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些艱苦條件的限製,根才長得奇形怪狀。因而到山區、林區、懸崖峭壁處、溝壑邊尋覓,易有收獲。相反在平原上、沃土裏生長的根,則很少有奇特形態,到這類地方尋覓不易有獲。因此,要根據各自的生活環境,確定尋根的重點方向。
2.根材的幹燥。
根材選好後,為避免根材變色、變形、腐朽和開裂,需將濕度較大的根材進行適當的幹燥處理。這是製作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根材的幹燥方法,大體上分為人工幹燥和自然幹燥兩種。
人工幹燥辦法很多,如火烤法、蒸氣烘幹法、水煮法、電熱烘幹法、爐烘幹法以及物理輻射烘幹法,等等。特別是業餘作者因受家庭條件限製,為了使根材幹燥適度,盡快達到製作要求,一般都采用水煮法,並且可與根材除皮同時進行,它適用於可放入容器內的小型根材。
水煮的時間大約5小時左右。經過水煮的根材,不僅得到了幹燥,同時也能去掉表皮,有助於殺菌滅蟲。
采用烘幹法,可在地麵上挖一個1.5米深的坑,坑內放5厘米厚的鋸末木屑,並用火點燃,讓鋸末形成“死火”(不能成明火燃燒),再將根材搭在距離鋸末“死火”約9厘米高處的坑沿上,碼成網狀,根材上遮蓋一層濕苫布或濕葦席。
當坑內鋸末木屑“死火”燃燒熱氣上升,烘燒根材約2小時之後,揭開遮蓋物將根材翻動後再烘,經過幾次檢查和翻動,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勻為止。在烘烤檢查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根材被烤壞或起火。這種辦法適合較大型根材的幹燥。
自然幹燥法,是將根材放置在露天或倉庫,以及溫室、地道、走廊、車棚或牆後等處,在大氣中進行幹燥。應防止雨淋和日曬,一般都放置到背陰通風處,空氣要流通,但又不能使空氣流通過於劇烈。幹燥過速,容易使根材出現裂紋和變形。
自然幹燥是根藝作者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簡易的方法,隻要把尋覓來的根材放在通風陰涼處,讓其慢慢地自然陰幹即可使用。
3.根材的去皮。
根材在製作時,為了滿足突出作品主題思想的需要,有的需要除皮,將根材的自然紋理、色澤和質感顯露出來,以增強作品的美感,提高觀賞價值。
根材在自然幹燥前去皮,其方法多種多樣。有人采用水泡法,使根皮膨脹後脫離木質。有些樹種的根材一般水泡2~10天後,用刀除去外皮,再水泡一天後用鋼絲刷在水中刷洗,直到完全將皮除淨為止,再放到背陰處晾幹即可。
在福州地區,有人采取腐爛法去皮。將根木放在活水中或埋在泥土中4~6個月,可使根皮腐爛,並能防止裂紋、蟲蛀。浸泡時要注意翻動檢查。浸泡時間的長短,以根皮腐爛到可以脫落為止。
濕皮去掉後,放到陰涼處陰幹即可。一定要注意不可在陽光下曝曬。陰幹後的根材紋理清晰,木質色彩美觀。
4.根材防菌防蟲。
在根藝創作和製作中,要注意防止根木材料在抵抗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中可能受到的損害,使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自身的天然性能和表麵形態之美。
根藝作品能否保存久遠,取決於根材自身的腐朽因素和根藝作品的製作條件。根藝作品在良好的條件下製作,可能保持數千年,而在不良條件下製作,幾個月即可損壞。一般來說,根材防菌防蟲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根木濕存法。將尋覓來的根木,在尚未製作之前,在陸地上保持高度的含水率,以免菌蟲害及裂紋發生。針葉樹和耐腐朽性強的闊葉樹根都可以采用濕存法。
(2)根木水存法。將根木浸入水中,使其保持最高含水率,以防止菌害蟲害及裂紋的發生。有些地方離海近,如把根木浸泡到海水中,容易受到海水裏的船蛀蟲的侵蝕,所以夏季隻能浸入海水中1個月左右。濕黴程度大和具有強開裂性的闊葉樹種的根材不宜采用水存法。根木帶皮或誌皮均可采用水存法,保存期不得超過一年。
(3)根木幹存法。即采用覆蓋和加防腐劑的方法來保護根木材料,覆蓋有永久性的和臨時性的。永久性的覆蓋可以用涼棚、板棚等。臨時性的覆蓋可以用板皮、板材、護板或其他物品,以避免根木被雨淋。
幹存法可加入防腐劑,以防菌類侵入。已經塗抹防腐塗料的根材,當防腐塗料硬化後再刷一層石灰漿,可用手工塗刷或機械噴漿。它的作用一是避免日曬、防止根材開裂,二是預防菌蟲害,三是防止端部塗料輪化。
(4)樹脂塗料。有些根材用酚醛樹脂塗抹,其用量約為每平方米端麵1.5~2.5公斤左右。為了防止根木從截麵上蒸發水分,並避免發生濕黴、青皮、腐朽和開裂等現象,可在樹根截麵上塗保護劑和保濕塗料,使其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常用的保濕塗料有焦油類、石油瀝青類以及它們的膏劑。
上述塗料皆為黑色,為避免日曬,應再塗上一層白色的灰水。這種方法更適合於根藝生產廠家防腐防菌防蟲害使用。
(5)殺蟲劑。對於蟲蛀根木的治理,要根據蟲害種類、受害程度和根藝作品製作時的用途分別治理。
如天牛、小蠹蟲等的幼蟲蛀蝕的根材,要迅速剝皮,或人工幹存,噴灑5%濃度的重砷酸溶液,用氣體殺蟲劑如氰化鈉、硫磺熏蒸,浸泡水中或用開水澆灌蟲卵等方法殺滅。也可將根材或已生蟲的作品,表麵塗一層酒精,再裝入一個大塑料袋中,24小時後,即可把蟲殺死。
5.根藝作品上色。
根藝作品在製作工藝處理上,大多比較重視上色,使其光怪陸離,多姿多彩。常用的有棕色、黃褐色、梧桐樹皮色、仿紅木色、仿古董色和原木色等,根藝作品上色,常見的有三種方法:一是補色法,二是仿古上色法,三是保持自然色。
(1)補色法。有一些根木由於受真菌的侵害,或化學、物理等因素的影響,表麵顏色變得有深有淺,在製作根藝作品時,應適當加以補色,使顏色統一。
還有的根木出現病態,長出許多較深顏色的斑點,這是遭受蟲害所致,需要除斑補色。補色顏料種類很多,天然礦質顏料、化學顏料(即繪畫顏料或工業染料)都可運用。具體補色時,要仿照根木本身色澤的深淺,將顏色調製適合後再往上補。
(2)仿古上色法。中國的仿古根藝作品,早期出於北京、浙江和福建一帶。根藝仿古上色,一般要根據根材木質堅韌程度、幹濕程度的不同,用色的多少以及上色的方法也不同,要因材施色。
在用色上,一般都是以茶褐色為基調運用色調的深淺明暗變化,構成根藝作品的古樸色調,在顏料的選擇上,也要因材而異,過去多用天然顏料,即礦質顏料。
現在有的根藝作者用“紅樹皮”搗碎煎熬出濃汁,當作仿古色,有一種自然美的古樸味。也有人利用現代化學顏料,如中國畫顏料、水彩顏料或工業上使用的染料以及木質家具使用的顏料,等等,經過調配後使用。無論使用什麼顏料,隻要達到仿古色效果,達到作者的仿古表現要求即可。
(3)保持自然色。一件根藝作品在製作工藝處理時,是上色,還是保持自然色,要因材而定。如果這件作品的根材色澤很好看,紋理清新,就應當保持自然色,不必另上顏色,否則會弄巧成拙。
按照作者的創作要求,進行嚴格的工藝處理,是為了讓自然色體現得更充分,更完美。如在局部作適當補色,以彌補作品根材顏色的某些缺陷和不一致。另外,在上漆或燙蠟時,應注意選擇無色的漆和蠟,使根材的木質紋理清晰可見。
6.根藝作品打磨拋光。
根藝作品在製作工藝處理中,為了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使根藝作品顯露出自然美的木質紋理的奇特形態,需要進行打磨拋光。
打磨和拋光的方法大體上有兩種:一是手工(采用砂布和木銼)打磨,二是機械打磨。這兩種方法最好交替使用。因為根材大都是凹凸不平、變化多端的,全部使用機械打磨,容易損傷根體上有用的節疤或有形象的部位。
先用0號砂紙或水砂來打磨拋光,使根體上的木紋顯現出來。由於每件根材的表麵特點和形態不同,所以采用的打磨方法也要因材而異。
在根藝作品的製作中,打磨拋光這道工序,不能隻是為了打磨而打磨,應該把打磨和拋光作為更好地顯露根材的自然特色,顯露“天工”的絕妙及“人工”的巧奪過程。
從這一基本點出發,在打磨拋光時,就會注意根材哪些地方需要打磨,哪些地方需要粗磨或精磨,等等,心中有數,就會運用自如了。
泥塑的製作方法
1.備泥加工。
把直接挖自地下的泥去掉雜質,用木槌、木棒敲砸進行人工搗煉,有條件的可用搗泥機加工。太濕的泥,要先放在室內通風處,讓泥土吹幹達到合適的濕度;太幹的泥挖則要將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內,澆上適量的水浸泡,然後再進行搗煉。最後要使泥土達到軟硬適度又不粘手為佳。
加工好的泥塊要放在缸內或其他盛具內,用濕布或塑料布蓋好以保持一定的濕度,備用。
2.搭內骨架。
搭製骨架常用木、木版、鐵絲、鋼筋、鐵釘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樣,起著支撐和連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礎條件,不可忽視。搭骨架時要注意:
(1)骨架要牢固,以保證泥塑的穩定,上泥後不傾斜,不倒塌。
(2)堆泥後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要體現雕塑的大體形狀。
(4)所搭骨架要簡單,便於變動和製模時拆架。
3.上大泥堆大形。
泥與骨架備好以後,就可以動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噴一次水,以便泥塊與骨架能牢固地結合,不易掉落。
上泥時,將泥塊一塊一塊地堆貼在骨架上,用手按緊,拍實,然後層層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將泥砸實貼牢。
上大泥時,要從大處著眼,從整體入手,切忌縮手縮腳,陷入到局部細節的塑造中。
雕塑是三維的實體,每添一塊泥都要照顧到各個視角之間的關係,要經常轉動雕塑台,不斷進行觀察比較。泥不要一次堆足,隻要堆出大形即可。
4.深入塑造。
在大的形體與比例為準確的基礎上,便可進入深入塑造的階段。隨著局部和細部的深入,使泥塑的體量逐漸到位。做局部要經常與整體比較,使局部服從於整體。
在深入塑造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和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處理局部與細部的關係,也要反複推敲,始終掌握“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隻有整體把握得準確,局部才能做得正確,而局部做準確了,也更充實完善了整體。
往往在深入刻畫局部時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個麵上塑造時間太久而忘了轉動雕塑台,這樣越是做得細致,體積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終保持整體的觀察和塑造。
另外,要注意對稱關係,可在泥塑上畫中心線來檢查、比較和修正。
5.調整統一。
在深入階段,難免會出現某些局部的細節表現得過分突出,形體的大轉折被削弱,形體間缺乏連貫或處理僵硬等,在調整統一階段就要把它調整到整體的大的關係上來。
泥塑圓雕在製作過程中要注意經常對泥塑作品噴水,特別在夏季水分容易揮發,更要定時噴水,使泥始終保持在合適的幹濕程度,以便塑造形體。在冬季氣溫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經凍結,整個泥塑會鬆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內工作,這樣泥塑才不至於鬆裂。
每次工作結束以後,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幹裂,其水分不易揮發,以便繼續塑造。
在深入階段,難免會出現某些局部的細節表現得過分突出,形體的大轉折被削弱,形體間缺乏連貫或處理僵硬等,在調整統一階段就要把它調整到整體的大的關係上來。
石膏像的翻製
1.製模。
石膏像是保留作品或完成硬質材料的模型。準備適量的石膏、脫模劑(凡士林或肥皂水)、容器、刀具(修刮外模)、刷子(塗脫模劑)、麻、繩、木條(堅固外模)。
翻製之前用薄鐵片將雕像分插成幾段,目的是使模子容易從塑像上取下。將溶水的石膏漿(稀糊狀)用手或工具甩到塑像表麵的所有部位。沿插片分界邊沿應稍厚。
雕像大小之不同外模厚度不一(通常等人大頭像厚度2至3公分),大塊外模要用木棍加調上石膏的麻絲加固。待外模石膏發熱,接插片將每塊外模取下,外模即告完成。
2.翻像。
將外模內壁衝洗幹淨,塗上脫模劑,合上外模。(接合處不可錯位),外模連接處用石膏固定。將調好的石膏漿注入模內反複搖晃。雕像大的可在每塊模上澆一定厚度的石膏漿,再將模子合上,用石膏摻麻將接縫連接。像內用木棍、麻絲、石膏成架子固定。石膏凝固後用刀具打去外模、石膏像即告完成。
3.石膏著色。
如不要石膏本身的白色,視雕塑表現手法不同,可仿作青銅、花崗岩等材料效果。一般在石膏表麵塗一層幹燥油或酒精溶漆,再用所需顏色的油漆或油畫顏料做不同材質的效果,在顏料中摻上少量金、銀粉可使青銅或金屬效果更為逼真。噴上石頭效果的斑點,便有花崗岩或大理石效果。表麵高點處用蠟擦出高光,金屬感更強。