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為何有熱水湖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這是無人不知的。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科學家們在這個冰封雪地的白色世界裏卻發現了一個水溫很高的熱水湖——範達湖。這個湖最深處有66米深,水溫高達25℃,鹽類含量為海水的6倍多,氯化鈣的含量是海水的18倍。在南極這個幹冷的世界上卻出現了這麼一個溫暖的湖泊,科學界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日本、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的南極考察隊從各個不同角度對這一奇跡加以解釋,但都不能夠說服人們。其中有兩種學說似乎有較大的說服力,一種是“太陽輻射說”,另一種是“地熱說”。
太陽輻射說認為,熱源來自太陽輻射的積蓄。夏天,當強烈的太陽直射湖麵時,太陽光中的短波光線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烤暖了,剩餘的輻射能量幾乎都被底層鹽水所吸收、蓄積,湖麵的冰層又能產生一種“溫室效應”,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而氯化鈣之類的鹽類濃溶液又能有效地蓄積太陽熱,南極熱水湖恰恰就是這種類蓄熱的巨大天然裝置。但有人不讚成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然長,但陰天非常多,因而實際到達地麵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冰麵又反射了90%以上的輻射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使表麵水溫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後,必須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底層的水溫增高。
地熱說則認為,範達湖距羅斯海50千米,而羅斯海附近有活動的默爾本火山和正在噴發的埃裏伯斯活火山,表明這一帶地底岩漿活動非常劇烈,岩漿上湧現象非常嚴重。受地熱的影響,湖水的溫度就會出現上冷下熱現象。這種解釋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國際南極幹穀鑽探計劃實施以後,科學家們發現範達湖所在的賴特幹穀區中並沒有地熱活動,這一學說也就宣告失敗了。
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說就比較有權威了。持這種觀點的美國學者威爾遜和日本學者鳥居鐵經過多年的研究,又提出新的論點。他們指出,雖然南極陰天多,地麵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很少,但是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它對太陽光有一定的透射率。這樣,表麵以下的冰層也或多或少地能獲得太陽輻射的能量,再加上這個地區風特別大,冬天的積雪被風吹走,因而積雪層很薄,大多成了裸露的岩石,這樣夏天地麵吸收的熱量就增多,從而使氣候比較溫暖。日積月累,表層及以下冰層的溫度便有所上升,最後到了融化的程度。由於底層鹽度較高,密度較大,底層水不會升至表層,結果,就使高溫的特性保留下來。同時,表層水冬天有失熱現象,底層水由於有上麵水層的保護,失熱很少,因而溫度特別高。近來,人們又觀測到底層水溫有緩慢升高的趨勢,為太陽輻射說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地熱說雖然不被人們所接受,但持這種觀點的人們不同意威爾遜和鳥居鐵的說法,認為他們的解釋有許多是通過想像而得出的,例如,幾十米厚的冰層究竟能透過多少光能?這些透過冰層的光能使冰層融化並使水溫升高,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事實真的像威爾遜、鳥居鐵所說的那樣,那麼,類似範達湖這樣的湖泊就會有很多,可事實並非如此。持地熱說者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正在尋找新的證據來揭開南極熱水湖之謎。
音樂洞和音樂泉為什麼會發出樂聲
在我國湖南省有一個神奇的音樂洞。這個洞位於湖南省辰溪縣仙人灣鄉西北10公裏處,是由石灰岩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經過億萬年的複雜變化而形成的,洞內到處是鍾乳和石筍。離洞口1千米處,有4排相連的石壁,這些石壁都由9~12根間隔均勻、大小長短相近的石梗組成。不管是哪排石壁的哪根石梗,隻要用岩石或鐵錘敲它就能發出聲音,敲一排中的任意7根石梗,都會依次發出“1、2、3、4、5、6、7”的音階,甚至在同一根石梗上敲擊不同的部位,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而且它的音質優美動聽,絕不像敲擊一般岩石的聲音。一位中學教師慕名來此一遊,用一根鐵棍連續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大海啊,故鄉》等10首歌曲。
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布滿了音樂岩。這是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異世界。這些岩石看上去平平常常,可是如果拿出指南針,就會發現它在這裏不能指出方向,最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岩石都具有優美的音色。如果用鐵錘敲擊,每塊岩石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階,甚至在任何一塊岩石上敲擊不同的部位,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而且音色極優美。但如果把這個地方的岩石搬到別處再來敲擊,其聲音變得就不那麼清脆了。這眾多的奇異岩石到底從哪裏來的呢?它們又為什麼單單在這裏才能發出這樣美妙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