘雪,秦軍大部分還沒有冬裝,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王稽命人在帳內燃起碳火,他身披重裘,一邊飲酒,一邊苦思破敵良策。可是他思來想去,仍然一籌莫展,隻愁得連聲歎息。

夜裏,部將莊西巡營。聽到士兵們在私下議論道:

“王稽也太糊塗了,咱們打了勝仗,他不犒賞,城攻不下來卻要受處罰,這樣下去咱們不如把他殺了,也許還有條活路呢。”

莊西聽了士兵的議論大吃一驚,匆匆忙忙地來到中軍帳,對王稽說:“我軍久攻邯鄲不克,以將軍分析,是什麼原因?”

王稽不假思索地說:“邯鄲城池堅固,守軍頑強,我們當然不能很快取勝。”

莊西說:“事情並不盡然,趙軍頑強是一方麵,但我軍士氣不振,怎能戰勝敵軍呢?”

王稽有些不高興地問:“以你之見,應該怎麼辦?”

莊西說:“將軍應犒賞三軍,隻要我軍英勇攻城,不愁邯鄲不破。”

王稽說:“我是統軍大將,隻知道忠於秦王,當兵的就應該打仗,我管不了那麼多,你就不必費心了。”

莊西說:“將軍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確,就是兒子對父親的要求,有的能夠做到,有的也做不到呀。假如父親要求兒子將妻、妾賣掉,兒子雖心中不願意,但仍能滿足父親的要求;可是,父親如果要兒子不許想念妻、妾,您說,兒子能辦到嗎?將軍深受秦王信任,據我看,感情不會超過父子……。”

王稽冷冷地打斷莊西的話,問:“你這是什麼意思?”莊西說:“兵士雖然卑微,但畢竟也是人呀,是人就有感情,他們對您很不滿。您瞞上欺下太久了,你應該知道,如接連三個人都說虎來了,人們便會信以為真。如果十個人合力壓一個木錐,木錐一定會彎曲。又如眾人都堅持一個說法,要求你改變作風,那麼這個說法不用長翅膀也會飛得很遠(毋翼而飛)。將士一旦齊心,力量還是很大的,還是犒賞一下他們,結果會好些,請將軍三思。”

王稽並沒有認真考慮莊西的話,更沒有認識到局麵的嚴峻而依然我行我素。秦軍士氣低落,怨氣激化成怒氣,終於發生了叛亂,王稽無力約束,秦兵潰不成軍,昭王盛怒之下命人斬了王稽。

“毋翼而飛”後來演變為“不翼而飛”。

不屈不撓

【釋義】屈:屈服。撓:彎曲。意指在惡勢力或困難麵前不屈服,不低頭,十分頑強。古作“不橈不詘”。

【出處】漢·班固《漢書·敘傳下》。

西漢成帝時,京城長安謠言四起,紛紛傳說要發大水了,結果搞得人心不安,都爭先恐後地準備搬家。

在一片混亂中,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嚇得六神無主,他驚慌失措地來到成帝麵前勸其避水,“慢著!”丞相王商挺身而出。王商勸阻成帝說,事情的真實情況還沒有調查清楚,皇帝率先奔逃,肯定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應該對這件事展開調查,最後再下結論。成帝聽後依言展開了調查,發現洪水一事果然純屬謠傳。他因此對王商大加讚賞,並批評了王鳳。

此事過後,王鳳對王商便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複。他多次在成帝麵前誣陷王商,成帝禁不住花言巧語的勸誘,最終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後來,史學家班固評論王商是因為“不橈不詘”,堅持正義而丟的官。

不鼓不成列

【釋義】原指在敵人尚未排成戰鬥行列、作好戰鬥準備時,不向他們發動進攻。後以諷刺死守教條、錯失戰機的愚蠢行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名叫茲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一向以仁義標榜自己。

當時宋國還比較弱小,但宋襄公野心不小,在五霸之一、盟主齊桓公死後,他竟想取代楚國當盟主,因為宋國實力有限,加之襄公死守“仁義”的姿態,結果在強大的楚國麵前,弄得身敗名裂。

當宋襄公也想仿效齊桓公大會諸侯的時候,魯國的執政大臣臧文仲聞訊,就評論說:

“抑製自己的願望去遷就別人,這還勉強可以;一味讓別人來服從自己的願望,成功的希望就很少了。”

公元前639年,宋國和齊、楚兩國在鹿上舉行會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國提出要求:讓當時歸附於楚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尊奉他為盟主,楚國表麵答應了。宋公子目夷憂心忡忡地說:“小國爭著要當盟主,這對它來說是一種災禍——宋國怕是要滅亡了!失敗得晚一點就算幸運了。”

這年秋天,諸侯們在孟地會見宋襄公。目夷歎道:

“災難就要降臨了!國君稱霸的欲望太強烈,這怎麼得了?”

果然,楚國愚弄了宋襄公,並把他抓了起來,以此作為要挾,攻打宋國。

幸虧公子目夷在國內加強了防禦,楚國人感到攻打宋國難以取勝,便在薄地與各國諸侯會盟時,釋放了宋襄公。

但宋襄公並不因此而善罷甘休,第二天,他就對楚國的盟國鄭國發動進攻。

楚國為了援救鄭國,便發兵攻打宋國。宋襄公不聽大臣的勸告,硬要跟楚國決一勝負。

宋襄公親自帶領軍隊在泓水邊上與楚軍作戰。

當宋軍已排好隊列,楚軍還沒有全部渡河的時候,司馬子魚建議襄公下令攻擊楚軍,襄公說:“不行!”

當楚軍已全部過河但還沒有排好陣勢的時候,子魚再次建議襄公發起攻擊,他說:“還不行!”

待等楚軍一切就緒之後,宋軍這才開始向他們進攻,結果被強大的楚軍打得大敗,宋軍指揮官傷亡慘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傷。

宋國人都認為,這次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宋襄公沒有把握戰機,及時向楚軍發動攻擊。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訓,承擔責任,反而振振有詞地說:“兩軍作戰之時,君子是不會傷害已經受了傷的人,也不俘虜頭發已經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戰的規矩是:不在狹窄險要的地方阻擊對方。我雖然是殷商亡國的後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後,將殷遺民封在宋國),不鼓不成列(但我堅守仁義,絕對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

人們聽了他這番迂腐的言論,都苦笑搖頭,雖當時目夷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但宋襄公直到傷勢過重死去之時也沒開竅。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不逾越一定的界限和範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亮傳》。

庾亮字元規,是東晉皇太後的哥哥,他當時任中書令,主持朝政,但有好些大臣對庾亮不滿,又值大將蘇峻叛亂,率兵伐國都建康,一時政局大亂。庾亮的好友、親信江州都督溫嶠為了庾亮的安危,便準備揮師東進救援。

庾亮分析了國內的形勢,認為西部邊境更為重要,所以他急忙給溫嶠送去一封信,說:“你駐守的西部邊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擔心它勝過蘇峻的曆陽郡,你一定要坐鎮死防,不要跨過雷水到京都來呀,越過一步也不行啊(無過雷池一步)!”

不久蘇峻帶兵攻入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討叛將,雙方在京都城內的建陽門外廝殺起來,結果庾亮大敗,隻帶著少數衛兵往西跑到溫峽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馬,圍剿叛軍。

不打不相識

【釋義】不經過交手,就不能認識對方,互相了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宋江因犯案發配江州,在此遇到對他仰慕已久的戴宗、李逵,有一天,宋江和戴宗請李逵在酒館吃酒,宋江想喝鮮魚湯,酒店沒有鮮魚,李逵說:“我去討兩尾活魚來與哥哥吃。”戴宗怕他惹禍,想叫酒保去,可李逵已經站起來走了。李逵來到江邊,跳上一條漁船,叫道:“你們船上有活魚拿兩尾來給我!”

那漁人應道:“要等主人來,才敢開艙。”

“等什麼鳥主人!我自己來拿!”結果,李逵沒抓著魚,反把魚放跑了,漁人是綽號叫“浪裏白條”的張順。張順見李逵無理取鬧,便與他交起手來。兩人從船上打到江裏。隻見江心清波碧浪中間,一個渾身黑肉,一個遍體霜膚,看熱鬧的齊聲喝彩。張順水性極好,李逵不是對手,便將李逵按在水裏,嗆得李逵暈頭轉向。

宋江、戴宗聞訊趕來,戴宗朝張順喊道:“張二哥不要動手,這黑大漢是俺們兄弟,你且饒他,快上來見宋江!”原來張順認得戴宗,平時很景仰宋江的大名,隻是不曾拜識,所以聽戴宗一喊,急將李逵托出水麵,遊到江邊,向宋江施禮。

戴宗向張順介紹說:“這位是俺兄弟名叫李逵。”

張順笑嘻嘻道:“我原是認得李大哥的,隻是不曾交手。”

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啊!”

張順賠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啊!”

戴宗說:“常言道‘不打不相識”,你倆今天可以做個至交的兄弟了!”四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不可同日而語

【釋義】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裏來談論,表示兩者差異太大不能相提並論,互相比較。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二》。

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從而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到趙國遊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後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係:“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麵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2000裏,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麵有山有水,北鄰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在各國中秦國對趙國虎視眈眈,但為什麼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趙肅侯聽到這裏,心裏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麼辦。於是蘇秦說道:

“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這兩種境遇不可同日而語呀!我的意見請大王深思。”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搞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願意誠懇地傾國相從。”

於是,趙肅侯給了蘇秦100輛車、2萬兩黃金、100雙白璧和許多綢緞、衣服,用來讓他遊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盟。

不為五鬥米折腰

【釋義】五鬥米:晉代縣令的俸祿。比喻很小的待遇。折腰:彎腰行禮。比喻不能為了一點俸祿就屈身於人。形容為人清高,有骨氣。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陶潛傳》。

陶淵明,名潛,是我國晉代非常有名的田園詩人。他祖上曾當過官,但到了他那一代,家境已不富裕了。

陶淵明從小就喜歡讀書,不想求官。每天讀書做詩,覺得非常快樂。後來,他越來越窮,常常是飯都吃不飽。他的親戚朋友勸他去謀個官職,也好養活家裏的人,他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開始,他在劉裕手下做參軍。公元405年秋,又到彭澤縣去當縣令。

縣令是個小官,俸祿不高,但陶淵明覺得隻要能養活家人,也就很滿意了。加上他認為在一個小縣城裏當縣令,官場應酬較少,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裏派了個督郵到彭澤縣來視察。督郵是郡太守的屬吏,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那個督郵粗俗傲慢,仗著自己的權勢,總是瞧不起下麵的人,這種人是陶淵明最厭惡的。督郵到了縣裏,就派人去叫陶淵明到他的住處去見他。陶淵明身穿便裝,正要準備走,縣吏看見了,趕忙把他攔住,提醒他說:“督郵來了,您應該換上官服,束好腰帶,很隆重地拜見才好,怎麼能隨隨便便地穿著便裝去呢,他會因您有失體統而對您不利?”

陶淵明平時最看不慣的就是那些裝腔作勢、盛氣淩人的官吏,一聽縣吏說還要穿上官服行拜見禮,更是覺得受不了這種屈辱。他歎了一口氣,對縣吏說:“我怎麼能為了這五鬥米的俸祿,去向那種不學無術、裝腔作勢的小人行禮呢!”

說完,他也不去見督郵,扔下官印,離開了隻當了80多天縣令的彭澤,辭職回鄉了。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釋義】斥責某人做的事情太無恥了。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

舉凡誌士仁人,無不嫉惡如仇。不論對國家、學術,或者在處世為人上表現出的醜行,總要直言相表,表達自己的愛憎。歐陽修就是這樣的人。

當時,有一種叫西昆體的修辭浮豔、內容空洞的文風子盛行。韓林學士楊億等人的所謂《西昆酬唱集》就屬此類。另外,300年前被韓愈、柳宗元斥掉的驕文也獨領文壇風騷。這實在是文學史上的大退步。

在宋仁宗嘉佑年間,有一個叫劉幾的文士,每次考試都是國學第一名。他寫文章喜歡用那些極其晦澀、生僻的字眼,人們紛紛仿效,竟成為一種風尚。歐陽修對此深惡痛絕。恰巧皇上派他主持考試,選拔文士,他下定決心要扭轉文壇上的這股歪風。

在閱卷時,歐陽修看到那些所謂“創新”、“出奇”的字章,一概刪去。看到有一位舉子在文章裏寫道:“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故弄玄虛,故作奇險,歐陽修說:“這一定是劉幾的文章。”於是,在試卷上添了兩句諷刺文字:“秀才刺,試官刷。”非但如此,還用朱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抹一筆,在卷眉寫上“大批綴”三字,張貼出來。果然不出歐陽修所料,正是劉幾的文章;不過這一次劉幾運氣不佳了,根本沒有考中。由於歐陽修的匡正,天下文風才為之一變。

歐陽修比範仲淹小18歲,晚14年中的進士,先在洛陽任推官,5年後入京充任館閣校勘。當時北宋統治者奉行“守內虛外”政策因內外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遼、夏兩國乘機而起,對宋朝構成嚴重威脅。在與西夏的慶州之戰中,宋軍大敗。繼而國內連年旱災,國家財政匱乏。參知政事範仲淹革除弊政,力挽危局,向宋仁宗進呈《百官圖》後主張改革官僚政治,積極抵禦外敵。遭到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一大批守舊派官僚的反對,被貶出了京城。

呂夷簡給範仲淹定的罪名是“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並且張榜於朝,“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一時邪氣盈朝。當時有的人上疏論救範仲俺,指責呂夷簡奸佞,大多都被降職罷官。

在這種令人窒息的高壓政策下,能夠、也應該站出來主持正義的隻有諫官。可是,有一個名叫高若訥的司諫卻仰人鼻息,不但不替範仲淹辯解,反而昧著良心詆毀範仲淹。

這件事惹怒了歐陽修。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衝破禁令,連夜寫了《與高司諫書》,譏刺高若訥“怕丟了烏紗帽而不辨是非”,質問他:“還有什麼麵目再見眾人,再稱諫官,真是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

《與高司諫書》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剝開了那些趨炎附勢、阿諛逢迎者的醜惡嘴臉,勢必會遭到他們的報複。歐陽修對此早有準備,他在文章最後寫道:“你可以把我的文章拿給朝廷,以此來治我的罪。”言外之意,我並不在乎。其浩然之氣,可謂橫貫長空。

正如歐陽修所料,不久他就被貶為夷陵縣令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釋義】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親曆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也指不從事實踐活動,就難以獲得真知。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是東漢名將,有一次,他奉漢明帝的派遣出使西域。公元73年,他帶了三十六個隨從,首先到達鄯善國(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西北)。

當時,鄯善國正受到匈奴的欺負,每年都要給匈奴進貢。這次聽說班超作為漢朝使者前來,當然十分高興,對班超等人的接待很隆重,並安排他們在使館住下。

過了幾天,鄯善國的人對班超他們忽然冷淡下來。班超分析,肯定是匈奴派的使者也到了,挑撥鄯善國與漢朝的關係,鄯善國王不知該親近哪邊,才對漢使改變了態度。

於是,班超找來鄯善國負責接待他們的官員,證實了他的判斷,並且了解到了匈奴使者的人數、住處等情況。班超把自己的隨從人員召集起來,對他們說:“現在情況很緊急,鄯善國對我們的態度已不太好,還有可能迫於匈奴使者的壓力,把我們抓起來交給匈奴。”

大家聽了班超的話,都表示一定聽從班超的指揮。班超又說:“不進入老虎的洞穴,怎麼能抓到小老虎呢?我們現在的惟一辦法就是殺掉匈奴的使者,消滅了他們,鄯善國就隻有與我們合作,我們也就大功告成了。”然後班超就與隨從們商量好了具體的辦法,作了具體的分工,就等晚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