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彭德懷立誌養家
彭德懷8歲那年,父親患了癆病,一點兒重活都不能幹。這時,勤勞的媽媽又被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
媽媽一死,家裏就像斷了頂梁柱。一家人隻有依靠70歲的奶奶帶著他和弟弟們討飯過活。不久,剛滿6個月的小弟弟就活活地餓死了。家裏隻剩下3分荒地,兩間破草房,一口漏鍋,連床板也都賣掉了。
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家裏就無米下鍋,奶奶要帶著他和弟弟去討飯,可是,彭德懷說什麼也不肯去,對奶奶說:“我再也不去討飯了,我要砍柴換錢買米吃!”
奶奶無可奈何,隻好領著二弟走了。奶奶一雙小腳,一步一扭,吃力地走著。他望著白發蒼蒼的奶奶遠去的背影,心如刀絞,眼淚簌簌地流下來。
這時,彭德懷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忙轉過身去,用手抹去滿臉的淚水,拿起扁擔,操起柴刀,毅然朝高山走去。從此,10歲的彭德懷就用他那瘦小的肩膀,幫助爹爹分擔了養家的重擔。
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晚上天黑才回家,砍柴換米,有時給地主放牛。一天,彭德懷餓著肚子上山挖樹根,他用力揮動著小鎬,拚命地刨呀,挖呀,眼看快要砍斷最後一根樹根了,想快點把它折斷,就使足了力氣去砍,由於他早已累得筋疲力盡,兩眼直冒金花,身子一歪,胳膊肘重重地碰到樹根上,骨折了。他疼得昏倒在樹坑裏。
當他醒來的時候,爹爹已經把他抱回家,躺在床上,奶奶一口一口地給他喂米湯。他嘴裏覺出大米香味。心想,哪裏來的大米呀?他急忙環視一下屋裏,發現家裏的門板不見了。
彭德懷心裏一陣酸痛,他推開奶奶手中的碗,讓給兩個弟弟吃,自己掙紮著要起來,還要上山砍柴,可是,由於傷勢過重,沒有爬起來。
過了幾天,彭德懷的胳膊還沒有痊愈,就要去砍柴放牛,奶奶勸慰他,等傷好了再去。可是彭德懷說什麼也不肯在家待下去了,他拖著一隻受傷的胳膊,用一隻手繼續上山砍柴、放牛。彭德懷小小年紀,在水深火熱的艱苦歲月裏,曆盡了千辛萬苦,使全家老小勉強糊口度日。
15歲那年,想從苦海中跳出來,為窮苦人尋找一條活路。經過10年摸索、探求,他找到了共產黨,找到了勞苦大眾求解放的道路。他在這條道路上,衝殺奮鬥了幾十年,為黨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陳毅洗衣慰慈顏
陳毅是四川省樂至縣人。在幾十年的革命實踐中,他成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詩人。
陳毅投身革命幾十年,多半擔任軍事要職,在前線作戰,曆盡艱難險阻,多次身負重傷,醫生診斷,說他是半個殘廢。可他卻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麵對這一切。對革命始終忠心耿耿。1972年1月10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參加了陳毅同誌的追悼會。這是對陳毅生前最好的評價,也是他死後最大的光榮。
陳毅不但對革命忠心耿耿,而且對自己的母親也十分孝敬。
1962年,他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看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的時候,母親欣喜萬分,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剛才換下來的尿濕褲子還放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趕忙藏到床下。
陳毅見到久別的老母,心裏非常激動,忙上前握住母親的手,親切地問寒問暖,傾訴久別念母之情。過了一會兒,他忽地想起進門時的情景,忙對母親說:“娘,我剛進來時,見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
母親見瞞不過去了,隻好說出真情。陳毅聽了,爽朗地笑了,說:“娘,您見外了!您久病在床,兒不能在您身邊侍候,心裏非常難過,今日回來,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受感動,又很難為情。這時,旁邊的人趕快把褲子拿出來,想搶著去洗。陳毅一邊上前搶過尿濕褲子,一邊對母親說:“娘,我小時候,不知您為我洗過多少尿褲子,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條尿褲子,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呀!”
說完,陳毅就把褲子放在洗衣盆裏,同時找出母親換下的幾件髒衣服,一並洗起來。陳毅邊洗衣服邊同母親敘談,直到把衣服洗得幹幹淨淨,晾曬起來為止。
母親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場的人讚歎不已。作為中央領導,拿錢拿物孝敬老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陳毅借探母之機,親手為老母洗尿濕褲子,實在令人感動。
劉伯承賣苦力養家
1907年的春天,劉伯承的父親由於過度勞累和貧困生活的折磨,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不幸去世了。為了給父親買口棺材,借了40吊錢的高利貸。這樣,十分貧寒的家境又添上了一層嚴霜。
父親去世之後,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年僅15歲的劉伯承肩上,他成了家中主事人。他小小年紀就和成年人一樣,起早貪黑地在田間勞作,盡管媽媽有時也抽空去地裏幹活,可孤兒寡母,勞力有限,再加上土地貧瘠,一年下來也隻收了四五擔毛穀。這點毛穀,去還了債,則所剩無幾了。全家人還得吃糠咽菜勉強度日。
為了多收入一點,劉伯承除了搶時間種好自家田之外,還要給富人家打短工、幹零活,掙幾個銅板或換幾升米回來。農閑的時候,攬不到活兒,就天不亮起床,到20裏以外的禦河溝煤礦去挑煤,然後到街上去賣。
要趕上好賣,回來還早一點,要趕上不好賣時,就要到天黑以後才回來。不管他回來多晚,母親都在門前的大樹底下等他。每當劉伯承見到慈祥的母親在等他歸來,心裏總是暖融融的。而母親一見到兒子回來,則心疼地上下打量一番,然後輕輕地拍掉他身上的泥土。
劉伯承挑煤時,總想多挑點,多跑幾趟,好多掙幾個錢養家糊口,所以挑一天煤下來,肩膀磨出了紫泡,衣服和血肉也常常粘在一起,鑽心地痛。兩條腿像灌了鉛一樣,每走一步都很費勁,腰也酸痛得像要斷成兩截似的。
可是劉伯承怕媽媽見了心疼難過,每天回來,總是強打精神,裝作一身輕鬆的樣子,並總是笑著對媽媽說:“媽,我渾身有的是勁兒,沒事兒的,苦日子總會有頭的!”
母親最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在寬慰自己。每當她聽了兒子這般寬慰的話,臉上便綻開笑容,可心裏在流淚啊!
葉劍英聽母親的話
葉劍英的母親,是個極勤勞而又賢惠的人。她在操持全部家務的同時,還能耐心地教育子女,關心子女的學習與生活。
一天,葉劍英不小心把飯粒掉在桌子上了,父親厲聲訓斥了他,可母親卻急忙把飯粒揀起來吃了,然後輕聲對葉劍英說:“糧食來得不容易,俗話說,一粒糧食一滴汗,往後吃飯要小心,別再掉飯粒了。”
小劍英看了母親的行動,聽了母親的耐心教育,十分感動,眼噙淚水,使勁兒點了點頭。從此以後,他吃飯的時候,總是特別注意,爭取盡量不掉飯粒,即使偶爾掉了一點兒,也趕忙學著母親的樣兒,揀起來吃了。
葉劍英小時候喜歡同小夥伴們打鬥玩耍,在這天真的“戰事”中,常常是把衣服或褲子刮破了。到了晚上,自己上床了,可是辛勞了一天的媽媽,卻坐在暗淡的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為他縫補。葉劍英看著看著,心裏非常難過,於是心疼地對母親說:“媽媽,明天我再不打鬧了。”
母親見兒子小小年紀這般懂事,欣慰地笑了笑說:“沒關係的,媽媽不累,以後盡管同小朋友玩,注意點兒就是了!”
葉劍英深深地感受到母親的可親、可敬,他決心不再刮破衣服了,以免母親為自己勞神費力。
他說到做到。一次他又同小朋友們擺開了戰場。但是他在“開戰”前,記起了媽媽的話,眼前浮現出媽媽挑燈縫補衣服的情景,於是他在玩的時候,特別注意愛護衣服,從不亂來,不刮破或弄髒衣服。
葉劍英的母親不僅注意結合生活實際教育孩子,而且還經常忙裏偷閑,給他們講一些傳統美德故事,來熏陶感染孩子,培養他們的良好道德品質。葉劍英打記事起,就最愛聽媽媽講故事。每當母親那生動而深沉的聲音響起來的時候,葉劍英便依偎在母親身邊,默默地聽著,有時竟聽得入了神。
在母親的教育、影響下,葉劍英很懂事,常常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親。他七八歲就開始上山打柴、割草,幫助父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時主動幫助鄰居幹一些零活。鄉親們都很喜歡他,誇他是最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李四光替父母排憂解難
李四光,湖北黃崗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6日,原名仲揆。
李四光是我國傑出的地質科學家,科技戰線上的一麵紅旗。周恩來總理對李四光的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號召向李四光學習。
李四光不僅在攀登科學高峰方麵值得人們學習,在孝敬父母方麵,也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李四光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寒。祖父早年去世,祖母帶領父親沿路乞討,最後流落到湖北黃崗回龍山,在那裏找了一個小破廟住下。
後來,李四光父親白天打柴,晚上讀書,考中了秀才。之後便招了十幾個學生,開始了教書生涯。可是微薄的收入,維持不了一家大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