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裏仁第四(3 / 3)

【新解】子華出使到齊國去了,冉子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點米。孔子說:“給她一釜吧。”冉子請求再多給些,孔子說:“再給她一庾吧。”冉子就給了子華的母親五秉。孔子說:“子華到齊國去,乘的是肥壯的牛馬拉的車,穿的是輕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接濟急切需要幫助的窮人,而不應當接濟那些富人。”

【原文】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歟?”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歟?”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歟?”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新解】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能派他治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辦事很果斷,對於治理政事能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可以讓端木賜治理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這個人精通人情事理,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再問道:“冉求這個人可以用他治理政事嗎?”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多才多藝,對於治理政事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新解】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視他,從窗口握住他的手,說:“難得活了,真是天意啊!這樣的人竟得了如此的病!這樣的人竟得了如此的病!”

【原文】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新解】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先生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有限。”孔子說:“若是能力不夠的話,那麼是走到半路走不動了才停止前進的,現在是你畫地自限,停止前進啊!”

【原文】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新解】孔子對子夏說:“你應當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式的讀書人,不要做一個缺德且無修養的小人式的讀書人。”

【原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新解】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那樣善辯的口才,卻有著宋朝公子的美貌,恐怕在當今是難以避免災禍了。”

【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新解】孔子說:“如果人的本質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俗野蠻;文采勝過本質,就會顯得浮華虛誇。本質和文采配合得適當,這才是一個君子。”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新解】孔子說:“一個人由於正直,因此在人世上能夠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時也可以在人世上生存,那是因為他僥幸地躲過了災難。”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新解】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研究這種學問為樂的人。”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新解】孔子說:“若天賦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若稟賦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向他講高深的學問。”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新解】攀遲問怎樣做才算是聰明。孔子說:“致力於老百姓稱道的合適的事情,對待鬼神敬而遠之,這麼做才算是聰明。”攀遲又問如何才算有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對艱難的事搶在別人前麵做,對能獲得獎賞的事就退在別人的後麵,這樣才可以算得上有仁德。”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新解】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卻喜愛山;聰明的人經常活動,有仁德的人則多好恬靜;聰明的人心情愉快舒暢,有仁德的人健康長壽。”

【原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新解】孔子說:“君子必須廣泛地學習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能不違背君子之道了。”

【原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新解】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可算是達到極點了啊!但是人們缺少此德已經很久了。”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新解】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百姓以好處和救濟,這個人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是仁人嗎?”孔子說:“不但是仁人!還必定是個聖人啊!堯舜還恐怕做不到這樣呢!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樹立的也會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要做到的也會幫助別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別人身上,這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