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王獻之苦練書法獲成功(1 / 3)

第七節王獻之苦練書法獲成功

王獻之是我國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小的時候,家裏常常有很多客人來,向父親求教書法。每當王羲之和客人一起談論書法藝術的時候,獻之總是在一旁認真地聽著。時間久了,他對書法藝術漸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七八歲的時候,他就跟父親學習寫字了。

有一次,王獻之正在書房聚精會神地練字,父親來看他,見他很專心,便悄悄地站在他背後觀察。看了一會兒,父親伸過手去猛地拔他手裏的筆管,可是沒有拔動。

這件事使王羲之很高興。事後,他興奮地對妻子說:“獻之這孩子很有出息,練字時精神集中,旁若無人;握筆不懈,運筆有力。如此苦練數年,一定會練得一手好字。”妻子聽了頻頻點頭,也表示滿意。

不料,父母的對話被王獻之偶然聽到了。他想,像父親這樣鼎鼎有名的書法家都讚揚自己,大概自己練的字快趕上父親了吧。

從此,王獻之就驕傲起來了,練字不像從前那樣專心了,又因父親因事在外,久不回家,他對學習書法就越加鬆懈起來。母親批評他,他卻不以為然。

過了些天,王羲之回來了。母親把兒子的表現告訴了他。王羲之急忙到書房去看獻之,果然獻之不在。書桌上放著一篇沒有寫完的大字。

王羲之仔細一看,其中“鵝”字的“我”字旁竟忘寫了一個點。王羲之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這孩子,太不像話!”然後順手拿過筆,將那漏掉的一點補上。

王獻之在外麵玩夠了,忽然想起父親留下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便急忙回到書房去補寫。寫完以後,他拿去給母親看,還自我誇耀說:“母親,您看我寫的字不是快趕上父親了嗎?”

母親接過獻之寫的字,端詳了一陣子,說:“你寫的字可跟父親寫的差遠了,不過這‘鵝’字這一個‘點’,很像你父親的字跡。”

獻之聽了一愣,忽然想起自己原來並沒有寫上這個“點”呀!這究竟是誰給我添上的呢?當他知道父親已經回到家裏時才恍然大悟,這一“點”一定是父親給添上的。

獻之想到母親一眼就能看出這個“點”和其他字跡不一樣,這不僅說明母親的眼力好,對父親的書法有鑒賞能力,同時,也說明自己寫的字確實比父親差得太遠了。

想到這裏。獻之感到很慚愧,主動向母親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不再驕傲了,一定要像父親年輕時那樣勤學苦練。

從此,王獻之苦練書法,持之以恒,終於在書法藝術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後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費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講的就是王獻之的這段故事。

莫泊桑辛勤學寫作

莫泊桑是法國著名的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的諾曼底。他的前輩都是貴族,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家裏境況有些衰落了,父親做了商人。

莫泊桑的母親出生在書香門第,熱愛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評論,很有見解。莫泊桑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和母親經常鬧矛盾,後來就分居了。

莫泊桑跟著母親住在一個海邊的別墅裏。幼年的莫泊桑聰明活潑,母親非常喜歡他,教他讀書、寫字、學習拉丁文。小莫泊桑活潑得像一匹淘氣的小野馬,蹦蹦跳跳、無拘無束。

莫泊桑喜歡在果園裏遊玩,在草原上看打獵,在海邊釣魚或遊泳;更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一塊幹活兒。這一切使他了解了很多人,熟悉了農村的生活。

到了十三歲,莫泊桑像小馬被帶上了籠頭,他進了一家修道院念書。在那裏學習的課程千篇一律,引不起他的興趣。他仍然留戀著海濱、田野、獵人、農夫,一有時間他就學習著寫點詩歌,把自己記憶的事情描寫一番。

莫泊桑還偷偷地讀了一些像莎士比亞等名作家的作品。後來,他進了魯昂中學。那裏有個老師,名叫路易·布耶,是一個詩人。他看到莫泊桑經常寫詩,就把莫泊桑的練習本拿去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