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為從上往下懸索下棺。早在唐代《朝野僉載》中,就有“自山上懸索下柩”的說法。千百年前,古大寧河地帶、武夷山都還是原始森林,那懸崖絕壁上古藤叢生,為懸索下柩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條件。隻要從上縋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幾根橫木,人們在峰頂就地取材,伐楠製棺,然後吊墜而下,先擱在洞口橫木上,再由“先行官”推進洞裏。此說雖較為可信,但也引起人們的質疑:某些峰頂無法攀登,也不一定有可供製作的楠木。

一說為從下往上吊裝。已取出的一個船棺,棺蓋頭部有一道明顯的繩勒痕跡,寬約3厘米,似乎是吊裝的佐證。據《武夷山誌》載:“成化間有鄉人削竹簽,插仙船岩壁,攀引而上。”“村民能猿猱者嚐登之,棺不施釘,可開視。”但此種推想,理由略嫌不足,因為武夷山諸峰的特點是上豐下斂,峰腰洞穴多是朝內斜嵌,吊棺垂直上升不能解決進洞問題。

還有的說是洪水齊天時的遺物;有的說利用堆土法,即利用地形,堆起土台,棺木進位後,再將土撤去;甚至有的說是架設木架和雲梯。不過,對這幾種說法,相信的人甚少。

雲居寺佛舍利

佛舍利神奇奧妙、疑案又發生在紫禁城慈寧宮裏,令勝人神往、又成為勝人難以破解之謎。

佛舍利的科學含義是什麼呢?據文獻記載:舍利為梵語SZYIYZ的音譯,又譯“設列羅”,意為“身骨”,指死者火葬後殘餘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火葬後,遺留下來的一種固體物。如佛舍利子、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教經典中舍利有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教經典。二為生身舍利,既釋迦牟尼火葬後,遺留下來的固體物。這一類舍利又可分為三種,按照(法苑珠林)的說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發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紅色。但皆因圓明皎潔,堅固不碎,迥非世間珠寶可比。此外,菩薩、羅漢等也有舍利。惟其堅固程度不同。

敬仰和安奉舍利,是從釋迦牟尼的舍利開始的。釋迦牟尼火葬後,摩揭陀國王阿闔世王等七個國王,分別派遣使者到火葬地拘屍那城,向當地的末羅要求分給佛舍利。最初末羅人不肯分給,經盧那調解,才將佛舍利平分給八王。各國分到舍利後,回國建塔安奉並定期舉行紀念會。徒盧那將原來裝舍利的空瓶帶回去,建立了一個瓶塔。最後遲到的孔雀王分不到舍利,隻好將釋迦牟尼火葬後留下的炭和骨灰帶回去,也建塔安奉。因而釋迦牟尼的舍利被分為十處:①摩揭陀王,阿闔世王;②毗會離國,戾車毗族;③迦毗羅國釋迦族;④阿勒伽波,跋離族;⑤羅摩邑,拘利耶族;⑥毗塔底波邑,波羅門;⑦波婆邑,未羅族;⑧拘屍那羅市,末羅族;⑨蓽芭莉邑,孔雀族;⑩香姓波羅門,徒盧那。以上分舍利造塔安奉大事,原出巴利語之《涅經》,漢譯佛經中也有記載。所謂:“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

到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弘揚佛教,並發掘“八王”修建的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重建新塔安奉。從而增加了對佛骨舍利的崇敬。阿育王將所得舍利,分別盛入84000個寶函,進一步擴大了佛舍利的安奉範圍。阿育王弘揚佛教,造84000個塔供養舍利,在中國的有17所。今據《法苑珠林》列名如下:①西晉會稽鄖縣塔。②東晉金陵長幹塔。③石趙青州東城塔。④姚秦河東蒲板塔。⑤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⑥周瓜州城東人塔。⑦周沙州城人大乘寺塔。⑧周洛州故都西塔。⑨周涼洲姑臧故塔。⑩周甘州長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內大乘寺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並州淨明寺產塔。隋並州榆社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

1981年11月27日上午,北京房山縣文化科及雲居寺文物保管所人員在雷音洞內清理地麵,見佛座後邊地下五公分處有一方石,不覺有些詫異掀開方石,下有一穴,穴中有一石函。此時現場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專家。人們想到了史書上關於石經山藏有佛舍利的記載,於是小心往外拔取。經過緊張勞碌,上午12時15分,五重封函全部取出。佛舍利藏於內函中,共兩顆,黍粒般大小,米黃色,為肉舍利。現場拍照後,封函及佛舍利被北京市文物局送往北京保藏,隨後,佛教文物專家逐一打開封函,進行了反複研究。時過5年零5個月,1987年4月28日,北京市政府舉行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重大發現。次日,各大報刊紛紛報道新聞發布會的情況及佛舍利發現的經過。

外函漢白玉大石函。長寬各49厘米。通高508厘米,此函為明增製。函蓋刻有172字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