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的“巨著”(2 / 2)

克羅德的初步推斷,不久便得到了實驗室測定結果的支持。測驗由裏昂市全國科學實驗所技師需克埃溫主持,根據探測年法測定,這批畫已有18000多年的曆史了。

18000多年,已遠遠超出人類文明曆史的極限,已變得十分遙遠,科學家還能讀懂這部“洞穴巨著”,還能破解這一史前之謎嗎?

大王岩海底王陵

在韓國慶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遺囑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時期營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這座王陵的發現的原因,是由於1959年發掘了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遺址。這次調查確認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築形式。傳說文武王死後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後每夜化為龍來感恩寺以鎮壓東海的倭寇,因而推測這裏就是龍穴遺址。其後對東海海上大王岩進行了調查,於1967年發現了利用岩礁的低窪處營造的陵墓(火葬之後的骨灰裝入石棺,沉入海底)。對這一王陵的正式調查還沒有結束,棺的上麵覆蓋有巨大的自然石棺蓋(水深1米)。據說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麵覆蓋的巨石更增添了整體上的莊重和神秘感。盡管如此,在海底尋求冥界還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說,既然龍是水神,龍宮才是死後靈魂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葬式首先就是以這種觀念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勢力極大,因而推測棺內有數量巨大的財寶作為隨葬品。各國的古代史學家從學術角度出發不用說對此十分關心,即使是一般人也夢想得到這些財寶。

探寶性的冒險行為與盜掘危機的增長正使文物遭到破壞,應該指出,隻有力圖保護文物的強烈學術熱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學。斬蛇碑之謎

河南省永城縣的芒碭山上,有一塊“斬蛇碑”,相傳當年漢高祖劉邦在此斬過一條大蛇。夜間,當遊覽的人們用汽車燈照射“斬蛇碑”時,它的一麵便顯示出一位古代武士的形象;手持寶劍,威風凜凜,即人們所傳說的當年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形象。白天,卻看不出碑上有任何隱形人像的痕跡,隻有字跡。此碑的奇特現象,被稱為“華夏一絕”。

對於這一景觀之謎,有的學者說是因為光學原理,即石匠在刻碑時,曾刻下點點深淺不同的印痕,經光線直射,形成明暗反差,構成人像。但到底真像如何,還需科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