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毛澤東尊師
毛澤東是我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與愛戴。解放後,毛澤東身為黨和國家的主席,仍然不忘過去的老師。
毛澤東小的時候在家鄉念私塾,當時有一位教他的老師叫毛宇居。這位老師感到毛澤東天資聰慧,機敏過人,很是喜歡。毛澤東也很敬重這位老師。後來,毛澤東到外地求學,就與這位老師分開了。
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請韶山的老人吃飯,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師。當毛澤東向這位老人敬酒時,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徐特立是我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曾在湖南一師從事過教育工作,毛澤東聽過他講課。20多年後,當徐特立60壽辰的時候,身為人民領袖的毛澤東特意寫信向他表示祝賀。信中說:“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更為感人的是毛澤東照顧當年湖南一師校長張幹的事情。張幹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校長。由於他“辦學無方,貽誤青年”,毛澤東帶頭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使張幹不得不離開了第一師範。
1950年,在一次家宴上,毛澤東向當時湖南一師校長周士釗打聽張幹的情況,知道張幹一直在教書,很受感動。他說:“張幹這個人很有能力……解放前吃粉筆灰,解放後還吃粉筆灰,難能可貴!現在看來,當時趕走他沒多大必要。”
當聽到張幹的生活窘況和愁苦心情時,毛澤東感慨萬分,當即表示說:“對張幹應該照顧,應該照顧!”並給湖南省長王首道寫了信。於是,1200斤救濟糧和50萬元(舊幣)錢送到了張幹家。
1951年秋,張幹應毛澤東之邀赴京,參觀了中南海,登上了國慶觀禮台,遊覽了京津名勝,還乘飛機鳥瞰了長城風光。
在與毛澤東一家共進晚餐時,張幹談起了當年的學潮,邊吃飯邊作檢討。毛澤東輕輕地擺手說:“我那時年輕,看問題片麵。過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不久,張幹回到湖南,受聘為省軍政委員會參議室參議和省政府參事室顧問。他常參議國家大事,應邀作報告,深為人敬重。1960年初,生活暫時困難時期,毛澤東托人給張幹捎去2000元錢。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張幹愉快地度過了晚年。
齊白石不負師恩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齊白石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於家庭生活困難,他隻讀了半年私塾就不得不中途輟學,做了木匠。但他非常喜歡畫畫。為雕花找花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借到一部殘缺的《芥子園畫譜》。
書有了,可是卻無人指教,這使他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學繪畫願望。夜間常常獨自一人在昏暗的桐油燈下,照著畫譜認真臨摹,往往是整夜不眠,這使他初步掌握了水墨畫的一些技巧。
1889年春節過後的一天,27歲的齊白石在幫鄰鄉雕製嫁床時,巧遇書畫家胡沁園老先生。胡先生慧眼識英才,他看過齊白石作畫後,認為齊白石將來會大有作為,便破例決定收齊白石為徒。
齊白石多年學繪畫的願望,沒想到竟這樣實現了,他欣喜得不能自禁。經與家裏商量,半個月後,在一個春雨濛濛的中午,齊白石打著一把雨傘,穿著一雙草鞋,從40裏外的白石鋪來到韶塘,上胡家正式拜師。拜過孔子後,齊白石便拜胡沁園和胡家聘請的家庭教師陳少蕃。
胡沁園喜愛書畫,寫得一手好漢隸,擅畫工致的花鳥草蟲,好做田園詩,在湘潭一帶享有詩、書、畫“三絕”的盛譽。因此他深知,掌握繪畫技藝,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是不行的,所以他根據齊白石文化底子薄的弱點,先安排齊白石讀詩書。
齊白石遵照胡先生的安排,第二天便開始跟陳少蕃老師讀書。陳少蕃這位飽學的先生也善於因材施教,他不教齊白石讀八股文和經書,而是先教唐宋詩詞,點讀《唐詩三百首》;並引導齊白石看小說。齊白石由於文化基礎差,常常在讀書中遇到很多不認識的字。
可他並沒有因此灰心,而是邊讀書邊識字,不分晝夜地發憤苦讀,每天都要在昏暗的油燈下讀到深夜。有時燈盞沒油,就“自燒鬆火讀唐詩”,經老師再三催促才肯休息。
這樣勤攻苦讀,加上齊白石驚人的記憶力和悟性,他很快背熟了《唐詩三百首》,研讀了不少古人的詩文,還涉獵了《西廂記》、《紅樓夢》、《聊齋誌異》等古典文學著作,好多章節他讀得滾瓜爛熟。
這一年四月,一班文人聚會韶塘詠牡丹。初出茅廬的齊白石吟出了“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的佳句,贏得了老師的極口稱讚,被人們廣為傳誦。後來,齊白石還和一班文學青年組成“龍山詩社”,被推舉為社長。他寫的詩別具一格,同輩們無不折服,自愧不如。
讀書與畫畫,是齊白石心頭上的兩件大事,在這兩個方麵,他是齊頭並進的。在胡沁園先生的指導下,齊白石從“立意”、“用筆”開始,苦練基本功,進步很快。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進步,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一切機會。向身邊人學,向前人們學,博采眾家所長。逐步走上了“以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的道路,為後來獨創門戶,奠定了基礎。
這樣,在胡先生的悉心指導下,不到一年,齊白石便掌握了畫山水、人物、花鳥的基本技巧。畫出題為“琴書至樂圖”和“浮湘望嶽圖”兩軸山水畫,顯示出自己的藝術才能。胡先生在《題濱生琴書至樂圖詩》中寫道:“移石動雲根,淥竹半含籜,相對亦忘言,山村杏花落。”
他的功力被胡沁園盛讚為“已到雲林境”。繪畫與篆刻、書法、吟詩是密不可分的。齊白石在繪畫、吟詩之餘,還著力於書法與刻印。當時腕平鋒正的何紹基字體在湘潭一帶頗為流行,胡沁園深為喜愛。在師傅的影響下,齊白石拋棄了柔媚的“館閣體”,認真臨摹研練何體字,很快掌握了它的神髓。
在篆刻方麵,齊白石聽從朋友黎鐵安的指教,挑一擔南泉的楚石,隨刻隨磨,以雕花木工的腕力,勤摹勤刻,篆刻水平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後來,為解決作品的裝裱問題,齊白石又拜師學裝裱,掌握了從托紙到上軸的全套本領。齊白石不負師傅的教導,在藝術上奮力進取,名滿天下。
可就在齊白石不斷取得成功的時候,胡沁園老先生卻與世長辭了。聽到這一消息,齊白石悲痛欲絕,在師傅的靈前,撫棺慟哭。後來,以無比沉痛的心情寫下十四首《哭沁園師》,七言絕句,一篇祭文和一副挽聯。挽聯寫道:
衣缽信真傳,三絕不愁知己少,
功名應無分,一生長笑折腰卑。
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老師所給予的“真傳”的無限感激之情,盛讚了老師鄙薄功名的高尚品格。齊白石又畫了二十幾幅畫,親自裱好,在師傅的墳地上焚化,慰藉老師的在天之靈。並一直將胡沁園先生的像供奉在自己的客堂裏。
齊白石沒有辜負老師的希望和教育之恩,一生獻身藝術,辛勤耕耘,成為我國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用畢生的成就,回報了恩師的心血的澆灌。
魯迅尊師勤學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他小時候就能遵守學規,敬重師長,勤奮學習。
魯迅12歲時進入了本地頗有聲望的書塾三味書屋,在這裏讀了4年書。老師是一位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學問淵博、名叫壽鏡吾的老先生。魯迅對他十分敬佩,稱頌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魯迅學習非常刻苦認真,書塾開設三門課程,他的成績都是最優秀的。第一門課是讀書、背書。年底考試時,魯迅總是從容地把一年讀過的書從頭到尾地背出來。由於他平時注意思考,背書時腦、眼、口並用,所以他讀過的書,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寫,能講解,受到壽先生的讚許。
第二門課是每天傍晚的對課。就是老師出個題目,要求學生按題意、字數、平仄對出一句話來。每次對課魯迅都對仗工整,立意新穎,總比別的學生對得快、對得好。這為他後來的寫作帶來了很大好處。
第三門課是每天中午前寫大字課。在壽先生的嚴格要求下,魯迅練就了一手好毛筆字。郭沫若曾讚譽魯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這與魯迅在三味書屋時的苦練是分不開的。
魯迅很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在老師的影響下,他也喜歡博覽群書。幾年中,凡是能搜集到的書他都讀過了,還用自己節省的錢買書來讀。有些書買不到,他就設法借來,邊讀邊抄。這樣,他成了同代少年中讀書最多、知識最豐富的人。
壽先生對魯迅很器重,覺得他聰明敏捷,刻苦勤奮,是一個有出息的人。壽先生的兒子在晚年回憶說:“鏡吾公執教雖嚴,對魯迅從未加以嗬責,每稱其聰穎過人,品格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