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粵劇的表演指導(1 / 3)

NO7.粵劇的表演指導

粵劇的起源和特色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的起源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台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著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

由於廣府認得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弋陽腔、昆腔、漢劇、徽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滋潤與影響,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鬱的嶺南文化特色。

最初,粵劇演唱用的是桂林話,後來逐漸演變成粵語,流行於兩廣和港澳地區。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粵劇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同時保留了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伴奏器材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種。管弦樂以高胡、二弦、揚琴等樂器為主,打擊樂則有沙鼓、卜魚、高邊鼓、大鈸等。

最初粵劇的角色行當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簡化為“六柱製”,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粗獷、質樸。好的演員一般都具有耍筋鬥、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絕活。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間,又有《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所謂“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則出現了偏於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國後,經過整理改編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和《趙子龍催歸》等。

粵劇的特色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真聲,並經反複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鬥、甩發、髯口等方麵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麵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舞台美術偏重寫實,布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采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後來發展到用機關布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

粵劇的唱腔和音樂

粵劇是由多種唱腔融彙而成。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逐漸演進成南方一大戲曲劇種。

明清以來,弋陽腔、昆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弋陽腔是一唱眾和,稱為“廣腔”。

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昆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黃作為基本唱腔,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陽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現在保留的粵劇傳統劇目大多數以唱梆子腔為主。

粵劇的唱腔

粵劇的唱腔音樂主要分板腔類、曲牌類和詩讚類三種。其實這都和戲曲及粵劇的發展相關。廣東本地的戲曲音樂,應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粵謳等為主,因為這是根據廣東話的語言特色組成,在語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礎上,廣東說唱類的唱腔,曲詞句格必須分為兩組上下句式,因為廣東話分陰陽平,這和北方語係的陰陽平不同,語音上有很大的差異。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戲曲,既有南路“二黃”唱腔,又有北路的“梆子”唱腔。粵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傳入,是由詩讚類的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發唱腔的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

詩讚類一般又稱為說唱類。廣東本地的戲曲音樂,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粵謳等為主,因為這是根據廣東話的語言特色而形成的。廣東說唱類的唱腔,語分平仄、句分上下,因為廣東話的陰陽平和北方語係的陰陽平不同,語音上有很大的差異。

板腔體、詩讚體戲曲唱腔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於,板腔體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曲牌體戲曲唱腔卻是先有樂調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幹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詞不同,但其分布之聲調必然相同,否則不同填一首小曲。

粵曲“梆黃”雖然有不同板式和不同調式,主要有兩種曲式,即舊曲式和新曲式兩種。

舊曲式指由七字句發展為十字句的不同板式,其特點是根據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分為上下句式。最初由齊言七字句滾唱開始,發展出七字句中板,再演變為十字句中板,再演變為十字句慢板,再演變為七字句慢板。

七字句擴張為十字句的方式為在第一字之前,第三字之前,加上與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反平仄之字,在第五字之前加上一字,即成十字句。如“金鉤銀餌釣寒江”,這是《西樓錯夢》小生池同唱的慢板頭頓。

這句曲除可唱成“快點”之外,也可改成十字句慢板或中板,修改如下:“釣金鉤,拋銀餌,獨釣,寒江。”

同樣地,一些十字句中板也可倒過來,例如:“欲偷折隔籬花,追憶堤邊柳,容我一訴往事,淒清。”這是《再世紅梅記》中的唱詞。

十字句式的正文如下:“隔籬花,堤邊柳,往事,淒清。”

倒回七字句便成 “籬花邊柳事淒清”,同樣可唱慢板的頭頓或快點。

粵劇的音樂

粵劇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從“戲棚官話”到廣州話,從假嗓到真假嗓結合,從梆黃分流到梆黃合流,從板腔、曲牌並用到板腔、曲牌連綴等比較長期而複雜的演變過程。粵劇音樂也在逐漸地方化、大眾化、通俗化後趨於成熟。

粵劇音樂,總體來說是十分豐富和多樣的。它以不拘一格的、多樣的綜合唱腔板式和曲牌連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粵劇唱腔體係。

過去的戲班,劇目分為梆子戲和二黃戲,梆子、二黃兩腔互不混雜,大段的唱腔是單一板式變化體。在這點上,它與國內其他地方劇種沒有差異。

粵劇使用戲棚官話的時期,在梆子、二黃的使用上,已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十大表演行當分別使用各自特有的唱腔來演唱,如武生喉、小武喉、公腳喉等;又創造了專腔,如罪子腔、教子腔、困曹腔等,從而使粵劇音樂唱腔比以前更為豐富。

自改廣州話演唱後,粵劇唱腔音樂更是把梆子、二黃、牌子、小曲等連綴成段或成套,形成板腔體、曲牌體和諧融合起來的一種板式多樣性變化的戲曲聲腔。它既有梆黃的連接,又有梆黃與曲牌的連接,也有梆黃與曲牌、歌謠、雜曲的連接。其後,粵劇又相繼革新舊的唱腔音樂和竟創新腔新調,產生了流派唱腔和“生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