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羅馬城
自50年代以來,關於中國羅馬城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興趣,進行了深入探討,但至今仍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問題是由《漢書·陳湯傳》引起的。《漢書·陳湯傳》中記載,在公元前36年的秋天,由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的4萬漢朝軍隊,分兵兩路,在康居與匈奴郅支單於率領的軍隊短兵相接。書中寫道:“望見年於城上立五彩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這“魚鱗陣”三個字,引起了史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因為在我國的曆史典籍中,關於“魚鱗陣”的記載隻此一處。學者們分析,要想把軍隊排列成“魚鱗陣”,需要高度的組織訓練並有相應的陣列條規來指導。這對於任何遊牧部落或其他未開化的民族來說,都是難以做到的。尤其像匈奴這樣的遊牧部落,打仗隻是靠勇敢的精神,從未經過什麼嚴格訓練。而這支訓練有素、陣列周密的部隊到底是哪裏來的呢?有人分析它很可能是一支羅馬軍隊。
1955年,英國牛津大學曆史學家德伯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中國人在康居城見到的士兵列於城門兩側的陣列,是典型的羅馬陣列——龜甲形攻城陣,這種陣列世界其他軍隊中都不曾有過。士兵使用的是長方形盾牌,盾牌的正麵呈現圓凸狀,手持盾牌的士兵並肩站在一起,這種景象若用一個典型的中國平麵繪畫者的眼光來看,跟魚鱗很相似。後來他又以《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古城》為題,撰文寫道,當年甘延壽、陳湯在這次戰爭中斬郅支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00人,生擒145人,降虜千餘人,並把這些人分配給了周圍參戰的15個小國。他說,生擒的145人就是布陣的“百餘人”,他們見到郅支人兵敗後,就停止了抵抗。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特設的邊境城鎮中。這座中國境內的羅馬城,直到公元746年之前一直存在著。
這支羅馬軍隊是怎麼來到東方的呢?澳大利亞曆史學家戴維·哈瑞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研究,他得出了與德伯斯相近的結論。據他掌握的材料,在公元前60年,羅馬的龐培因戰功受到了元老院的獎勵。可當他回到羅馬時,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已沒有了地位,雖在表麵上看他與愷撒和克拉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但實際權力則掌握在後兩人手中。公元前55年出任敘利亞總督的克拉蘇,因缺乏為羅馬人所敬重的軍事上的建樹,不顧手下人的反對,急不可耐地發動了對帕提亞的戰爭。公元前54年,他率領4萬多人的大軍,入侵帕提亞,雙方在卡雷展開了激戰。戰鬥開始後羅馬人就處於劣勢。帕提亞人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羅馬人,箭發如雨,羅馬人為了抵禦利箭的進攻,隻好組成方陣,把盾牌立在周圍。這是典型的羅馬戰術隊形,即送鎖盾龜甲形攻城陣。而帕提亞人卻有辦法破壞他們這種陣法,他們從盾牌的上方或下方射入利箭,造成了羅馬人的大量傷亡。在這場戰鬥中,克拉蘇死在了戰場上,有1萬多人喪生,1萬多人被俘,有近四分之一的人逃到敘利亞。剩下的一小部分,由克拉蘇的兒子率領,經過10多年的輾轉遷移,最後成為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漢軍與匈奴一戰之後,他們便在中國境內消失了。這就是這支羅馬軍隊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