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軍事謎團5(1 / 3)

第七章軍事謎團5

直升機會由電腦操作嗎

現代的直升機飛得很快,速度已達每小時350多千米。不僅如此,它還飛得又高又遠。現在它的最大飛行高度為10000多米,而最大航程是3000多千米。另外,它還是一個大力士,運載量最大可達40多噸。

直升機具有這麼多的優點,是與它的獨特形狀和結構分不開的。它頭項上像幾把大刀似的螺旋槳,轉起來好似一把傘,通常叫做旋翼。直升機就憑著這些大刀片在空中旋轉來直升直降,懸停或做任意方向飛行。

它的尾巴也挺怪的,尾巴很長,還向上翹著,上麵還掛個螺旋槳,它的作用和船上的舵一樣,能使直升機向左或向右轉彎。直升機的肚子挺大,這是為了在它的肚子裏裝載坦克、大炮等大型武器。它的肚子下麵還裝有起落用的橡膠輪子。

現在一些新式武裝直升機,其外形越來越和普通飛機相近了,機身呈流線型,而且在機身兩側裝有小翅膀。這樣,既可使升力增加,又能用來懸掛魚雷和導彈等武器彈藥。有的直升機還將尾槳用一個圓環罩起來,隱藏在垂直尾翼內,當它在高空飛行時,人們很難區別它是直升機還是普通飛機。

目前,電腦、自動駕駛儀和雷達導航儀等先進設備都已登上直升機了。這樣,飛行員的操作就更靈活方便了。未來的直升機將主要由電腦操縱飛行,甚至還可按照要求自動進行攻擊作戰。

載人航天係統為何用於軍事戰爭

載人的航天係統,主要是載人的空間站和載人的航天飛機,對今日的空間戰爭有重大的影響。蘇聯是先發展載人空間站,後研製載人航天飛機。美國則相反,先發展載人航天飛機,再發展空間站和空間巡航機。

空間站可以供多名宇航員長期居住和工作。在軍事上,可以作空間指揮所,可以作為其他航天器的停靠碼頭,可以裝載大型偵察儀器長期對地麵偵察監視,還可以作為戰略武器的空間發射台。蘇聯從1971年開始發展“禮炮”號載人空間站,10多年時間發射了7個,其中兩個是純粹作軍事用的。

航天飛機是一種有人駕駛的空間飛行器,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飛船一樣沿軌道運行,也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在軍事上,它可以用來對敵方衛星進行檢查、捕獲和破壞;可以對自己方麵的偵察衛星進行維修、補充電源、更換膠卷、收取記錄,必要時還可以直接執行偵察任務;

如果裝上炸彈,可以飛到很遠的地方對地麵目標實行戰略轟炸。美國利用載人航天飛機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實驗。這種飛行器,應該把它看做是一種載人的航天兵器。

航天飛機是未來戰場上的主將嗎

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一樣,需要用運載火箭從發射台垂直發射。起飛後,它相繼將兩個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又粗又長的外部燃料箱分離掉,輕裝前進,並依靠本身攜帶的3台主發動機進入預定的軌道飛行。完成任務後返回。在重返大氣層後,它和普通飛機一樣能在機場跑道上滑行著陸。航天飛機每次飛行後,經過短時間的檢修,又可以重新發射升空,而且可反複使用100次。

航天飛機最拿手的本領還是用來發射、維修和回收衛星,甚至還能用來截獲和破壞敵方衛星。通常,人們把人造衛星稱作“人造月亮”,所以可將俘獲敵方衛星叫做“九天攬月”。將敵方的衛星攬回來後,或者沒收,或者加以改裝,使它為自己一方服務和工作。

在未來的空間戰場上,隨著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的出現和發展,航天飛機不僅能用來擊毀對方的飛船和衛星,而且還能攔截敵方正在飛行途中的導彈,甚至還能裝載導彈去襲擊敵方的重要目標,因此,航天飛機將成為未來戰場上的主將。

智能雷達是如何辨識目標的

電子計算機等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為雷達向“智能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人們已經研製出一些能夠識別敵方和我方飛機的“智能雷達”。

美國研製成功的一種智能雷達,是根據雷達發射的特殊回波信號來識別目標的。這種雷達使用的脈衝信號的持續時間為1/100秒,其頻率範圍較寬,從幾百兆赫至幾千兆赫。

這些信號與飛機相遇時,能使機身金屬體內的電子發出振動。振動的大小強弱隨飛機的形狀和尺寸而不同,就是說,每種飛機都能產生其本身的特殊振動信號。由於脈衝信號頻率寬廣,各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飛機都會產生與雷達波共振的頻率信號。雷達接收到從飛機上反射過來的頻率信號回波,經電子計算機運算和處理之後,就能辨認出它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飛機了。

另外,還有一種采用微波成像技術的智能雷達,它通過微波來給飛機照“快相”,電子計算機得到飛機在不同位置上的眾多快相,對這些快相進行處理之後即可辨認出各種不同的飛機。不過,這種雷達由於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對飛機拍攝每張微波快相,往往會貽誤戰機。

隱形技術為何能對付雷達

隱形技術是傳統的偽裝術的延伸和高級發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設計和其他新技術對雷達實行欺騙的技術。

在新材料方麵,有兩種。一種是製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達波的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另一種是塗料。日本和美國都已經製造出用鐵氧體粉和氯丁橡膠等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混合塗料,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鋦”或“針”的塗料。還可以塗上一種輕的塑料和樹脂,形成可塑性表麵,雷達的電磁波碰到以後會被分解掉。這樣,雷達發出的電磁波,或者受到飛機、導彈外殼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塗層表麵的分解抵消,雷達怎麼會不失靈呢!

在設計方麵,改變飛機、導彈外形,不要有直角,盡量平整等,縮小雷達有效反射麵積。

還有,就是采用激光設備替代一部分電子設備,采用埋入式或再生式發動機,采用高速燃燒,燃燒後熱量能急速冷卻的新型燃料等,盡可能減少電子輻射和熱輻射,提高不讓雷達發現的隱形效果。

軍事衛星為何是“千裏眼”

當代的軍事偵察衛星,可以稱得上是一雙真正的千裏眼,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是它速度快。如果是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每秒鍾大約飛七八千米,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種偵察衛星速度比火車、汽車快幾百倍,比起超音速飛機也得快10多倍或20多倍。打個比方。從北京出發,到天津隻要半分鍾,到上海3分鍾,到拉薩5分鍾也就夠了。不但偵察及時,而且保證有連續性。一般長壽的偵察衛星,在空中可以停留兩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偵察到目標連續不斷的變化情況。

二是範圍廣闊。飛機和衛星作比較,同樣都是20度的視角,從3000米高度的飛機上能看到地麵一平方千米的範圍,從300千米高空的衛星上看地麵,就可以看到10000平方千米,看到的範圍相差萬倍以上。有人作過計算,說在高空飛機上把我國拍攝一遍,需要拍100萬張照片,用10年的時間;如果用衛星拍攝,隻需拍500多張照片,花不了幾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